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詩句如下:
1、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遊《書憤五首·其二》。
2、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李白《行路難·其二》。
3、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
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對某事物臻於最完善境界的觀念。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性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和追求,
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滿足眼前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來的生活目標,期盼滿足更高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對未來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動力和源泉。
理想,分短期和長期的。短期的壹般指在近期要完成的目標。長期的壹般稱遠大理想,奮鬥時間長,甚至不止壹代。
理想是指符合理性思考的目標之想象,也是對自己理性對待目標的想法。
成功學名詞
理想是對事物的合理想象或希望(是符合道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可實現的)。
宗教學名詞
理想:是美好願望或抱負或宏偉的目標或指好的狀態。恒常、實質、永恒的外觀或現象特質,為深植於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審美特質。
其極致延伸自柏拉圖的“理型論”,其理論認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現實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鏡像展現。
此種完美是特定時期、形式與脈絡下藝術家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古典藝術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十七與十八世紀歐洲學術圈中,這是壹種特別顯著的概念。是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進的動力,是活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