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王元之文言文翻譯

王元之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譯

王元之,濟州人,小時候七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直到畢文簡為州裏當差,才聽說他這個人。

詢問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為生,因此讓他以《磨詩》為名做詩。元之不假思索就說:“只要心裏正直,不要為眼下未被人知曉而發愁。

如果有人輕輕借了妳壹點力,就是妳轉身的時候。”文簡感到十分驚奇,就把他留在了學堂裏聽講學,壹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詩句(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在座賓客沒有能夠對上來的,文簡就把詩寫在了屏風上,元之在下面寫下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看到後感嘆說,真是能治國安邦的才子啊!於是就賜予王元之衣帽,稱他為小朋友(忘年之交)。

2.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譯

王元之,濟州人,小時候七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直到畢文簡為州裏當差,才聽說他這個人。

詢問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為生,因此讓他以《磨詩》為名做詩。元之不假思索就說:“只要心裏正直,不要為眼下未被人知曉而發愁。

如果有人輕輕借了妳壹點力,就是妳轉身的時候。”文簡感到十分驚奇,就把他留在了學堂裏聽講學,壹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詩句(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在座賓客沒有能夠對上來的,文簡就把詩寫在了屏風上,元之在下面寫下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看到後感嘆說,真是能治國安邦的才子啊!於是就賜予王元之衣帽,稱他為小朋友(忘年之交)。

3. 文言文《蘇颋》的翻譯

蘇颋,少不得父意②,常與仆夫雜處③,而好學不倦。

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④,常於馬廄竈中,旋吹火光⑤,照書誦焉。其苦學如此,後至相位⑥。

註釋 ①蘇颋(tǐng)670-727,唐朝大臣、文學家。字廷碩,京兆武功(今今陜西武功)人。

弱冠(即20歲)敏悟,舉進士第,調烏程尉。武後朝,舉賢良方正異等,除左司禦率胄曹參軍,遷監察禦史,轉給事中、修文館學士,拜中書舍人。

唐玄宗景雲年間,襲封許國公,轉中書侍郎。開元四年,進同紫微黃門平章事,修國史。

八年,罷為禮部尚書,俄檢校益州大都督長史。按察節度劍南諸州。

從封泰山,還卒,詔贈右丞相。自景龍後,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時號“燕許大手筆”。

②不得父意:得不到父親關心。③與仆夫雜處:和家中仆人住在壹起。

④患:苦於。⑤旋:把暗的灰燼再吹出火光來。

⑥後至相位:蘇颋後來做到右丞相。譯文 蘇颋小時候得不到父親的疼愛,常和仆人們住在壹起。

但是他喜歡讀書,讀起書來不知疲倦。晚上,他想讀書時,沒有燈光照明,他就到馬棚裏的爐竈邊,把爐灰扒開,不停的吹,於是火有亮起來了,他就利用這火光,照著書來讀。

他就是這樣刻苦讀書,後來官做到丞相。

4. 《晉書·華軼傳》原文及翻譯

《晉書·華軼傳》原文 華軼,字彥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孫也。

祖表,太中大夫。父淡,河南尹。

軼少有才氣,聞於當世,泛愛博納,眾論美之。初為博士,累遷散騎常侍。

東海王越牧兗州,引為留府長史。永嘉中,歷振威將軍、江州刺史。

雖逢喪亂,每崇典禮,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訓,乃下教曰:“今大義頹替,禮典無宗,朝廷滯議,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軍諮祭酒杜夷,棲情玄遠,確然絕俗,才學精博,道行優備,其以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討諸賊,軼遣前江夏太守陶侃為揚武將軍,率兵三千屯夏口,以為聲援。軼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歡心,流亡之士赴之如歸。

時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軼有匡天下之誌,每遣貢獻入洛,不失臣節。謂使者曰:“若洛都道斷,可輸之瑯邪王,以明吾之為司馬氏也。”

軼自以受洛京所遣,而為壽春所督,時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縣多諫之,軼不納,曰:“吾欲見詔書耳。”時帝遣揚烈將軍周訪率眾屯彭澤以備軼,訪過姑孰,著作郎幹寶見而問之,訪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澤,彭澤,江州西門也。

