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是漢語詞匯,拼音是di m 4 n g ù。壹指典制與軼事;二是指詩歌中引用的有出處的古代故事和詞語;三是指公認的具有教育意義、為公眾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
人名典故由來已久。出自《後漢書》。《東平蒼傳》:“吾屈於至尊,吾屈於臣。每次設宴,我都會變臉,我會在宮裏拜,這是個典故。”
文學鑒賞名詞:
典故指的是正典和軼事。《辭海》、《辭源》對“典故”壹詞有兩層含義:壹是“典故”壹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中的“舊事實”有些等價,指古代的法規制度、舊事件、舊事例。當然,我們今天說的典故,用的是典故的現在意義。
在典故的現在意義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詩歌中引用的古籍中的故事或詞語”。《辭海》、《辭源》的解釋與此類似,說是“詩中引用的有出處的古代故事和文字”。
著名語言學家、用典大師王光漢在《辭書研究——校正用典》中指出,上述說法都是模糊的。首先,引用這個詞不準確。引用就是引用,考證中的引用,小說筆記中的引用等等。都是引用。這些引用和引證都是典故嗎?
考證和小說筆記不算“文本”?至於其他可以稱之為“文”的引文,應該說與考證、小說筆記原文大段屬於同壹類型,顯然應該與典故相區別。其次,“有出處”的說法更不科學。
有出處只能算是典故的前提之壹,但並不是所有有出處的詞,包括有暗引的句子都可以算典故。古人寫詩寫文章,強調“字字無出處”。《辭源》收錄的詞有多少沒有不同時代的用例?如果前人使用了它,後人對它的再利用就是“壹個本源”。
所以《辭源》沒有成為典故詞典?典故類書籍之所以不能劃清成語、典故、常用詞、典故之間的界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上述詞典對典故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