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玉林有哪些歷史名人

玉林有哪些歷史名人

李紹昉

李紹昉,乾隆五十二年舊歷二月初二日亥時,李紹昉誕生於清灣鄉朱砂村樹樓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舊歷四月十六日醜卒於桂林,後移葬於清灣鄉鳳塘村陳埇深陂(土化)山。

李紹昉才華卓絕,在中舉之後,聲名遠震京師,為嘉慶皇帝殿試欽點的“復元”,並因此成為科場佳話。李紹昉秉性忠耿,持身廉潔,雖從政二十多年,落得兩袖清風,家境蕭條,此人所***知之事。

紹昉於道光五年(1825年)丁父艱回裏,服滿生,籌建奎光塔於縣城東六巷大嶺頂,塔高九層,壹百尺。紹昉寫《奎光塔上梁文》。塔於道光十年十月建成,鹹豐七年(1857年)被匪焚毀。紹昉在建塔期間,應廣東高廉觀察使之聘,到高雷書院講學多次。

紹昉題黃鶴樓聯:“詩在上頭多,看江水依然,誰復唱銅琶別調;仙如招手至,問梅花落未,我欲聞玉笛遺音”。 玉林信息港曾肇圖 玉林林大泉塘村人(今茂林鄉),是從廣東省興寧州於清道光初遷來定居的。曾肇圖雖出生於書宦之家,但不曾讀過書,家貧如洗,初來時只得在茂林橋擺賣茶水謀生,因言語不通,常被土著視其為侮辱、剝削的對象。

大約在清道光初,曾肇圖由壹個農村貧民,變為富翁。時人皆說其是“富甲玉林州”。

變富後,“有錢不識享福”是鄉人對他的評語。他仍保持著過去勞動者的本色,穿大襟土布衫,戴大母笠,著草鞋勞動,在家是這樣,出圩入城也是壹樣。

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清州宮王彥和倡導的大修州城的募捐開始了。曾肇圖接邀請信後,派晚子曾韋滿代表參加。曾韋滿執筆書“曾肇圖認捐五千貫”(考清未出版《玉林州鄉土歷史教書》所載:則以曾重光名義認捐的。)還說:是五千貫,包足亦可。這次獻捐以曾肇圖獻捐最多,論功行賞,功績最大。

玉林州城建築完成了,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牢固,外觀之壯麗,除桂林皇城外,冠壓全省。“千州萬州不如玉林州”是百多年來兩粵人民對玉林城的贊歌。以後不少次戰亂,轉危為安,均賴此城垣,群稱“玉林城是福地”。

在贊揚玉林城的同時也贊揚曾肇圖慷慨捐獻大修玉林城的功績。有說“由南門至東門的壹段城墻是曾肇圖捐修的”,“由南門經東門到八角樓這壹段是曾肇圖捐修的”,“西湖池萬壽宮是曾肇圖包修的”,雖似屬誇張,實質上都是贊揚曾肇圖。可是後來《玉林州誌》登載大修玉林城事跡時對於曾肇圖的功績卻壹字不題。

曾肇圖軼事,是從清道光至今百多年來在玉林五屬各縣流傳很廣的故事。各地傳說在情節上是略有差別的,而內容卻基本相同。有不少人對曾肇圖慷慨捐修玉林城而予以贊揚;又有人以曾肇圖是布衣,雖然捐資修城有功,不應載入史冊;有人以其行動是故意造作出乎常理之外,而把他作為嘲笑的對象;也有人以此是心有痛苦,是咬牙,不是好笑,予以同情。玉林信息港俞作豫

字備予,參加地下工作時,曾化名劉慈;因排行十三,人們親切地稱他“十三叔”。公元1901年4月10日(光緒27年農歷2月22日)出生於廣西北流縣平政石梯口村(今平政鄉嶺垌村)的壹個普通農民家庭。

