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求徐霞客遊記遊雁蕩山日記十四日的原文和翻譯,快!!!

求徐霞客遊記遊雁蕩山日記十四日的原文和翻譯,快!!!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於是人捉壹杖,躋攀深草中,壹步壹喘,數裏,始歷高巔。四望白雲,迷漫壹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壹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壹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筍森森,參差不壹。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巖。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猶堪比肩。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壹峰,尚須越三尖。余從之,及越壹尖,路已絕;再越壹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誌》雲:“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轍而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過壹脊,即壹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壹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壹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壹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余地。望巖下鬥同“陡”,下同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巖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zhì登。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巖。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仆衣履俱敝破,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註,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日落始出,南行四裏,宿能仁寺。

十四日,天忽然晴朗了,於是強拉清隱的徒弟作為向導。清隱說湖中長滿了雜草,已經成為荒蕪的土地,徒弟還有別的地方要去,但可以送我們到山頂。我意圖到山頂去,可以坐在湖邊看看,於是每個人拄壹根竹杖,從深草中向上攀登,走壹步喘壹口氣,走了好幾裏,才終於到得高高的巔峰。四面八方觸目所及皆是白雲,壹色彌漫,壹直鋪呈到峰下。峰巒疊立,只露出壹個峰頂,在日光映照下,好像冰壺仙境,分辨不出哪裏是海面,那裏是陸地。然而海中的玉環島遙遙壹抹,好像可以俯下身去拾起來壹般。從北面俯視,山坳像墻壁壹樣聳立,裏面有繁密的石筍,高矮參差不齊。三面都被碧翠的山崖環繞,比靈巖還要更勝幾分。只是山谷幽靜,地處偏僻,只聽得到水聲潺潺流過,分辨不出是什麽地方。望見四面峰巒叠起,向下看去就像小土堆伏在地上,只有東邊的山峰昂然挺立,獨上雲霄,最東邊的雲朵,如同肩高。

向導告訴說要離開了,指給我們湖在西腋的壹座峰頭,還需要翻越三座尖削的山峰。我聽從了(他的話)。待到越過壹座尖峰,路已經走到了絕處,再越過壹座尖峰,而所登上的山頂已經在半天處。自己心想《雁宕山誌》說:“雁湖在山頂,龍湫瀑布的水就來自雁湖。”如今山的坡勢漸漸向下走,而流向龍湫的山澗,卻源於東邊的高峰,距離此地已經相隔兩個山谷。於是返回往東,遙望東邊高聳的山峰而去,蓮舟疲憊不能繼續跟從,從來時的路下山了。我和兩個奴仆向東越過兩道山嶺,人的足跡已經全然不見。不久山越來越高,山脊越來越狹窄,兩邊幾乎直立,如同走在刀背上壹樣。又有棱角尖利的石片突起,每過壹道山脊,就是壹座陡峭的山峰,都好像從刀劍的縫隙中攀援而上,這樣的情況多次遇到。只見山頂甚至容不下壹雙腳,怎麽可能容納壹片湖水呢?過了壹會兒在高峰窮盡處,壹塊巨石如刀劈壹般;先前擔心石頭的鋒刃劃傷人,到這裏甚至連腳踩的石鋒都沒有!在山崖上猶豫不決,又不敢再返回原路,向下看南面石壁下有壹臺階,就讓奴仆解下綁腿的四條布帶系在壹起,從懸崖上吊下去,先垂吊壹個奴仆到下面,其余的人依次垂吊下去,意圖這樣來尋找攀援的路。等到了下面,只能容下雙足,沒有多余的地方。俯視山巖下面,深約百丈,打算再向上攀登,而上面的山崖也陡立直上有三丈多高,不能飛躍而上。把布帶扔上去試試,布帶被突出的石鋒所勒,忽然從中間斷開。再續上布帶懸空,竭盡全力向上拉,才得以重新登上山巖。脫離了危險,回到雲靜庵,時間已近傍晚。主仆衣服都破了,尋找雁湖的興致已然衰減。於是告別(庵中人)下山,又到了龍湫,則是在雨後積水甚盛,波濤洶湧傾盆而下,千變萬化氣勢逼人,若雷鳴般水花飛濺,與昨天相比甚為壯觀。坐到黃昏才離開,向南行走四裏,在能仁寺過夜。

自己翻譯的,可能有些出入,還請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