華彥夏有憂天下之誠,而不欲碌碌受人控禦,頃來紛紜,粗有嫌隙。今又無故以兵守其門,將成其釁。

吾當屯尋陽故縣,既在江西,可以捍禦北方,又無嫌於相逼也。”尋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長吏,軼又不從命,於是遣左將軍王敦都督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討之。軼遣別駕陳雄屯彭澤以距敦,自為舟軍以為外援。

武昌太守馮逸次於湓口,訪擊逸,破之。前江州刺史衛展不為軼所禮,心常怏怏。

至是,與豫章太守周廣為內應,潛軍襲軼,軼眾潰,奔於安城,追斬之,及其五子,傳首建鄴。 初,廣陵高悝寓居江州,軼避為西曹掾,尋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

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晉書?卷六十壹?列傳第三十壹?茍晞、華軼、胡毋輔之、庾瑉、王裒傳》) 參考譯文 華軼,字彥夏,是平原(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人,魏太尉華歆的曾孫。

他的祖父華表,官至太中大夫。他的父親華淡,官至河南尹。

華軼年輕時就很有才氣,聞名於當世,博愛而交際廣泛,當時人都稱頌他。華軼初任博士,不斷升遷任散騎常侍。

東海王司馬越做兗州刺史,提拔華軼為留府長史。永嘉年間(307-313)歷任振威將軍、江州刺史。

雖然時逢“八王之亂”,但華軼仍然重視傳統的禮儀典章制度,他設置儒林祭酒來弘揚儒學道統,傳達教諭說:“今大道頹喪,禮法沒有傳承,朝廷也未予討論,不能糾正,我常常因此感嘆,覺得應當特別設立此官職,來弘揚此事。軍諮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遠,堅定脫俗,才學精深博大,才能優秀,可以擔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東海王司馬越檄令輔佐討伐各路叛賊,華軼派前江夏太守陶侃為揚武將軍,率三千兵馬屯軍夏口,作為聲援。華軼在江州很有聲望和恩澤,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態度與他結交,深受江南百姓的愛戴,因亂而流亡江南的人都樂意歸附他。

當時天子孤立危急,民變四起,但華軼有匡扶天下的誌向,派人到洛陽上貢時,嚴格按照臣子的禮儀要求自己。華軼對(他派去的)使者說:“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斷了,可以進獻給瑯邪王司馬睿,來表明我是司馬氏的臣子。”

華軼自認為受洛陽朝廷(晉懷帝)所任命,又為壽春所統領,而當時洛陽朝廷(晉懷帝)尚在(洛陽),不肯接受司馬睿的指令,屬下郡縣的官吏大都勸諫華軼但都未獲接納。華軼說:“吾想見到皇帝的詔書罷了。”

司馬睿於是派揚烈將軍周訪率兵駐屯在彭澤(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東)防備華軼,周訪經姑孰,著作郎幹寶見到了問他,周訪說:“我受上級官府的指令,讓我駐屯彭澤,彭澤是江州的西門。華彥夏有憂慮天下之至誠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別人壹樣受人控制,近來政事紛亂,(我這次來這裏)略有嫌疑。

現在又無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門戶,(我怕)會出事。我會駐屯潯陽故城,(這樣)既在江西,又可以抵禦北方,還沒有逼迫(華軼)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發布告示,承認司馬睿為盟主。司馬睿於是承制改換重要官員,但華軼不服從。

司馬睿於是派左將軍王敦率領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人討伐華軼,華軼派別駕陳雄駐屯彭澤抵抗,自己則待領水軍作為外援。武昌太守馮逸駐紮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東)。

周訪擊敗了馮逸,前江州刺史衛展未得到華軼的禮遇,心中早有不滿,至此時,就與豫章太守周廣作為司馬睿的內應,暗中派軍襲擊華軼。華軼兵敗,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衛展追擊他並斬殺華軼和他五個兒子,將他們的首級運到了建鄴。

起初,廣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華軼征召他為西曹屬吏,不久華軼敗死,高悝藏匿了華軼(另外)兩個子及妻子,輾轉各地若幹年。後來遇到大赦,高悝就帶著他們自首了,皇帝很贊賞他並寬恕了他。

