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意的詩句:山空寺古紫苔侵,更喜漁樵不見尋。坐對秋陰晚蕭瑟,風吹敗葉入廓深。
王铚,生卒年月不詳,字性之,自號汝陰老民,世稱雪溪先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纂集太宗以來兵制,紹興四年(1134)書成,賜名《樞庭備檢》。
後罷為右承事郎,主管臺州崇道觀,續上《七朝國史》等。九年,為湖南安撫司參議官。晚年遭受秦檜的摒斥,避地剡溪山中,日以觴詠自娛。
王铚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學者王昭素的後裔,其父王萃(字樂道)是歐陽修的學生。王铚少而博學,善詩論,強記聞,大觀元年(1107),王铚訪曾布於京口,布以三子曾紆之女歸之。
大觀中,王铚曾隨父往江州,與釋祖可結詩社於廬山下,有唱和;又在汝陰,著《侍女小名錄》;此期間,與徐俯、洪炎、洪芻、惠洪、善權、張元幹等有交往,並著《侍女小名錄》。
政和三年春,王铚在京師與表兄高荷論黃庭堅詩中本事,並賦《國香詩》。政和四年初往宣城嶽父處,途經當塗,訪李之儀,示所輯歐陽修別集及蔡氏所輯蘇軾《南浮集》,請其為序;該年三月,李之儀為歐陽修別集及蘇軾《南浮集》作序;是年底,莘召铚回汝陰侍居。
宣和年間,王铚多在京,與湯舉為太學同舍生;與江端本、張元幹、王倫等有交往;宣和四年,王铚著《四六話》;宣和末,铚出京。靖康中入王襄軍幕,作《靖康討虜檄文》。
建炎元年五月,王襄貶官,铚離幕。建炎元年九月,王铚與晁說之相遇於睢陽,晁有詩文贈之。建炎二年,铚自揚州到海陵訪晁說之,晁復以詩紀之。建炎三年,铚入康允之軍幕,不久辭幕,作《與浙西帥康允之書》。
建炎三年十壹月,為範宗尹家藏蘭亭帖作跋。建炎四年庚戌(1130)春,往湖州千金村訪張元幹。七月,權樞密院編修官,奉詔纂集祖宗兵制,其後書成,凡二百卷,賜名《樞庭備檢》;十月,為楚州鎮撫使趙立作傳,高宗嘉嘆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