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黃龜年的附錄

黃龜年的附錄

壹世 祿公佩公子由興化縣遊洋徙永福縣壹都龍嶼唐未帝貞明庚辰年二月十二日生宋真宗天禧丁巳年十月廿五日卒配宋秘書丞林徽妹葬馬洋祭坑子二連運

二世 連公祿長子行坤五祥符中舉鄉薦官禮部主事配宋著作郎郎中方慎言妹居永福潼關子二宛守

運公祿次子行坤七宋太祖開寶庚午年六月廿壹日生宋仁宗慶歷戊子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方氏子享

三世 享公運公子字錫榮行兌十壹宋仁宗景祐甲戌登狀元張唐卿榜進士歷官長壽縣令大理寺評事宋太宗淳化庚寅年正月初八日生宋神宗熙寧庚戌年十月十五日卒年八十有壹配宋江蘇揚州府觀察推官宋堂長女封安人長壽縣君合葬壹都鄉下倪山子二敏毓

四世 敏公享長子字長衡行金廿二宋元豐已未時彥榜進士宋真宗天禧庚申年三月初三日生宋徽宗政和辛卯年十二月初十日卒壽九十賜冠帶配洪氏子三適選遠

毓公享次子字長衛行金廿三居永福白雲龍井配方氏子三造進近

五世 適公敏長子字子正行木卅五特奏進士元符庚辰宋仁宗慶歷壬午年四月廿六日生宋高宗紹興壬戌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陳氏子二邦達邦伊

選公敏次子字子聖行木卅六宋元豐已未年進士官中奉大夫宋仁宗慶歷甲申年六月廿七日生宋高宗紹興甲寅年十月廿三日卒葬鄞縣竹溪配林氏偕子守靈遂家焉子三龜年嶽年鶴年

遠公敏季子字子明行木卅七宋紹聖丁醜年何昌言榜進士官文林郎莆田令宋仁宗慶歷丙戌年八月初十日生宋高宗紹興丙辰年十二月十八日卒配徐氏子二邦光邦俊

造公毓長子宋仁宗慶歷壬午年四月廿六日生宋高宗紹興壬戌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陳氏子邦耀

