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原因看看當代知名詩人白言的這篇經典文章就知道了:
《平仄律-論古體詩詞變革》
李 科
摘 要:本人自幼愛好詩詞寫作,更知道古體詩詞對平仄的文體要求和韻律的朗朗上口。但過去各地語言發音差異很大及派系之分和如今的普通話普及,以及現代詩的出現與活躍,我個人認為純粹的古體詩難以復興,但決不能丟棄。而應該改變結構,適應社會,從而實現古體新詞,古體新意,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
關鍵詞:詩詞;平仄;韻律;古詩;宋詞
中圖分類號:H058 文獻標識碼:A
平仄,當妳看到或聽到時想到的便是唐詩宋詞。此詞尋也有據,但道亦不明。就如凡入學的人都知道詩詞要遵循平仄格律,但老師只是說出個“平平仄仄”的公式來。對於這樣壹個模糊但又似乎玄虛的詞仿佛更讓文學界的人捉摸不透而又視為家珍,頻頻研討辯論,硬是要搬出個“法度”,方顯才華。對於平仄,也有很多抱有學識和疑慮的人請教與我,我的回答是:詩有詩樣,朗朗上口即可,不必過於拼湊平仄,貴在意境,優則流芳。
我為何如此認為,首先我想聲明詩詞雖有有別於其他文體的框架,但並無統壹的理論限制。當然詩詞本可以有,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而沒有真正形成。但留下了很多精心於形成體系創建者的遺物,其經典就是當今所說的平仄。
壹、詩歌及平仄起源
1 詩歌起源
詩歌(詩詞)真正的起源是沒有的,或者說起源於上古,因為它不是刻意的創作,而是在生活中無意的天成,是對生活、情感、宗教、道理等的敘述而產生的具有韻律的語言形式。《尚書 虞書》言道:“詩言誌,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 樂記》又道:“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可見詩歌開始並沒有所謂的格式,是自由的,就更不要說牢鎖般的平仄了。
2 平仄起源
詩歌的起源是因為體裁模糊的界限和上古的無法記載而不必確定,但至於平仄的起源就純粹是人為的了。在講究“天下無不嚴與律”的封建社會,人們開始刻意的尋找或頒布詩歌的律(《而庵說唐詩》《切韻》),當然在只有文學的社會,出於人才擇優的需要,形成並頒布平仄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形成是根據當時社會的需要,不過可惜形成之初就因為詩歌的歷史悠久和體系龐雜而出現了語種[1,2](粵語九聲)和諸子百家的平仄派系[3,4],以及從開始的四聲二元化轉變為陰陽(平)上去(仄)。但自始至終各家各派都立於專研,各持壹端,尤其是到了宋代的詞家學派,為追尋平仄就更是復雜深奧(或許和現在相似,只是我們不再創律,而是連他們的律也理不清了)。之後的詩詞就壹直被律所纏繞,直到模糊不清,甚至由於平仄等原因而逐漸暗淡。而難得研究詩詞的卻為了平仄爭執不休。
而且近體詩的平水韻也是南宋劉淵依據前人詩歌歸納而來,也只是壹些大致的***性,是先有詩後有律。前人的詩並不可能嚴格按照後人所創的平水韻來寫!
由此看來,所謂的律壹直就是可以沒有的,並且放到當今社會就更是沒有必要的了。所以無需過於追求平仄。
二、似有律、實無法
1 不合舊律
當我們單獨看某首特定的詩詞和平仄解說時,似乎嚴格按照格律且朗朗上口(此處不舉例)。但其實不然,平仄雖難言明,但源於詩詞,固然與很多詩歌相符,關鍵是看看不符合平仄的詩歌水平如何。當我們眾觀優秀詩詞或大家之筆時,如果自我主動的去對比平仄,不難發現,其中不乏有無仄之作。就拿李白的七言絕句《山中答俗人》為例: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此詩容易看出為仄起首句押韻式,現將應有的平仄與此詩的平仄對比於表1:
表1:《山中答俗人》平仄對比
第壹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原平仄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水韻 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平?
