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憶江南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壹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題花山寺壁
宋代:蘇舜欽
寺裏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雕零草易生。
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鐘
宋代:辛棄疾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
夢入少年叢。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誤鳴鐘。驚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風。
譯文壹: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裏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譯文二:
江南的風景多麽美好,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遊玩天竺寺尋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錢塘江大潮。什麽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壹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壹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總要再次相逢。
譯文三:
在人間四月裏百花雕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
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
譯文四:
花山寺是因鮮花繁多、美麗而得名,來到這裏才發現,不見鮮花,只見雜草叢生。
鮮花栽種的培養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奮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雕零的,而雜草卻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長的。
譯文五:
整日在借酒澆愁的狀態中渡過,壹生的努力因沒能改變國家的敗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來的英雄們本就不多,卻因時間的流逝而淹沒,再也難找到像劉邦、秦始皇那樣的英雄。
少年繁華如夢,如今壹壹破滅,讓人直欲遁入空門,做隱逸之士,可真正要去尋覓夜半禪鐘的時候,卻只有卷地的西風,嚴酷的現實,教人無夢可做,無處可托。
以下是部分作者的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張繼: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後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