進公毓次子宋仁宗慶歷甲申年六月廿七日生宋高宗紹興甲寅年十月廿三日卒林氏子延年

近公毓季子官莆田令宋仁宗慶歷丙戌年八月初十日生宋高宗紹興丙辰年十二月十八日卒子邦輝

賜進士浙江提刑中奉大夫太常院卿十壹世孫黃中庸宋元祐黨禁致仕居軍城大宋哲宗元祐癸酉年臘月頓首拜撰

六世 龜年選公長子字德邵號竹溪宋神宗元豐癸亥年九月初五日生宋高宗紹興乙醜年十二月初二日卒因父葬鄞縣竹溪遂家焉配趙氏子衡公

嶽年選公次子配李氏子二公賞公槐

鶴年選公季子字德恒號龍漵子壹公棠

邦光遠公長子字宋顯大觀官已醜年進士徽州知州宋神宗元豐庚申年九月初五日生宋高宗紹興戊寅年二月初十日卒配周氏葬壹都鄉下倪山子四宏守寔容

邦俊遠公次子字宋英官大理寺丞冀州知州宋神宗元豐癸亥年七月十五日生宋高宗紹興庚辰年十壹月十九日卒配宋氏葬壹都鄉下倪山子二定庸庠

七世 九世 定公邦俊長子字泰之宋乾道壬辰科狀元官至廣東提舉宋高宗建炎庚戌年正月初四日生宋寧宗慶元戊午年八月十五日卒葬壹都鄉下倪山配鄭氏子四自求自實自誠自謙

賜進士翰林院館閣校勘十五世孫黃安石宋寧宗嘉定癸未年仲秋雪手謹識 據《中湘黃氏族譜》記載,豐城沇江始祖黃瑕長子名黃睿。黃睿長子黃瞎娶妻範氏,封宜人,生五子:長子黃高;次子黃昊,徙居湖北黃州;三子黃良河,遷安徽祁門;四子黃良社,遷江西喬坑:五子黃良稷,遷江西銅坑。五子中,獨長子黃高壹支,留居豐城沇江,光大祖宗業績。黃高初任承仕郎,封為芒水侯。娶妻魏氏,封夫人,生二子:黃巽、黃均。黃巽、黃均兄弟二人的子孫,都功名顯赫。  黃均又名黃君章,官任柱國將軍,後父以子貴,贈大中大夫。黃均生9個傑出兒子,長子黃德陽和兄弟九人,竟然壹門八進士(余壹人是舉人)、九尚書,其中還有二人高中狀元,奪得科舉考試中的最高名次。連女婿陳氏官至刑部尚書,江西豐城沇江有"九子十尚書"的美稱。  黃龜年的祖父黃德陽,仁宗景祐初年(1034年)中進士,官任吏部尚書。因與朝政見不合,隱居吉安府吉水縣鵝勁大丘圳腳,為鵝勁大丘圳腳黃氏始祖。  黃龜年的父親黃映壁,字進科,北宋官任朝議大夫、左副都禦史,元祐六年即公元1092年,攜帶小龜年在內親眷調任南京,居南京十字街洗馬巷,辭官後,隱居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縣]。  據《吉水縣黃氏大宗譜五修》記載,黃映壁的次子黃龜年,為吉安府吉水縣鵝勁大丘圳腳村人,該村上“紅丁薄”時,取譜名黃俊國。紹興八年[1138年],奉詔南征。壹舉平服苗蠻的反抗之後,率兵回駐渠陽。由於奸臣秦檜在朝,決意留居渠陽,無意回京。成為渠陽黃氏始祖。  黃龜年三代遷徒三省三地,其走線是;江西豐城縣沇江—江西廬陵吉水縣—福建永福縣—湖南靖州渠陽。黃龜年出生在廬陵吉水,成長在福建永福,定居在湖南渠陽。由此可見,黃龜年雖也算個福建永福人,絕非是福建虎丘支系。  引用“《中華黃氏通史》草本,第二卷 黃姓宗支;第二十壹章 湖南黃氏;第壹節 湖南黃氏主要支派 渠陽黃氏”全文;  渠陽古代為湘西南的壹個山寨,後建制為州縣,今為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黃氏興起於南宋初年,譜奉南宋初著名忠臣黃龜年為始祖,後裔繁昌。  據《渠陽黃氏世譜》記載,渠陽黃氏是金華五大族之壹的豐城沇江黃氏的壹個重要分支。其始祖黃龜年,為黃瑕的後裔,出自江西豐城黃氏第5代黃德陽。譜稱,黃德陽是江夏黃香的第31代,豐城沇江黃氏的第5代,原籍豐城沇江,後徙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鵝勁大丘圳腳,成為廬陵吉水黃氏的壹派始祖。黃德陽娶妻範氏,封賢德夫人,生四子:黃映壁、黃詠壁、黃轅壁、黃棣壁。其中,長子黃映壁,字進科,北宋末年官任朝議大夫、左副都禦史,因調任南京,遂蔔居南京十字街洗馬巷,次後居福建永福。黃映壁娶妻謝氏,生三子:長子黃俊朝,字廷植,官任浙江提刑按察司,其二子秀文、秀武後裔南遷黔陽等地;三子黃俊生,其子四黃良山、良和、良社、良穆分支湘扛、洗江,並門板橋等地;而黃映壁的次子黃俊國,便是著名的忠臣黃龜年,為渠陽黃氏始祖。  黃龜年,譜名黃俊國,字德邵[或作德紹],號魯頸,是江夏黃香的第33代,豐城黃氏的第7代,為廬陵吉水縣鵝勁大丘圳腳(今吉水縣富灘鎮江頭村)黃氏第三代孫,譜名黃俊國。早年隨父轉南京,遷福建永福。傳見《宋史》卷三百八十壹及族譜。史載黃龜年為福州永福縣[今福建永泰縣]人,生於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自幼聰穎過人,好讀書,被永福縣簿李朝旌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年十九歲,中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初任州司名州司理參軍,後官河北西路提舉。任職期間,以忠直勤慎著聞,宰相呂頤浩薦,升為太常博士。  1126年,金兵分兩路,向東京侵犯,第二年4月攻下東京,虜走宋徽宗、宋欽二帝及太子,北宋王朝終告結束。五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匆匆忙忙即位稱帝,改號為建炎,高宗. 1130年,金兵繼續南下,矛頭直指京都,南宋守將節節敗退, 眼看京都保不住了,國難家仇當頭,身為太常博士的黃龜年挺身而出。他知道金人善騎會射,陸地作戰驍勇無比,缺乏水上訓練,水上打仗,金人是趕鴨子上架死路壹條。於是,黃龜年在寧波組織戰船,接應皇帝。