註釋 1、泛愛:也作“泛愛”“泛愛”。博愛。

《論語·學而》:“泛愛眾,而親仁。”《莊子·天下》:“泛愛萬物,天地壹體也。”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壹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

5.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的翻譯

黃州的山水清美幽遠,民風淳厚善良。那裏的百姓心無所求,不相互爭鬥,那裏的讀書人閑靜而有才華,為人質樸但不淺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愛戴賢德之人,說:“我們黃州雖然地處偏遠,轄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韓魏公曾經居住在這裏。”黃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誇耀。王元之從黃州改任蘄州知縣,死在蘄州,然而世人稱呼王元之,必定稱呼他為王黃州,而黃州人也說“我們元之”。韓魏公離開黃州四十多年,還是思念黃州,沒有忘懷,到了賦詩來抒發自己懷念黃州的心情的地步。

賢人君子,是上天用來送給那裏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有的,可是黃州人卻把他據為私有,寵愛他,難道是他們尊重有德行的人、樂於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別的地方不壹樣嗎?還是兩位大人與黃州人,生前就是誌趣投合的人?這壹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黃州郡守的時候,對黃州百姓有恩,百姓懷念他不忘記他是應該的。韓魏公早年因為家境艱難,住在他兄長家裏,百姓從哪裏知道他的為人?《詩經》中說:“有才華的君子,像金,像錫,像圭,像璧。”金錫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澤照亮了,韓魏公又何必要擔任什麽職務?

奉議郎孫賁(字公素),黃州人,是韓魏公的門客。韓魏公十分了解他,認為他有教授、書記的才華。而我蘇軾也是韓魏公的門生,謫居黃州五年,開墾了東坡,修建了雪堂,也將年老,那麽也是黃州人了。於是孫賁和我壹起臨摹了韓魏公的詩刻在石上,用來寄托黃州人對韓魏公的無窮的思念。而我們二人或許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韓魏公的恩情了。

希望能幫到妳~

6. 求借書 藏書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翻譯

借 書“借書壹瓻,還書壹瓻”,後訛為“癡”,殊失忠厚氣象。

書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廣,人亦豈肯以未見者相假。杜暹家書,末自題雲:“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鬻為不孝,可也;借為不孝,過也。然余手抄書,前後遺失亦多,未免往來於懷。

因讀唐子西《失茶具說》,釋然不復芥蒂。其說曰:“吾家失茶具,戒婦勿求。

婦曰:‘何也?’吾應之曰:‘彼竊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則思得之,懼吾靳之不予也而竊之,則斯人也,得其所好矣。

得其所好則寶之,懼其泄而秘之,懼其壞而安置之,則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復何言哉!’婦曰:‘嘻,是惡得不貧!”余亦雲。

註釋①瓻(chī):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書,以瓻盛酒為酬。

②暹:xiān 。③靳:jìn。

吝惜。譯文“借書時要送上壹瓻酒,還書時還要送上壹瓻酒”,這個“瓻”後來訛傳為“癡”,很是失去了忠厚的意味。

書不是從天而降、從地下生出的,壹定是通過他人得來的,得來了書,秘藏起來,只是自己看,不給他人看,人們也不肯把自己沒見過的書借給別人。杜暹的家書末尾,他寫道:“我用清廉的俸祿買來了書,親手校對,子孫讀了這些書知道了聖賢之道,把書賣給他人以及借給他人都是不孝的行為。”

把書賣掉稱之為不孝,是可以的;把書借給別人稱之為不孝,就過分了。然而我親手抄寫的書,前前後後遺失的也很多,未免耿耿於懷。

因為讀了唐子西的《失茶具書》,心中的不快就消失了。書中說:“我家丟失了茶具,告誡妻子不要去找了。

妻子問:‘為什麽?’我回答她:‘那個偷茶具的人,必定是喜歡這些茶具。心裏喜歡,就想著得到它,但怕我舍不得它,所以把它偷去了,那麽,這個人啊,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了。

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把它當做寶貝,就會把它秘密地藏起來,就會怕它損壞而安穩地放置好,那麽,這茶具也就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了。這個人得到了自己喜歡的茶具,這茶具也找到了值得托付的人,我還有什麽話講呢!’妻子說:‘嘻,妳這個人怎麽會不窮呢!’”對自己抄寫的書遺失之事,我也是這麽想的。

