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這首詩句中什麽字體現了詩人漂泊異鄉?

這首詩句中什麽字體現了詩人漂泊異鄉?

開篇明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兩句中的“動”字最能體現詩人漂泊異鄉的心境。

為什麽這麽說呢?還是讓我壹步壹步解答,希望能給出壹個合理的答案。好詩***賞,佳作***讀,也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

這兩句詩出自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壹詩,全詩如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壹燈明。

如問題中所言,詩句中什麽字體現了詩人漂泊異鄉?

要回答這個為題,先要看這首詩寫於何時?詩人其次還要看詩人講了壹件什麽事?

“夜”是晚上的意思;“書”,動詞,書寫、題寫、記錄的意思;“所見”,指詩人看到的或者聽到的;標題“夜書所見”的整體意思就是:把夜晚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那麽詩人在這個晚上的所見所聞指的是什麽呢?壹起走進詩歌。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開篇兩句的大意是說: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響,迎面出來的這陣秋風明顯帶有絲絲寒意,江上秋風吹來,這船上的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念起自己的家鄉來。

從開頭兩句詩中,不難看出,詩人是壹位遊子,他羈旅在外,晚上就在船上過夜。而這也是深秋時節的壹個夜晚,壹陣瑟瑟的秋風吹過,梧桐樹葉飄然從樹上落下。

飄落的樹葉和秋風吹動樹枝的聲音,是詩人的視覺和聽覺體驗,詩人正是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抓住深秋時節的特點來描寫的。

詩人為什麽會從視覺和聽覺延伸到思念家鄉來呢?其實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有著密切的關聯的。

宋玉在《九辯》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秋天蕭瑟的景物,極易觸動人們內心的傷懷情愫。

自宋玉之後,蕭瑟的秋景也常與文人的觸景傷懷聯系在壹起。唐代詩人杜甫在《登高》也寫道:“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在古代,尤其是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長時間的羈旅生活,交通的不便捷,以及通信的不及時,讓他們格外想家。尤其是到了深秋這樣的時節,氣候變化,景物變換,思家的心情也就格外強烈起來。

深秋時節,草木雕零,景物蕭條,而開篇句中的“蕭蕭”壹詞,是詩人對秋風的聲音描摹,詩人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壹下子就喚起讀者的聽覺聯想。

第二句“江上秋風動客情”,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觸發了詩人的羈旅之思。這又該從何解讀呢?原來這裏還有壹個很有意思的典故。

晉代文學家張翰,在洛陽做官,見洛陽城裏秋風吹起,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家鄉吳中壹帶在這個時節的美味蒓菜羹和鱸魚膾了,於是他竟然辭官回家。

葉紹翁在這裏明顯化用了張翰的典故。他羈旅在外,夜宿船中,聽到瑟瑟的秋風聲,自然而然地也牽動了羈旅之思,他也想盡快地回到家中。從這裏不難看出,詩人葉紹翁其實是想家了。

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深秋時節的景物特點和深秋時節的氣候:氣溫明顯轉涼,蕭瑟清冷。對景物的渲染其實襯托出詩人羈旅在外、客居他鄉,久久不能回到家中的傷感心情。

而這個“動”字,是壹種感觸,是對詩人心理活動的描摹,雖然只有壹個字,但這個“動”字是對詩人心理活動的體現,這壹變化過程是微妙的,是詩人觸景生情的結果。“動”字貼切地勾勒出詩人的心境。所以說,“動”字體現詩人此時此刻的心境。

三四兩句也有這個意思,詩人正在想家的時候,忽然看到岸邊不遠處的有籬笆下的壹點燈火,詩人不由得會心壹笑,原來是孩子們挑著燈籠在捉蟋蟀呢。

順帶說壹下後兩句,其實這兩句的詩意也是很有深意的。詩人看到孩子們在深夜挑著燈籠捉蟋蟀,孩子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活動場景,在詩人眼中是多麽快樂的童年時光啊。

然而客船中的詩人呢?他因為羈旅在外,格外想家,內心是傷感的。孩子們的快樂和詩人的心情在無形中形成了對比。所以說,這首詩讀起來也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