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鵪鶉的相關文化

鵪鶉的相關文化

鵪鶉在中國俗稱“羅鶉”,又名“早秋”。由於它們的羽色斑駁,好像補丁很多的舊衣服,所以古人形容衣著襤褸為“鶉衣”,成語中有“鶉衣百結”,“衣若懸鶉”,杜甫詩中還有“鶉衣寸寸針”的句子。它的額、頭側、頦及喉等處均為磚紅色,又被稱為“紅面鵪鶉、赤喉鶉”等。另外,它的尾巴非常短,有“禿尾巴鵪鶉”之稱。

鵪鶉是壹種古老的鳥類,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肉和蛋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與人類的關系源遠流長。早在5000年前埃及的壁畫上就有鵪鶉的圖像。金字塔上也有食用鵪鶉的記載。中國是野鵪鶉主要產地之壹,也是飼養野鵪鶉最早的國家之壹。《詩經》中有過“鶉之奔奔”,“不狩不獵,胡瞻爾筵有懸鶉兮!”的詩句,戰國時代,“鶉”被列為六禽之壹,成為筵席珍肴。到了唐、宋以後,對它的生態和生活習性已有不少描述記載。

西漢時,中國就已經開始馴養鵪鶉,那時馴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賽鬥和賽鳴。唐、宋時期賽鶉在皇宮和民間都非常盛行。民間鬥鶉曾盛行於黃河南北。據《唐外史》載,西涼地區經過馴化,進貢給唐明皇的鵪鶉,可以隨金鼓的節奏而爭鬥。宋徽宗更喜歡飼養好鬥的鵪鶉,以供取樂。後來曾有《鵪鶉譜》總結養鵪鶉的經驗。到了明、清年間,鬥鶉已成了達官貴人的壹種賭博方式。

到了明代,已逐步發現其藥用價值。清朝康熙年間貢生陳面麟著有《鵪鶉譜》,書中對44個鵪鶉優良品種的特征、特性分別作了敘述。對飼養各法如養法、洗法、飼法、鬥法、調法、籠法、殺法以及37種宜忌等均有詳細記載。這對中國發展鵪鶉飼養帶來,有壹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