藏 書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書,惟恐子弟不讀;讀書所成,猶勝腐爛篋箱,旋致蠢書之變。

陳亞少卿藏書千卷、名畫壹千余軸,晚年復得華亭雙鶴,及怪石異花,作詩戒其後,曰:“滿室圖書雜典墳,華亭仙客岱雲根②。他年若不和花賣,便是吾家好子孫。”

亞死,悉歸他人。註釋①典墳:三墳五典的略語。

傳五帝之書稱五典,三皇之書稱三墳。泛指各種書籍。

②華亭:古代屬松江府。③岱:泰山。

④雲根:深山高遠雲起之處。譯文事物積聚之後必定會散去,這是常理。

父兄藏書,只怕子弟不讀;即使子弟讀書沒有什麽成就,也要比讓書爛在書箱裏,很快招來被蟲蛀壞的後果要好。陳亞(字少卿)藏書千卷、名畫壹千多幅,晚年又得到了華亭府的兩只鶴,以及形狀奇特的石頭、品種奇異的花卉,他寫了壹首詩告誡子孫,說:“我有滿屋的圖書和典籍,又有從泰山雲霧深處飛來的華亭仙鶴。

以後妳們如果不是把這些書與仙鶴連同花壹起賣掉,就是我家的好子孫了。”陳亞死後,書、仙鶴和花全都屬於別人了。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蘇 軾①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

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曰:“吾州雖遠小,然王元之、韓魏公,嘗辱居焉。”以誇於四方之人。

元之自黃遷蘄州,沒於蘄,然世之稱元之者,必曰黃州,而黃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黃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詩。

黃州的山水清美幽遠,民風淳厚善良。那裏的百姓心無所求,不相互爭鬥,那裏的讀書人閑靜而有才華,為人質樸但不淺陋。

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愛戴賢德之人,說:“我們黃州雖然地處偏遠,轄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韓魏公曾經居住在這裏。”黃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誇耀。

王元之從黃州改任蘄州知縣,死在蘄州,然而世人稱呼王元之,必定稱呼他為王黃州,而黃州人也說“我們元之”。韓魏公離開黃州四十多年,還是思念黃州,沒有忘懷,到了賦詩來抒發自己懷念黃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賢人君子,天之所以遺斯民,天下之所***有,而黃人獨私以為寵,豈其尊德樂道,獨異於他邦也歟? 抑二公與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為郡守,有德於民,民懷之不忘也固宜。

魏公以家艱,從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詩》雲:“有斐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金錫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澤矣,何必施於用?賢人君子,是上天用來送給那裏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有的,可是黃州人卻把他據為私有,寵愛他,難道是他們尊重有德行的人、樂於堅持自己的信念,與別的地方不壹樣嗎?還是兩位大人與黃州人,生前就是誌趣投合的人?這壹切都不可知。

王元之任黃州郡守的時候,對黃州百姓有恩,百姓懷念他不忘記他是應該的。韓魏公早年因為家境艱難,住在他兄長家裏,百姓從哪裏知道他的為人?《詩經》中說:“有才華的君子,像金,像錫,像圭,像璧。”

金錫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

7. 書韓魏公黃州詩後的翻譯

樸而不陋。

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曰:“吾州雖遠小,為人質樸但不淺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愛戴賢德之人,說:“我們黃州雖然地處偏遠,轄地不大。

其民寡求而不爭。”以誇於四方之人。

元之自黃遷蘄州,沒於蘄,然世之稱元之者,必曰黃州,然王元之、韓魏公,嘗辱居焉,其士靜而文。黃州的山水清美幽遠,而黃人亦曰“吾元之也”,還是思念黃州,沒有忘懷。

魏公去黃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詩、韓魏公曾經居住在這裏。”黃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誇耀。

王元之從黃州改任蘄州知縣,民風淳厚善良。那裏的百姓心無所求,不相互爭鬥,那裏的讀書人閑靜而有才華,但是王元之,死在蘄州,然而世人稱呼王元之,必定稱呼他為王黃州,而黃州人也說“我們元之”。

韓魏公離開黃州四十多年,到了賦詩來抒發自己懷念黃州的心情的地步①黃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