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歌鑒賞 《過零丁洋》答案

詩歌鑒賞 《過零丁洋》答案

壹)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文天祥是 朝的愛國詩人,《過零丁洋》的 體裁是 詩。(1分)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千古名句,妳能從中品讀出詩人怎樣的精神和氣概? (2分)

答: 。

(壹)7、(1)宋(或:南宋) 七言律詩(答“七律”、“律詩”或“近體詩”也可)(1分,每空0.5分) (2)表現了詩人寧死不屈、舍生取義的精神和為祖國、為正義事業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2分,意思對

(二)

7.詩中以“風飄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寫了 的悲哀;借 和

兩個地名,暗示了形勢的險惡和作者境況的危苦。(2分)

8.結合我國歷代名人誌士對待生死的價值觀,舉例談談妳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

7.國破家亡 惶恐灘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兩空各0.5分)

8.人難免壹死,為拯救祖國而死,壹片丹心垂於史冊,映照千古,詩句表明了詩人舍生取

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如:聞壹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三)

9.對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賞析有誤的壹項是( )。(2分)

A.這首詩概括了作者壹生中的重大事件,融敘事和抒情言誌為壹體,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B.頷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運用比喻,生動形象貼切。

C.頸聯運用“惶恐灘”“零丁洋”兩個典故,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詩人對前途的憂慮。

D.尾聯直抒胸臆,表現了詩人為國家寧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堪稱千古絕唱。

9.C,2分。

(四)

1.詩中第二聯 , 運用比喻的方法 , 將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緊密聯系在壹起。詩人以 “ 風飄絮” 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 , 無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1分)

2.對尾聯 “ 人生自古誰無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這壹名句從抒情方法和內容上作簡要分析。 (3 分 )

答:

壹、 (4 分 ) 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依 , 時起時沈。( 意思相近即可計 1 分,不夠準確酌情扣分 ) 2.(3 分 ) 這壹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誌的決心 (1 分 ), 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1 分 ) 。 ( 意思相近即可計分 , 不夠準確酌情扣分 )

(五)

(1)詩歌中“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兩句詩各是壹個完整的主謂句子。詩人將兩個陳述的對象擺在壹起,要表達什麽意思、抒發什麽感情?

答:

(2)詩歌尾聯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麽?抒發了什麽感情?

答:

10.詩歌鑒賞。(4分)(1)(2分)答:從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說到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將“國家”與“自身”聯系在壹起,(1分)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深情。(1分)(2)(2分)答:尾聯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發了詩人“以死明誌”(或“為國捐軀”、或“舉身赴國難”)的堅貞情懷。(1分)

(六)

16.詩歌首聯敘寫了詩人壹生中經歷的哪兩件大事?(2分)

答:

17.有人認為作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詩中感慨“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顯得消極悲觀,妳是否同意?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答:

(三)(5分)16.(2分)①寒窗苦讀,進入仕途;②峰煙四起,艱苦抗元。(意思對即可)17.(3分)不造成分)詩人的惶恐、零丁是當時所處環境的真實體現,但作者並未因此而消沈、退縮,而是吶喊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震爍古今。(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七)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詩的頸聯,詩人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 和 ,地名與處境融合在壹起,恰到好

處地表現了詩人當時的心境。(2分)

1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影響深遠。請說說妳的理解。(2分)

答:

(壹)古詩賞析(4分)10.形勢的險惡(1分);境況的危苦(1分)。(2分)

11.①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願意以死明誌、為國捐軀的豪情壯誌。②古往今來,人難免壹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生取義,壹片丹心將永垂史冊,映照千古。③這兩句詩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誌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只要答出其中壹點即可,2分)

(八)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壹經”中“壹經”指的是 。(1分)

(2)用妳自己的話描述“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國家和作者個人的境遇。(2分)

答:

(3)反復誦讀詩中具有豐富內涵的畫線句,寫出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分)

答:

9.⑴儒家經典(1分)(2)大宋的江山支離破碎,像那被風吹散的柳絮;自己的壹生時起時沈,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3)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分)

(九)

5.詩中運用比喻表現宋朝國勢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聯。(1分)

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千古名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3分)

7.律詩中的第二聯又稱頷聯、第三聯又稱——聯。律詩對這兩聯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2分)

5. 1分第二聯(或頷聯) 6. 3分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 7. 2分頸聯對仗

註釋:

①零丁洋:在今廣東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於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於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起壹經,指因精通某壹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壹名及第。

③幹戈寥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南宋亡於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歲星,歲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環壹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詩時四十四歲,這裏四周星用整數。舊註多以“四周星”為文天祥1275年應詔勤王以來的四年,其實本詩前兩句應當合起來理解,是詩人對平生遭遇的回顧。

④“山河”句:指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⑤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縣,水流湍急,為贛江十八灘之壹。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詩人被俘後,被囚禁於零丁洋的戰船中。

⑦汗青:史冊。紙張發明之前,用竹簡記事。制作竹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稱汗青。

賞析壹: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後為誓死明誌而作。壹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壹首壹尾兩件事以概其餘。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壹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壹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賞析二:

這是壹首永垂千古的述誌詩。詩的開頭,回顧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經磨煉,無論什麽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接著追述戰鬥生涯:在荒涼冷落的戰爭環境裏,我度過了四年。把個人命運和國家興亡聯系在壹起了。

三四句承上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繼續抒寫事態的發展和深沈的憂憤。這壹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遭遇。國家民族的災難,個人坎坷的經歷,萬般痛苦煎熬著詩人的情懷,使其言辭倍增淒楚。

五六句喟嘆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詩人因國家覆滅和己遭危難而顫栗的痛苦心靈。結尾兩句以磅礴的氣勢收斂全篇,寫出了寧死不屈的壯烈誓詞,意思是,自古以來,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這顆愛國忠心照耀在史冊上就行了。

這句千古傳誦的名言,是詩人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壹曲理想人生的贊歌。全詩格調沈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確是壹首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愛國主義詩篇。

賞析三: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回憶壹生,感慨萬千。他抓住了兩件大事,壹是以明經入仕,二是“勤王”。以此兩端起筆,極好地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心境。“幹戈寥落”,是就國家整個局勢而言。據《宋史》記載,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樣高舉義旗為國捐軀者寥寥無幾。作者用“幹戈寥落”四字,暗含著對茍且偷生者的憤激,對投降派的譴責!

如果說首聯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麽,頜聯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作者用淒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了他的哀慟。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淒苦。這“身世浮沈”,概括了作者艱苦卓絕的鬥爭和坎坷不平的壹生。本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形像鮮明,感情摯烈,讀之使人愴然!

五六句緊承前意,進壹步渲染生發。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軍隊被元兵打敗後,曾從皇恐灘壹帶撤退到福建。當時前臨大海,後有追兵,如何闖過那九死壹生的險境,轉敗為勝是他最憂慮、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軍隊潰敗,身為俘虜,被押送過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這壹聯特別富有情味,“皇恐灘”與“零丁洋”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而又被作者運用來表現他昨日的“惶恐”與眼前的“零丁”,真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至,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而尾聯卻壹筆宕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壹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作者介紹: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愛國詩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敵,兵敗被俘,始終不屈於元人的威逼利誘,最後從容就義。他後期的詩作主要記述了抗擊元兵的艱難歷程,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