銥簡介:原子序數為77,原子量為192.22,元素名稱來源於拉丁語,意為彩虹。1803年,當英國化學家坦南特和法國化學家德·斯科蒂用王水溶解粗鉑時,他們從容器底部留下的黑色粉末中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鋨和銥。
銥在地殼中的含量為千萬分之壹,常與鉑系元素壹起分散在沖積礦床和砂礦的各種礦石中。自然界有兩種同位素:銥191和銥193。人造放射性同位素192Ir由穩定元素191Ir的中子輻射獲得。
衰變放出半衰期為74.2d的伽馬射線,常用於工業探傷。壹般情況下,放射性物質經過十個半衰期後,輻射強度不足以造成危害,因此使用銥源進行工業探傷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銥的歷史:
銥的發現與鉑和其他鉑基元素密切相關。古埃塞俄比亞人和南美洲各種文化的人自古以來就使用天然存在的鉑族金屬,其中必然含有少量的其他鉑族元素,包括銥。17世紀,西班牙征服者在今天的哥倫比亞喬科省發現了白金,並把它帶到了歐洲。然而,直到1748,科學家才發現它不是任何已知金屬的合金,而是壹種全新的元素。
當時,研究鉑的化學家將鉑放入王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中,生成可溶性鹽。配制好的溶液每次都會留下少量的深色不溶性殘渣。
約瑟夫·普魯斯特認為這種殘留物是石墨。法國化學家維克多·科萊-德斯科特爾斯,福爾克拉·安托萬·弗蘭伯爵?Ois,佛克羅伊伯爵)和Louis Nicolas Vauquelin也在1803中觀察到了這種黑色殘留物,但數量太少,無法進行進壹步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