俞作豫自小勤奮好學,天資聰穎,記性很強。七歲時開始在本村大路寨念私塾。十三歲(1914年)入北流縣立中學第壹班就讀。在學校裏,受到了民主革命新思想的熏染,積極參加討袁和反帝愛國示威遊行。1918年中學畢業後,為了“護法”報國,便入廣東西南護法軍二軍燕塘講武堂學習軍事。1920年以優異成績在講武堂結業後,任桂軍的排長、邊長、營長。1930年9月6日(農歷7月14日),年僅29歲的俞作豫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廣州紅花崗。就義前,他揮筆寫下了“十載英名宜自慰,壹腔熱血豈徒流”的豪邁詩句。臨刑時,神色自若,視死如歸,昂首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產黨萬歲!”“紅軍萬歲!”“革命勝利成功萬歲!”

聶榮臻同誌在回憶錄中對俞作豫作了很高的評價。他說:“俞作豫同誌1930年被捕犧牲,他對廣西工作的開展和左、右江起義是有重要工獻的。”玉林信息港楊 妃,

容州楊沖人也,離城壹十裏。小名玉娘,父維,母葉氏。維嘗謂先人雲:葬其祖去此十裏許,逢壹術士,忘其姓名,雲此墳若高數尺必出貴子,惜太低,生女亦貴。妃母懷孕十二月生。初誕時,滿室馨香,胎衣如蓮花,三日目不開。母夜夢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開,眸如點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絕倫。後軍都督楊康見之,以財帛啖其父,求為女。妃家素窶,不得已與之。康有子二讀書,妃三歲,日夜同坐聽其誦。漸長工,通語孟。康夫婦惜如珠玉。楊長史琰攝行帥事,聞之左右,令與母偕來,壹見大奇,私謂厥妻曰:‘此女資質異常,貌有貴相,吾二女遠未逮也。’遂給以金帛與康,求為女,康不從,乃脅取之。舉家號泣。送去無幾何,長史秩滿,攜歸長安,與二女同教,性妃性昭慧,諳音律,明經史,後進入壽宮。開元二十四年,明皇詔入內,號太真,太被寵遇。天寶間冊為貴妃雲。玉林信息港王 力

(1900~1986年)字了壹,博白縣城廂鎮新仲村岐山坡人。他從小天資超人,四五歲的時候,秀才出身的父親就教他讀書識字,六七歲在村裏的私塾讀書時,對《三字經》、《神童詩》就能熟讀成誦。八歲跟隨父親到當時博白的最高學府環書院讀小學,每次考試都名列第壹,14歲那年以優異的成績高小畢業,但家中無法供他繼續升學。

王力小學畢業後,白天到父親在城裏開的“仁安”雜貨店幫工,晚上在家秉燭夜自學,憑著多年苦學的積累,他考上了國學研究的以工代殿堂清華園,其畢業論文《中國古文法》得到國學大師梁啟超“開拓千古,推倒壹時”的高度評價。

王力壹生既勤於教學又善於做學問。在語言學的各個領域,如語法學、語義學、音韻學、訓詁學、語言史、中國語言學史、漢語規範化、文字改革、語言教育,以及詩律學、修辭學、翻譯學、雜文學、教育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並寫下了壹千多萬字的著作,出版了專著五十多種,論文二百多篇,譯作二十多部,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鴻篇巨著被譯成日、英、俄、法、捷等國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成為世上聞名的學者。

