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族是先秦時期壹個不同於華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壹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誌·蜀誌》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古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壹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壹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辟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壹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壹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壹個新的王朝,並持續了壹百多年。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壹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壹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