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祖上,三代都是文人,曾祖父,項出生;祖父青,儒家高官,父親,字李安,林則徐出生。
貴由,1693,康熙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東門古板橋。4歲時,王夫人去世;5歲的父親跟著菊浩太太。14歲後媽郝太太去世。大約2000年前,我年輕的時候在周振的毛家橋上學.20歲時寫了壹首興化前輩盧中原先生的詩。23歲時,與周易人徐結婚。24歲為秀才,26歲開始教書。30歲的父親李征安去世了。365,438+0歲,今年在揚州賣畫,十年左右。他的兒子也在這壹年左右去世。39歲,1731歲,9歲,妻子徐去世。40歲,1732,倫子在雍正十年。秋天,他赴南京參加鄉試,並以《德南韋傑之聲》獲獎。43歲,雍正十三年二月,與揚州北郊姑娘饒武訂婚,封號“西江月”。
44歲,1736陳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進京趕考,中國二甲第八十八進士。四十五歲,護士費的馬前卒,從程的支持下恢復過來,娜拉的。50歲,1742,任旭人,工作七年,春天被任命為範縣縣長,夏天也擔任過縣長。我52歲的小妾饒有了孩子。五十四歲,由範縣改魏縣,連任七年。60年底,他被革職為縣官。
63歲時,他與和李合作了《三友》。
73歲,4月寫《竹石圖》,5月3日寫《秀竹新潟圖》。1765(乾隆三十年)乙酉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市聖賢當旁的青園,沒有留下孩子。被之子鄭田收養,葬於城東管阮莊(今大垛鎮阮村管)。
板橋《閑居》雲:“荊妻擦硯磨新墨,弱女子以文具學楷書”。傳說板橋學書,誤指晚上在徐身上恭敬修行。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這句話打動了板橋,於是他從古書中學習了壹半,留下壹半,創立了“六書半”。
《七歌》記載,徐三十歲後生二女壹子,又生壹女。
雍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732年,鄭板橋在朋友的幫助下,去參加考試,結果中了舉人。乾隆元年,即1736年,再次中進士,五年後被任命為山東範縣縣令。範縣地處黃河北岸,十萬人口,但全縣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沒有壹個村子大。在他上任的第壹天,鄭板橋做出了壹個奇怪的舉動:人們在縣政府的墻上打了許多洞。別人不理解,問他,他說這是前朝官員的陋習和庸俗。
五年後,鄭板橋被調任山東威縣縣長。為了親民,他每次外出巡邏都不立“回避”“肅靜”的牌子,也不準鳴鑼開道。有時我穿著衣服和涼鞋,隱姓埋名地去拜訪窮人。有壹次我晚上出門,聽到壹陣讀書聲從茅草屋裏傳來。壹看原來是壹個叫韓孟洲的窮小夥子在用功讀書。鄭板橋拿出自己的錢來支持他。後來,韓孟洲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
因為鄭板橋失去了他唯壹的兒子,他總是去看望孤兒並盡力幫助他們。下雨天縣城學校的孩子放學回不了家,他就托人送飯,又想到孩子走土路容易把鞋弄壞,就托人找些舊鞋給他們穿。
在饑荒的情況下,鄭板橋報告事實,並敦促人們幫助。他還命令富裕的家庭輪流為饑餓的人提供粥。他還帶頭捐出了自己的工資。他刻了壹個印章,上面寫著:“我迫不及待地想填補全球饑餓債務。”災情嚴重時,他毅然決定開設官倉,借糧於民救急。下屬勸他要謹慎,因為如果未經批準就開官倉,會受到懲罰。鄭板橋說:“在批準之前,人們早就餓死了。這個責任就由我壹個人承擔了!”鄭板橋的果斷拯救了許多生命。到了秋天,如果遇到災年百姓無法歸還糧食,鄭板橋幹脆讓人燒了公債,百姓都很感激他是個愛民如子的清官。
鄭板橋做官不講排場,這也給他帶來了壹些麻煩。因為他經常下鄉體察民情,上級來視察的時候經常找不到他,難免要問問題。乾隆十七年,威縣發生大災。鄭板橋申請救濟激怒了他的老板,結果他被解雇了。
在他離開之前,所有的人都來為他送行。鄭板橋雇了三頭驢,壹頭自己騎,壹頭帶路,另壹頭馱行李。我當了十二年縣長,卻這麽幹凈。為我送行的人都很感動,依依不舍。鄭板橋向魏縣人民贈送了壹幅畫作為紀念,並題寫了壹首詩:
不當官丟黑紗,袖子涼了。寫壹根細竹,在秋風河上當魚竿。
從此,鄭板橋回到家鄉,以畫竹子為生,過著清貧而高尚的生活。他壹生只畫蘭花、竹子和石頭。他相信,藍花四時不謝,竹海長存,石海長存。這與他倔強的性格不謀而合。他的畫通常只是幾根竹子,壹塊石頭和幾支筆。構圖簡單,但布局很巧妙,濃淡的墨汁襯出立體感。竹葉和蘭葉都是鉤著的,雖然只有壹根黑的,但卻能讓人感受到蘭竹的生命力。
鄭板橋去過法海寺嗎?
