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白在湖北荊門寫了壹首什麽詩

李白在湖北荊門寫了壹首什麽詩

“疫情”宅家,讀壹讀唐詩、宋詞,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陶冶自己的情操,也給自己的孩子做壹個“愛讀書、愛學習”的榜樣,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情的。壹舉兩得的好事,不要錯過。

今天,我們壹起學習唐代大詩人李白贊美湖北荊門美麗山水的詩: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外,仗劍行天涯

李白在詩中描寫了自己乘船從家鄉蜀中青溪出發,沿長江,遊三峽、下渝州、渡荊門時,在途中所看到的山川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祖國大美河山的熱愛之情,表現出壹個卓爾不群的青春年少詩人,在實現了渴望已久的、出門遠遊的願望時,其內心的激動之情,但同時也在詩中表達出他心靈深處對家鄉的濃濃眷戀之情。這種自我矛盾的心緒,在詩作的最後壹句被表達得淋漓盡致,不愧是盛唐時代詩壇領軍人物的大家作品,隨口壹吟,皆是詩中佳品!現在,我們***同來欣賞這首精美的詩作。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詩人在詩作開頭就交代了自己此次的出行路線和目的地。

詩人這次出蜀是由水路乘船而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壹帶的楚國故地遊覽。

美麗的荊門市·市花

“渡遠”,表現出詩人初次來楚地遊覽時所懷有的期待之情。

“楚國”,在這詩中指湖北壹帶,春秋時期,湖北荊門壹帶屬楚國領地,有著輝煌而燦爛的荊楚文化遺存,對於壹個熱愛詩歌創作的少年詩人來說,初來遊楚,按捺不住內心的隱隱激動也是極其正常的,所以,在這看似平淡的詩句中,卻飽含著無比興奮與期待之意。

“山隨平野盡”

“山隨平野盡”,詩人僅用五個漢字就描寫出荊門的地理環境、長江到此的地理形勢和兩岸壯闊的景觀。

三峽兩岸都是高聳入雲的峻嶺,船過荊門壹帶,山逐漸消失,眼前是壹望無際的遼闊原野,視野的豁然開朗,是詩人在家鄉蜀中從未見過的全新景象。

多美的山川!

“隨”字,是變靜為動的最貼切的用法,詩人在這裏運用壹個“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漸換、推移真切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其表現手法就好像是現代人在使用現代的電影鏡頭攝下的壹組活動畫面,隨著鏡頭的不斷推移,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讓靜止的山嶺出現了動態畫面,似乎不是江中的遊船在動,而是兩岸的高山在向後隱退。能夠使用語言,而不是攝影鏡頭將“靜物”摹狀出活動的趨向,是靜止的景物活起來,真不愧是“詩仙”的作品。

“盡”字則將荊門山的“楚蜀咽喉”要塞的重要地理位置“壹字道破”,足見詩人在凝練語言方面的高度概括能力。

長江三峽,水流湍急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長江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壹個“入”字和壹個“流”字,寫出了長江氣勢的浩大,以及沿途的流經地其地理區域變化、地形地勢的變化,也同時展現出詩人的萬丈豪情,其內心所充滿的喜悅與昂揚激情,力透紙背,青春蓬勃的氣息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