中華新韻 仄平平仄平仄平 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平
從表1中可以看出,此詩並沒有遵循平水韻,但此詩甚為有名且是大家之作。至此可能有人說哪處有拗救,若如此救來救去,或拗救不能解釋再“造出”新理論,理論是無窮的,但如此早已失去了詩歌的意義。此般例證舉不勝舉,其實大家心中都知道不符合平仄的詩句,只是不舍放棄或認為這是學術至高。其實不然,詩詞關鍵在於意境,試問凡優秀傳承之佳句,基本都是大師壹時興起之傑作,他們無暇更不會放下興致去思索平仄。
2 無需新韻
至於中華新韻,古代的詩歌自然不會符合,但新韻的出現也只是過於繁瑣和刻意追尋法章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我不加研討,至於表1中列出,只是想表明真無必要,我們鮮懂平水韻不也壹樣能體會古詩的美並記憶於心嗎?況且不說後人不會遵從。假若真的普及大眾,那麽只知新韻的後人如何來評價和欣賞唐宋詩詞的美輪美奐呢?只是給後人對平仄韻律添加了更多的撲朔迷離。
三、現代詩興起
為何在談詩詞平仄時說現代詩,這是因為聯系密切。首先現代詩的興起與古典詩的衰退形成鮮明對比,其次是從現代詩的興起中可以診斷古詩詞衰退之病癥。現代詩,起源於清末,發展與新文化運動,得名於1953年“現代詩社”的創立。
1 壹衰壹興
首先聲明現代詩不是外國詩,而是源於對外國詩的白話翻譯,此處不多說。但它的出現恰好是古典詩詞衰落的時期,此時人們逐漸放棄了平仄壓抑的古詩詞而選擇了不拘泥格律和韻律的現代詩,使其迅速發展並占據主流。目前現代詩的派系風格很多,也有部分格律和韻腳詩,但總體形式自由,意涵豐富,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詞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這就是為什麽現代詩被大眾和主流文學接受的原因。
2 魅力不減
但我們留意不難發現,雖然也有不少現代詩語句被我們熟知,比如“第壹不如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和“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妳裝飾了別人的夢。”等等。但這些也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或“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等語句被人們更喜歡言語。這說明古詩的句式和適當的押韻更適合中國文化,更具有潛藏的魅力。只是現在過於在乎平仄等原因而沒有曠古的傑作而已!
四、論當代詩詞發展
要論述如何改變和發展,首先要明確詩歌和平仄的目的是什麽?
對於看詩的人,詩歌是對生活中壹切的抒情,而韻律則是為了上口傳唱。所以詩歌不需過於繁瑣的追求嚴章律法,看詩人不懂平仄。只要意境優美,形成***鳴,押韻上口即可。
對於寫詩的人,希望詩歌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裏,把平仄作為評價詩詞的標準而把人們喜愛樂傳但不符合平仄的說成垃圾,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從而不敢也不想從事詩詞創作!就更不用說平仄不是詩生來就有的,而是後來被套上的外衣。
從上面的討論中可以看出,平仄是時代的產物,不是什麽法寶。古詩格式在民眾心中依舊不可替代,要謀求發展,壹定要棄短揚長,丟掉不符合實際的平仄,放下沈重包袱,推開絆腳的石頭,使古體詩再次回歸到詩歌原本的位置,就定能逐步被創作人喜好,都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贊成韻律,不推崇平仄。古詩詞句式和意境從來就沒有落伍過,只是少了優秀的創作人和優美、貼切、意味深長的詩句。而通過與現代詩的興起對比發現,古體詩衰落的病根在於平仄等歷朝歷代施加的牢鎖過於沈重所致。然而當我們細心品味古詩時,卻發現我們記下、欣賞、運用的不是它們的平仄格律,而是它們的優美旋律和經久不衰的意境。所以為了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壹定要正視面對,實事求是,放下包袱,才能體會古詩詞的真諦和繼續弘揚並創造出不朽的名篇!對於平仄,純粹是詩歌發展史,可當歷史來學,但不能當真經來念!
參考文獻:
[1] 張文勛.白族文學史:修訂本[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254.
[2] 段寶林.中國民間詩歌格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523.
[3] 王力.漢語詩律學[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6.
[4] 任銘善.漢語語音史要略[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87.
收稿日期:2011 - 08 - 30
作者簡介:李科(1985 -),筆名白言。男,江蘇南京人,當代知名詩人,著有詩集《墨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