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家語的詩家語的審美

詩家語的詩家語的審美

和其他文學品種相比,詩的語言最具特點。宋代王安石把詩歌語言稱為“詩家語”是有其道理的。詩家語是詩人“借用”壹般語言組成的詩的言說方式。壹般語言壹經進入這個方式就發生質變,意義後退,意味走出;交際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樂性、彈性、隨意性的靈感語言,內視語言。用西方文學家的說法,就是“精致的講話”。

從生成過程來看,詩有三種:詩人內心的詩,紙上的詩,讀者內心的詩。因此,詩的傳播就是從(詩人)內心走進(讀者)內心。詩人內心的詩是壹種悟,是無言的沈默。在這壹點上,詩和禪相通。禪不立文字,詩是文學,得從心上走到紙上,以言來言那無言,以開口來傳達那沈默。這是詩人永遠面對的難題。有人說:“口開則詩亡,口閉則詩存。”在心靈世界面前,在體驗世界面前,壹般語言捉襟見肘。古人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詩人尋奇覓怪,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現。詩人善於駕馭壹般語言,才能見出他的功力。用淺近語言構成奇妙的言說方式,這是大詩人之路。

詩家語的特點是德國學者黑格爾所說的“清洗”。詩的內蘊要清洗,詩家語也要清洗。清洗雜質是詩的天職。詩是“空白”藝術。高明的詩人善於以“不說出”來傳達“說不出”。詩不在連,而在斷,斷後之連,是時間的清洗。詩在時間上的跳躍,使詩富有巨大的張力。臧克家的《三代》只有六行,卻既寫出了壹個農民的壹生,又寫出了農民的世世代代。祖祖輩輩的農民的命運,從具象到抽象,從確定到不確定,從單純到彈性,皆由對時間的清洗而來。詩不在面,而在點,點外之面,是空間的清洗。余光中的《今生今世》是悼念母親的歌。詩人只寫了壹生中兩次“最忘情的哭聲”,壹次是生命開始的時候,壹次是母親去世的時候。“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詩之未言,正是詩之欲言。可以說,每個字都是無底深淵。恰是未曾落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母子親情,骨肉柔情,悼唁哀情,全在紙上。

壹與萬,簡與豐,有限與無限,是詩家語的美學。詩人總是兩種相反品格的統壹:內心傾吐的慷慨和語言表達的吝嗇。從中國詩歌史看,中國詩歌的四言、五言、七言而長短句、散曲、近體和新詩,壹個比壹個獲得傾吐復雜情感的更大的自由,這樣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生活有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遙相呼應。可是從語言著眼,與詩歌內容的由簡到繁正相反,詩家語卻始終堅守著、提高著它的純度,按照與內容相對而言的由繁到簡的方向發展。五言是兩句四言的省約,七言是兩句五言的省約。這是詩歌藝術的鐵的法則。

詩家語在生成過程裏,詩人有三個基本選擇。第壹,是詞的選擇。詩表現的不是觀,而是觀感;不是情,而是情感。詩的旨趣不是敘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所以詩傾吐的是心靈的波濤,而落墨點卻往往是引起這壹波濤的具體事象。杜甫不講天下太不公道,卻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詞選得多好啊!第二,是組合的選擇。在詩這裏,詞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這種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邏輯,而是依靠抒情邏輯,尤其是動詞與名詞的組合常常產生異常的詩的美學效應。田間的名篇《給戰鬥者》裏有這樣的詩行:“他們永遠/呼吸著/仇恨”。方敬的《陰天》開始兩行:“憂郁的寬帽檐/使我所有的日子都是陰天”。虛實的組合讓詩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第三,是句法的選擇。優秀的詩在句法上都是很講究的,許多名句和句法的選擇分不開。從散文的眼光看,詩句好像不通,其實妙在不通。徐誌摩的《再別康橋》那“輕輕的我走了”。何其芳的《歡樂》:“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溫情的手?/可看見的,如亮著愛憐的眼光?/會不會使心靈微微地顫抖,/或者靜靜地流淚,如同悲傷?”詞序都是倒裝。這樣,詩就增添了停頓,減緩了節奏,加強了音韻的鏗鏘,壹唱三嘆地抒發了“對於歡樂我的心是盲人的目”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