黃龜年策劃趙構從商丘撤至揚州,又從揚州轉戰杭州,繞道越州(今浙江紹興),再到明州(寧波)。伴隨在皇帝左右,保護皇帝脫險。直到1132年3月,嶽家軍大敗金兀術,金人往北撤退,南宋的半壁江山暫得安穩。黃龜年才率領禦衛部隊伴駕復回臨安(杭州)。  經過幾年的英勇奮戰,黃龜年受到了皇帝的極高獎賞,為了不忘黃龜年的功勛,又知道龜年原配李氏病逝,皇帝招黃龜年為駙馬。並親自主婚,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黃龜年。燕爾新婚春風得意,又晉爵加官。初升吏部員外郎,又升監察禦史,再升史部尚書,直至殿中侍禦,連升五極,真是揚眉吐氣。可是黃龜年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奸臣秦檜自1131年為相以來,賣國求榮,‘殺害忠良, 獨斷專行,兇焰萬丈。人人畏之賽過豺狼神鬼,談虎色變。”若這樣長久下去,南宋豈能不亡。有著壹顆忠君愛國之心的黃龜年,成天悶悶不樂,憂心忡忡。他想了又想,唯壹能救國的辦法是彈劾奸佞,任用忠良之臣,才能強國興邦,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 寫壹份‘‘乞削秦檜為民的奏章。無獨有偶,這份奏章遞上去 皇帝看了,十分敬佩駙馬的膽識,沒有告訴秦檜,也沒有處罰黃龜年,相反,還升黃龜年為太常少卿、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給事中。  黃龜年彈劾秦檜壹事,雖然皇上瞞著,可是有太監作耳目的秦檜還是知道了這件事。黃龜年是皇親國戚,明裏不敢把他怎麽,可是暗中卻時時刻刻在計算黃龜年。 黃龜年以駙馬身份高居要職,權力顯赫,秦檜在他面前說話都要讓三分,有這位駙馬在,秦檜想幹的事不敢幹,想說的話不敢說。於是,黃龜年成了秦檜的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  南宋朝廷腐敗,苛捐雜稅繁重,又災害連年,秦檜只顧納貢, 卻不賑災濟民,致使各地造反的事件此起彼伏。秦檜早定下計謀,先唆使皇帝改黃龜年任史部尚書為兵部尚書。皇帝不知是計,欣然同意,認為兵權放在自己的女婿手,可以安睡穩覺。  不久,辰州 (湖南沅陵縣)壹帶,少數民族苗王吳太玉起義,兵丁英勇,聲勢浩大,漢族農民也紛紛響應,揚言要打進京城,捉拿皇帝。秦檜乘機奏明皇上,並力挺附馬拄帥出征,平定叛亂。趙構深知黃龜年善於用兵,又是駙馬,當然同意。 黃龜年報國心切,也希望把部隊拉上山練習,將來好北伐,收復中原,也就爽快地答應了。他絲毫也沒有察覺這是秦檢的調虎離山計。  紹興6年(1138),黃龜年率領明星、潘有月、姚北大和蒙萬戶四將出征,由辰州進兵至古州 [今貴州榕江縣]八灣, 到了湖南沅陵縣城,官兵安營紮寨,離苗族起義兵相距僅幾十 裏路。黃龜年未下榻,便召集縣衙官員打聽敵情。縣令稟告說 苗族起義兵不上壹千人。武器裝備又不精良,官兵多與數倍,又是精兵良將,只需四面包圍苗山寨,壹舉可殲。黃龜年是文人帶兵,講究先禮後兵,同時,又憐憫百姓,覺得苗族人雖是少數民族, 也是皇帝的子民,壹概殺戮,太殘忍,誰沒有父老妻兒,殺了他們的男子。這些父老妻兒怎麽活。對付起義兵不能象對金兵那樣,若能招降,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於是,他反復詢問起義的原因。起初縣令不肯實說,最後還是拿出帥印相逼,言而不實,先斬後奏。縣令才說出真話, 縣壹戶財主,看上了苗王女兒吳香玉的美貌,要強納為四房,苗王不從,打傷了財主去掄親的家奴,財主不甘心,才請官兵去苗族山寨討伐,逼苗王起義造反。黃龜年得知原由,第二天狠狠懲罰那個財主,勒令把燒毀的房屋重新建好,把掄奪的少女用轎送回,革縣令的職。苗王見狀後,三天後帶起義軍投降。黃龜年安撫投誠兵丁,回家好好種田。為之感動苗王吳太玉,跪在地上幾個時辰不起來,乞求把女兒吳香玉為許配黃龜年為妾,以示報恩。  黃龜年留戀渠陽(湖南渠州渠陽鎮)的山青水秀}‘他厭惡朝廷奸佞當權,厭惡伴君如伴虎壓抑驚恐的生活,他下決心從辰州遷到渠陽定居。派人去京城接三公主耒渠陽:,三公主留戀京城繁華生活。黃龜年見公主反情,只好娶苗王女兒香玉為妻,在渠陽安家,生兒育女,過著百姓的生活。  宋高宗見黃龜年拒詔不歸,於是在紹興十四年[1144年],派遣譚鰲至渠陽,宣布詔封黃龜年為“興國侯”的聖旨,改命他留居渠陽,鎮守邊疆。從此,黃龜年便在渠陽落籍,蔔居渠陽龍寶鄉上黃寨。該地原名領金山,上黃寨即因黃龜年居此而得名。黃龜年又勸前來宣詔的譚鰲也留居不歸,譚怕獲罪,便變姓名,去言為“覃”,與黃龜年同隱於渠陽,後世為紀念他倆,便以二人之姓命名當地,這就是今靖州縣“黃覃團”的由來。黃龜年隱居渠陽,直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去世,葬在靖州貫頭樂山坡[今靖州縣甘棠鎮平原村]。傳說當時黃龜年去世後,宋孝宗曾下令將他的遺骸水運回京國葬。壹日,運柩船停泊會同縣高湧,夜間忽然狂風大作,浪高水湧。待到天明,風平浪靜,而船卻復泊於原地。如此的現象,屢次發生。黃氏族人認為是神靈要求,便將黃龜年歸葬靖州甘棠鎮,而會同縣的“高湧”,即因此得名。黃龜年的墓廬,經黃氏族人的歷代修整,至今仍在,公元1985年,由黃龜年的後代集資捐款,再次將黃龜年墓依原有規模修復,1987年,靖州縣人民政府將黃龜年墓宣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