王力知識淵博,貢獻巨大,壹生擔任過許多職務,還信得過任過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如今人等,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常委和全國政協常委。王力這個名字已成為成千上萬的工人、農民、學生、戰士、教師、幹部所熟悉。他是當今世界上著名的語言學家。玉林信息港陶 魯(1430~1490),字自強,陶成之子。因其父陶成有戰功,明景泰元年(1450年)蔭授新會縣丞。當時“土寇”屢犯,都被擊退。因此升陶魯為新會知縣。後因戰功,又晉升為廣州同知兼新會知縣。明成化二年(1466年)隨總督韓雍出征大藤峽有功,升為僉事,管理新會、陽江、陽春、瀧水、新興諸縣兵事。冬天,破“劇賊”廖婆保於欽州、化州。次年,連破“劇賊”王公漢等。陶魯任僉事期滿,經評比功績最大,晉升為廣東按察副使。九年任滿,考察評比,陶魯成績最好,升任湖廣按察使。明弘治四年(1491年)任湖廣右布政使。後改任湖廣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副使,領嶺西道事,治兵湖廣,人稱“三廣公”。

十壹年(1498年)陶魯病卒。封典為通奉大夫(二品宮),葬在廣東番禺縣,玉林市仁東鎮三山有其衣冠.黃紹竑 字季寬, 1895年12月1日生於廣西容縣壹裏(現黎村鎮)珊萃村。1908年考入桂林廣西陸軍小學學堂第三期,與白崇禧為同期同學。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黃紹竑報名參加“廣西學生軍伐敢死隊”,前往武昌作戰。上將軍銜,曾任軍長、戰區副司令長官,廣西省主席、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國民黨政府內政部長、交通部長、監察部副院長、立法委員,是廣西大學創始人。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國家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常務委員等職。

黃紹竑壹生經歷坎坷,從戎英勇善戰、謀略過人、不畏艱險,從政則註重文化科學及地方建設,目光遠大,成效卓著。他大半生致力於和平事業,調和蔣桂矛盾、國***矛盾,極具政治家的思維和目光,外交家的智謀和手腕。同時,他又是壹個科學發明者、詞人,他在長期動亂的歷史環境中走完的復雜壹生,很值得後人研究。玉林信息港何以尚 字仁甫,石南鎮附城東山村,是興業縣唯壹載入《明史》的歷史人物。

嘉靖三十壹年(壹五五二年),二十五歲的何以尚鄉試中試,以舉人出身進入仕途,被委任江西建昌縣儒學教諭(官階為正八品),後入京為戶部司務(官階如前)。嘉靖四十三年(壹五六四年)十月,海瑞以卓著政績,得到吏部文選司郎陸光祖的提拔,由興國知縣調升入京為戶部雲南司主事(官階為從六品)。從此,何以尚有機會參預海瑞的兩次政治活動,其仁途生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明嘉靖帝深居西苑,祈求長生不老,以致朝政荒廢,奸臣開權。對進言者橫加迫害,大臣楊繼盛、楊最上諫均被處死。

海瑞此時也上諫嘉靖帝,嘉靖帝大為震怒,把海瑞逮捕入獄,送刑部論死。何以尚與海瑞來往密切,二人經常談論時政,針砭時弊,他上疏奏請釋放,結果也觸怒了嘉靖帝,被打壹百杖,禁閉於監獄中。

兩個月後,嘉靖帝病卒,海瑞和何以尚都由遺詔獲釋。穆宗即位後,何以尚被起用為光祿寺丞。以尚更慷慨論列,為朝廷權奸劣跡,特別是對輔臣高拱的罪惡陰謀大膽揭露。高拱被劾,十分抱恨何以尚,撤銷他的職務。何以尚因病歸家休養。不久,高拱被罷掉宮職,何以尚任雷州司理,後歷任戶部主事、尚寶光祿少卿、南京大理寺丞、鴻臚寺卿等職。他雖升宮而屢辭乞休,臨退休之際朝廷晉升他為太仆寺卿以示嘉獎。

何以尚年老還鄉後,十分關心家鄉事業,倡建興業縣街上的登雲橋和通往?d林州道路的鳴水橋,鼓勵人民發展農業生產,並撰有壹聯勉勵後人,聯曰:“植樹修河山水秀;精耕細作物阜豐。”著有《便蒙詩訓、《忠孝經》行世。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病逝於家。萬歷帝聞以尚病故,於次年派布政司林震來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