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昭化古城西門,右拐有壹條機耕道,約8公裏上坡山路即到葭萌關下,再沿右方劍門古道石梯小路上行300余米即到達關門。葭萌關
在牛頭山北麓,由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馬超大戰葭萌關”的精彩描寫,使其名揚天下。此關是由中原入蜀的要隘,守住劍門關必須先守住葭萌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關門前方左邊有棵上千年的古柏,直徑約兩米,雖歷經戰亂,仍枝繁葉茂。關門右方豎有壹人多高的大石碑“天雄關”。
爬上關門,左前方的高原上即出現幾百平方米的平壩,右前方有條漫坡小道就是來往劍門關的古蜀道。左邊200米處即是著名的牛頭山,如魁偉巨人虎視著葭萌關。登上葭萌關,歷盡滄桑的古關門依然傲立,關門兩旁豎有大石柱,上刻“峨峨雄關踞高崗,巍巍古廟鎮斯地”;“層巒聳翠上達地天,飛閣流丹高樓雲漢”。關內豎有碑碣八座。古廟前有壹直徑約三米的古井,就是傳說中的“姜維井”。三國蜀漢後主景輝六年(公元263年)大將軍姜維退守劍門時,牛頭山駐有重兵,《三國演義》所述“姜維兵困牛頭山”傳說當時山上缺水,諸葛亮托夢姜維,經三天兩夜挖井找水,終於挖出半池泉水,可供千人飲用,常年不滿不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且水色隨嘉陵江的清濁而變。牛頭山下的嘉陵江水位與該井水位高差300余米,這壹奇特景觀著實令遊人嘆為奇觀。 在蜀漢史上,葭萌壹直是軍事重地。諸葛亮死後,先後遣蔣琬、是費祎任大將軍,統帥全軍。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費祎率軍北屯漢壽(即葭萌)。延熙十六年,大會眾將,歡飲至醉,被郭循殺害。郭循原是魏西平太守(治所在今青海西寧),被姜維擒獲,不得已而投降蜀漢,但心懷叵測。曾圖謀殺後主劉禪,苦無機會。費祎天性泛愛,少戒備心,張嶷曾勸戒:身為國家棟梁,對新附之人不要過分親近,免遭不測,費祎不聽,死於降將之手。
據東晉常璩《華陽國誌》記載,費祎死後,葬於葭萌。現昭化古城西門外,有陵園及費公祠,陵園墓冢高約三米,墓碑題鐫“蜀漢大將軍祿尚書事成鄉敬侯費祎之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4年)立,旁有壹碑,為女子所寫,字體娟秀,別具風格。碑旁有下馬石,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 使葭萌關名聞遐邇的是,張飛挑燈夜戰馬超。傳說劉備圍攻成都,劉璋求救於漢中張魯,許割二十州之地。馬超自告奮勇率軍攻葭萌關,守關霍峻、孟達不敵,劉備自率張飛馳救。二人對敵,壹番惡戰;張飛與馬超大戰二百余個回合,不分勝負。天色已晚,點起火把,換馬再戰。劉備見馬超英勇,心中甚愛,叫二將休戰,派李恢說降馬超。馬超雖有猶豫,但衷心贊佩劉備,遂成歸順之事。
今日葭萌關,許多景物都和張飛大戰馬超相聯系的。關前的石階小道,多數石階已很光滑,人說是張飛大戰馬超的戰場。 據載,唐懿宗鹹通元年(公元860年)在這裏任縣令的何易於,就有勤政清廉的好名聲。《昭化縣誌》中,載有壹則何易於拉纖的事,讀來十分感人。
“刺史崔樸,當乘春與賓屬龍舟出益昌(昭化),勞索民挽纖,易於身引舟,樸驚問狀,易於曰:芳春百姓耕且蠶,惟令不事,可其勞,樸愧,與賓疾馳去。”
以縣令之身為長官拉船,不去勞動百姓,影響耕蠶,令人拍案呼好!清人王士正有詩唱到:“望古懷清芬,所思何易於。”清朝昭化縣令楊瀾有感於這件事,有詩贊道:“吾羨唐時令,憂民願不違。”接著又說:“賢哉崔刺史,感愧乃知非。”下屬有惠民之舉,還得賢上司的理解和支持啊! 孟含采,趙州人,清雍正六年任昭化縣令。《昭化縣誌》載孟蒞昭七載,民有詩頌其“捐修文廟、訓課諸生、勸民開墾、教民蠶桑、捐修塘坊、丈量合法、革除陋規、差不擾民、平治道路、賦無苛繁、刑不濫用、案無冤民”十二善政。其中有《勸民開墾》詩雲:“西蜀由來稱土滿,壹犁春雨遍南東。只今春穗青如黛,繪人難與全譜中。”春穗如黛,畫家妙筆難繪壹二,足見嘉禾可喜。有《教民蠶桑》詩雲:“女紅不減農夫利,三月蠶姑正及時。壹騎清風過陌上,據鞍遙聽采桑詞。”馬過陌上,據鞍遙聽的,是采桑姑娘的歌聲,蠶風之盛,令人鼓掌。《案無冤民》詩寫道:“何求不得憐三木,奸宄詩章卻有詞。訟庭高處懸秦鏡,明察三官慈惠師。”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打爛屁股得到的,自多奸宄之詞。秦鏡之下,明察三官,有此惠師,當然是葭萌關之福。這些詩句軼事,都反映了清朝時葭萌關的背景軼事。成為葭萌關當地文化遺產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