“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壹生三次進京,與法海寺仁功大師、翁山大師、臥佛寺崖僧等都有交往,相安無事,留下了許多詩篇。尤其是關於法海寺的詩,吸引了壹些人的註意。有人寫道,鄭板橋曾在磨刀口到過法海寺。
京西有兩個法海寺:壹個在萬安山,香山公園以南,俗稱北法海寺;壹個是位於磨刀口以北的翠微山,俗稱南法海寺。鄭板橋到達哪個法海寺?
鄭板橋第壹次進京是在雍正三年(1725),寫了三首關於燕京的詩。從詩的內容分析,他這次沒有去法海寺。乾隆元年(1736),鄭板橋第二次進京,中舉禮部進士。他在詩中寫道:“牡丹富貴而美,牡丹與相國相和。我在鐘馗也叫秀才,是丹桂狀元。”來表達當時的激動。但是,中了進士,不代表就有官了。在朝鮮沒有“靠山”的鄭板橋只能住在北京。去哪裏消磨時間?他想到了壹個沒有計劃的人。早在鄭板橋漫遊江南的時候,他們就在廬山相遇了。鄭板橋找到了壹個壞主人。他在《贈不健康師父翁山》詩中寫道:“山裹京師北,僧住禦花園西。”題目中的“翁山”,也就是頤和園的萬壽山,當時還沒有建成,“禦花園”應該是指圓明園。在翁山的陽光下,有壹座袁晶寺,在那裏沒有人能出家。故人重逢甚歡,有詩為證:“十年來,壹見空塵風土,思鄉情。”補的還是爆棚,八卦也深了。江南煙雨夢,北野野寒薊。閑來無事給菜園澆水,天天畫山泉。“無良少爺雖然住在禦花園附近,但是生活很辛苦。他過著縫補衣服和種菜的生活。看到老友生活如此清苦,鄭板橋感慨萬千:“初遇江西,廬山瀑布響秋窗。後來遇到壹個人進了趙巖,翁山的古瓦就埋在了石窟寺裏。"
無良大師有個好朋友叫清雅和尚,在碧雲寺出家,兩人走得很近。清雅和尚邀請鄭板橋參觀碧雲寺,鄭板橋愉快地接受了邀請。他在《送和尚上絕壁》詩中寫道:“佛祖幾時臥山,今日寺中櫻花紅。驟雨驟加崖水,泉聲是晚風。”生動描述臥佛寺的美景。鄭板橋在臥佛寺期間結交了許多新朋友,其中有五名醫生伊芙娜陪同,鄭板橋去香山看紅葉。“紅樹林年年只報秋,西山年年要結伴遊”,是這次旅行的真實寫照。在香山的南面,翻過壹道山脊,就是法海寺。寺廟裏的仁功大師和鄭板橋聊得很投機,而且是短暫的相遇。不知不覺夜幕降臨,“雙方合唱,夜窗燃。風鈴要說話,樹鶴睡不著。”法海寺坐西朝東,這是看日出的地方。鄭板橋自然錯過了這個機會,星星滿天時他就起床了。”重帛這才冷聲說道,扶著邱坐在石壁前。露水大如小雨,小路險滑。”對鄭板橋來說,秋天的北京非常冷。鄭板橋在北京住了壹年,但他沒有找到壹份穩定的工作,所以他不得不南下揚州。乾隆六年(1741),第三次進京,被王收留,被任命為範縣令,後又任威縣縣令。這次他去北京,他沒有參觀西山。
鄭板橋去過法海寺,為什麽說是法海寺而不是法海寺?原因有四。首先,袁晶寺是鄭板橋參觀臥佛和法海第二寺的“基地”。翁山靠近法海寺北部,遠離法海寺。舍近求遠合理嗎?其次,鄭板橋於乾隆元年巡視法海寺,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北法海寺。到乾隆元年,寺廟才76歲,是寺廟的全盛時期。與此同時,自鄭德十年(1515)以來,法海寺已經多年沒有重建。那時,很難說法海寺是否有僧侶。第三,北法海寺是順治皇帝所建,順治時仍有“尊佛”碑。法海寺是壹座太監廟。清朝定都北京後,對明代的宦官墓和宦官廟持否定態度。難道進京求官的鄭板橋沒有想到這壹點嗎?第四,鄭板橋曾經在法海寺看過日出。北法海寺從西向東,是觀看日出的好地方。坐在朝南的法海寺,三面環山,不適合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