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春節福倒的來歷,春節福倒的來歷

春節福倒的來歷,春節福倒的來歷

 春節福倒的來歷

 仔細想來,“福”字鬥方其實是介於年畫和春聯之間的壹種形式,而過春節貼“福”字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桃符和宜春貼。

 東漢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中說:滄海之中,有壹座度朔之山,山上有壹棵巨大的桃樹,桃樹的東北枝有壹個萬鬼出入的鬼門,由神(shēn)荼(shū)、郁(yù)壘(lǜ)兩位神人把守,對於害人的惡鬼,他們就用蘆葦繩捆住餵老虎。黃帝據此創造了驅鬼習俗:“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這在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也有記載。可見在漢代,每到除夕之時,人們都要在自家門前立桃人,門上畫神荼、郁壘和老虎,懸掛葦索,起到“禦兇魅”的作用。

 門神是舊時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壹種畫,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神荼、郁壘、鐘馗、秦瓊、尉遲恭等都是比較常見的門神形象。圖為神荼、郁壘的年畫。門神幾經演變,逐漸被簡化的福字鬥方所替代。

 由於桃人制作比較復雜,漢代以後逐漸以桃木板代替,如南朝梁的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壹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在桃木板上寫上祈福禳災的文字,或畫上神荼、郁壘的神像,就成為了桃符。這種桃符至宋代時還流行,如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皇朝歲時雜記》中記載:“桃符之形制,以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畫以狻猊白澤之類,下書左神荼、右郁壘,或寫春詞。”

 唐末文人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詩句,逐漸演變為後來的春聯。宋人將桃符上畫的門神改用紙印刷,演變為門神畫、年畫。現存最早的木版年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就是宋代的作品。

 而將桃符上題寫“吉祥詞”的形式,改為在紅紙上書寫、印制,則是“吉祥語”(包括福字)鬥方的前身。

 “吉祥語”鬥方的形成還與宜春貼(或稱宜春方勝)有密切的關系。宜春貼是立春日張貼的壹種吉祥語。《荊楚歲時記》有言:“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形戴之,貼‘宜春’二字。”唐代詩人韋莊《立春》中有“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秀楣”的詩句。這種原本在立春日祝賀新春時張貼的吉祥語,至遲至宋代就移用到春節了。

 宋代吳自牧所撰《夢粱錄》卷六中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回頭馬等,饋與主顧……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這裏說的“春牌”,有人認為就是“宜春貼”,因為春節在民國之前都只稱元旦,元旦時張貼的東西不應稱為“春牌”,“春牌”之稱很可能就是從立春時的宜春貼移用而來。春牌上寫什麽內容?南宋周必大的《玉堂雜記》為我們透露了壹些信息:“除日,更春帖、柱聯、門額,於堂軒楣枋貼福祿壽、壹財二喜等字。”可見,南宋時可能就已經出現了題寫福、祿、壽、財、喜的鬥方了。

 “福”字鬥方能夠在中國民間長期傳承,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緣於“福”字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兩手捧酒澆於祭臺之上”的會意字,是古人祭祀活動的寫照。在先秦時期,“福”特指祭祀用的供品,如《周禮·天官·膳夫》中有“凡祭祀之致福者”語,這裏的“福”指的是“胙”(zuò),是祭祀之後眾人分享的壹種肉。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實物層面上的“福”逐漸朝著抽象意義上的“福”演變,產生了兩方面的引申義:

 其壹是引申為“庇蔭佑護”的意思。以豐富的福物祭供神靈和祖先,原本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食物,捕捉到更多的獵物,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此又逐漸地產生了祈求神靈庇佑的願望,“致福”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神靈保護的行為。

 其二是引申為“幸福”的意思。這也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福”。《禮記·祭統》中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意思是福就是事事順利,所需要的全部能達到。《韓非子》卷六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我們常說的“五福臨門”中的“五福”也在《尚書·洪範》中被提出:“壹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壽”即長壽,“富”即富貴、富足,“康寧”指健康安逸,“攸好德”意為從善如流、修具好的品德,“考終命”指善終,古人認為只有行善好施的人才能善終。中國人所指的“福”的內容——個人的健康長壽、事業有成、平安順利,家庭的和睦、生活富裕、人丁興旺,社會的安定——大致便都包括在這五福的範圍之中了。

 這樣全家團聚貼福字的場景,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成為過年的標誌之壹了。

 做個有“福”之人是每個中國人壹生追求和奮鬥的目標。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福”字鬥方,正是這種求“福”願望和心理的典型反映。春節是壹年之始,在這重要時刻,家中貼上“福”字,希望新的壹年“福”氣降臨。而民間有關“貼倒福”來歷的傳說更是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心理:

 傳說清代恭親王府有個不識字的仆人,有壹年過春節時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福晉看到後大怒,要治這人的罪。反應機敏、能言善辯的大管家忙對恭親王說:“王爺息怒,這是吉兆啊,福倒福‘到’,這不預示著王爺的大福大貴到了嗎?”說得恭親王轉怒為喜,重賞了管家和那個倒貼福的人。後來,貼倒福便成了習俗。

 將“福倒”諧音為“福到”,正是民間“討口彩”的形式之壹,這種語言的“巫術”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壹種期盼,而在春節期間貼福字鬥方,也正是這種心理期盼、求福願望的物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