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耕田務農
讀——讀書學習
傳家——壹代壹代傳下去
許多古舊住宅的匾額上,很容易見到“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耕讀傳家”在老百姓中可謂流傳深廣,深入民心。
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這裏所說的“讀”,當然是讀聖賢書,為的可不是做官,是學點“禮義廉恥”的做人道理。因為在古人看來,做人第壹,道德至上。
在耕作之余,或念幾句《四書》,或讀幾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或聽老人講講歷史演義。人們就在這樣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接受著禮教的熏陶和聖哲先賢的教化。
2. 耕讀傳家的詩句在許多古宅老院的匾額上,我們經常容易看到“耕讀傳家”這樣四個字。耕呢?是耕地的“耕”,讀呢?是讀書的“讀”。“耕讀傳家”在老百姓中可謂流傳深廣,深入民心。
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呢,“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
這裏所說的“讀”,當然是指讀聖賢書,為的可不是做官,而是學“禮義廉恥”等做人的道理。因為在古人看來,做人第壹,道德至上。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耕讀傳家躬行久,詩書繼世雅韻長。”
“耕為本務,讀可榮身。”
“半榻暮雲推枕臥,壹犁春雨挾書耕。”
3. 作文《傳家風.揚美德》央視“家風是什麽”系列采訪,使家風這壹滿含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詞匯重回公眾視野,《河北日報》刊發“家風”系列同題散文,號召弘揚耕讀傳家、忠厚傳家、勤儉傳家的古風和家風,在河北省進壹步掀起家風討論話題。壹時之間家風話題熱度無兩,憶家風、說家風、重拾家風大有蔚然成風之勢。
“龍生龍,鳳生鳳” 是人們常說的老話,與其說這是基因遺傳,倒不如更準確地說是家風影響。作為文明古國,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家風故事不勝枚舉。曾子殺彘立信,孟母三遷勸學,至今仍為人樂道;明朝朱柏廬“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清代林則徐“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麽,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麽,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的治家理念,至今依然被很多家庭奉為家風教育典範。好家風,繼世長,明禮、孝親、忠厚、誠信、勤儉等“中國式”家風,深刻影響著人的塑造和培養,家風教給子女的是優良品質,傳給後代的是精神力量,這樣的家風勝過萬貫家財,歷久而彌香。而回過頭來,反觀壹些人間悲劇的背後,反觀壹些誤入歧途的案例,除了當事者自我放縱不加自律的因素外,家教的瀆疏,家風的霾濁,也總是難逃其咎。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在社會中扮演的可能就是幹部、工人、醫生、教師等等,我們不能說家風會百分之百使世風變好,但人人的家風都好這個世界就絕不會更壞。家風正有如亞馬遜雨林裏的壹只蝴蝶,它煽動壹下翅膀引起的會是學風、醫風、政風、社風乃至國風的颶風。著名作家陳忠實就非常認同其父的教誨:“門風正了,村風也就正了;村風正了,人心也就正了。” 因此,從涵養傳承壹脈好家風開始,培養壹個正直、誠信、善良、勤奮、寬厚的好孩子,社會上就會多壹名合格的好工人、好農民、好士兵、好老板、好醫生,各個行業和領域就會建立起規範合理的秩序……然後,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也就會越來越好。
4.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家風”到底是什麽?
大年初壹,央視“新聞聯播”新春走基層推出壹個特別節目:“家風是什麽?”面對央視記者提問,被采訪者們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要孝順要和氣;不能糊弄人,不能幹壞事;不啃老不坑爹;不能說瞎話……有的聽起來寬厚,有的聽起來嚴厲,有的聽罷則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不說謊話、別晚回家這種“低級要求”也能算做“家風”?
“家風”到底是什麽?到底有沒有壹個標準答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閻愛民多年從事中國古代社會史、家族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研究家風家教的專著。日前,閻愛民教授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家風”做了解讀。
“家風”最早只屬於貴族
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家風在古代是只屬於貴族的壹種特殊門風。閻愛民教授介紹說,在秦漢以前,貴族階級基本都是武人出身,當時是沒有“家風”壹說的。“武人成為貴族多是因立戰功而獲封地,而隨著朝代更叠,這種獲封是很難傳世的,所以有‘富不過三代’壹說。”
漢以後,文人階層開始受到重視,開始有人不靠戰功而靠文化修養成為士族階級。“在當時那個年代,書也不是壹般人能夠讀得起的,基本上還是貴族階層的權利。但不同於戰功,士族的文化修養是可以傳承下來的,而且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最初所說的‘家風’,即為‘這些貴族的獨特門風’之意。”
閻教授舉了個例子,在實行科舉制度之前,壹個人能否做官是要經過地方推舉的,主要考察兩方面,壹是家中是否幾代為官,二是家風如何。我們常說的“舉孝廉”,“孝”和“廉”在壹定程度上就是在說家風。
世代相傳才能稱作“家風”
閻教授表示,自唐宋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興起,世襲貴族逐漸衰落,文化下移,庶民社會形成。這時,庶民家庭普遍的家風就是“耕讀傳家”,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古人認為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家族興盛、長遠。說到這裏,就要提到“家風”與“家規”“家教”的不同,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幾代人遵循,能傳世。
孔子的家風是“詩禮傳家”,如果後人不讀《詩經》會被訓斥;西漢大臣石奮家風以“恭謹”出名,雖然位高權重,但始終恭敬禮讓。石奮的兒子進入村門沒有下車,石奮覺得兒子對鄰居不恭敬,沒禮貌,就很生氣,不吃飯。兒子嚇壞了,很自責,對村民道歉,並在之後即便距離村門還有段距離,也下車步行進村。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崇尚儉樸,在給兒子的書信中多次提到要以儉樸為本;鐵面無私的包拯家風是“誡貪”,他在家訓裏寫道,子孫不能有貪念,否則活著不能入家譜,死後不能進祖墳……閻教授說,從歷史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家風是需要壹脈相承,且被嚴格監督和執行的。
形式多種多樣 “家風”促“民風”
《曾國藩家書》廣為流傳,其中就有其對家族道德修養的壹些規範。閻教授告訴記者,家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只言片語,有的是像曾國藩這樣在書信中體現,更普遍的是在家譜中記載。閻愛民說,壹般有家譜的家族在家譜中都能找到本家的家訓,只是絕大多數後人都不去看罷了。“所以從古至今,能夠對家風壹脈相承的家族實在是不多。”
閻教授表示,家風更多的是指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行為規範,像“書香門第”“將軍世家”這樣以職業來劃分的家族文化嚴格說來並不算家風,只能說是家風對於這個家族影響的延伸。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古人說先吃飽肚子再知曉禮儀。在閻教授看來,此番對於家風的討論,是在百姓物質生活普遍豐富的基礎上,讓大家重視精神生活的豐富。“家風是從家庭的角度講,如何樹立正確的治家之道讓家族長久不衰。社會是由壹個個家庭組成的,良好的家風能夠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進步和改善。”
試題分析:這是壹則材料作文,材料由多則材料組成,材料的***同特征是闡釋家風的特征:“世代相傳”,然後列舉不同名人的家風,這些家風的***同特征是:修身、立德。由此可以立意為:家風是修身、立德精神的傳承,是民族精神的傳承等,行文時可闡釋家風的內涵,可分析家風的作用,還可寫如何繼承這壹民族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