關於歷程的詩句 1. 關於歷史的詩句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壹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
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
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壹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壹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壹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壹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
“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沈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
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
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壹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
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壹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壹番景象:壹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壹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壹眼形象,瀑布象是壹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壹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湧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壹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壹形象。妳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壹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壹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裏壹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壹格。
壹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壹個副詞和壹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
“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聯系第壹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壹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壹時間和這壹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
2. 描寫“歷史變遷”的古詩有哪些
1、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出自:明·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譯文: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麽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
2、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出自:元·張養浩《山坡羊·潼關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43761懷古》。
譯文:我遙望古都長安壹帶,內心想得很多。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看到了無數間的宮殿都變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3、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出自:宋·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譯文:煙霧橫索,風雨呼嘯,從前的帝都現在只剩下寥寥的宮殿舊址。如果人們想要知道古往今來興亡交替的規律,看看洛陽城就知道了。
4、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出自:唐·劉禹錫《烏衣巷》。
譯文: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5、驪山四顧,阿房壹炬,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
出自:元·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
譯文:在驪山上四處看看,阿房宮已經被壹把火燒沒了,當時的繁華富貌,現在在哪裏?只見衰草蕭疏,水波旋繞。到現在留下的遺憾像煙花壹樣。
3. 關於歷史的詩詞有哪些
1. 《詠史》
唐 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
壹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
鐘山何處有龍盤。
2. 《過陳琳墓》
唐 溫庭筠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3. 《題烏江亭》
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壹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侶,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誌決身殲軍務勞。
4. 《賣花聲·懷古》
元 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壹聲長嘆。
5. 《赤壁懷古》
宋蘇 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4. 關於過程的古詩詞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裏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賞析楊萬裏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這壹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壹“碧”壹“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
“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壹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觀刈麥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賞析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壹,較之壹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壹,更能震撼人心。
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
這樣壹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晚 晴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並添高閣迥,微註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註]夾城:城門外的曲城。
幽草: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註意的小草。高閣迥:高閣,詩人居處的樓閣。
迥,遠。微註:因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和柔和,故說“微註”。
賞析李商隱自開成三年 (838)人贅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後,便陷人黨爭的狹谷,壹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唐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壹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漩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壹種解放。
正因為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睛、越鳥喜歸幹巢之感。首聯寫初夏憑高覽眺所見的晚晴,頷聯寫得渾融概括,深有托寓(托寓著詩人的身世之感)。
頸聯轉而對晚晴作工致的描畫。末聯寫飛鳥歸巢,體態輕捷,仍是登高覽眺所見。
全詩寫得自然渾成,不著痕跡。初夏睡起 (楊萬裏)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賞析這首詩寫初夏景色,很富有情趣。
初夏日長,容易困倦,詩人臥起,卻又感到情緒無聊,只有“閑看兒童捉柳花”,用以解悶釋愁,這壹句寫得特別精彩,表現出詩人心情的恬淡寧靜,又是那樣富於情趣。“捉”字用得十分準確,不能用別的字代替。
有約[宋] 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賞析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境及“閑敲棋子”這壹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壹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山亭夏日[唐] 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壹院香。
賞析綠樹映日濃陰,樓臺倒影池塘,多麽幽靜清和。而當微風吹動水晶般的簾子叮叮作響的時候,架上的薔薇也正在滿院飄香,又是多麽沁心迷人。
明麗的語言,細膩的描寫,把這夏日山亭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客中初夏 (司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賞析四月天,雨後乍晴,清明而和暖;雨中,對著門的南山,蒙蒙中只見壹輪廓,此刻,雨過天晴,歷歷分明.春盡夏來,已不見那因風起舞的柳絮,惟有那向日葵對著太陽開放著. 前兩句寫景:四月的天氣清明暖和,雨過天晴,對著門的南山更是青綠分明。
後兩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隨風轉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陽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這裏須了解的是,作者司馬光其時與王安石不合,此詩在退居洛陽時所作,他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達自己對君王的壹片忠心。
黃鶴樓聞笛李白壹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賞析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註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