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龍井問茶的歷史沿革

龍井問茶的歷史沿革

北宋時龍井已成為旅遊勝地,詩人蘇東坡常品茗吟詩於此,曾有“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苦蛟龍潭”的詩句贊美,故名龍井。明人陳眉公作《試茶》詩:

龍井源頭問子瞻,我亦生來半近禪,

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園;

此意偏於廉士得,之情那許俗只專,

蔡襄夙辯蘭芽貴,不到茲山識不全。

龍井是杭州三大名泉之壹,水質清洌甘美。又因相傳龍井與海相通,海中有龍,因名“龍井”。

龍井泉尚有壹奇特之處。

龍井泉的水由地下水與地面水兩部分組成。地下水比重較大,因此地下水在下,地表水在上。當妳用小棒攪動井水內泉水時,這是因為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沖撞,兩種水質因比重和流速的差異所致。當地下泉水重新沈下去後,分水線漸漸縮小最終消失。這壹奇異的自然現象,使遊人平添了許多樂趣。

龍井泉周圍還有神運石、滌心沼、壹片雲諸勝跡。龍井之西是龍井村,環山產茶,龍井四周,碧嶂千繞,怪石林立,古木參天,松篁交翠,自然景色幽美。名西湖龍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贊為“四絕”而著稱於世。

龍井茶區初步形成規模,當時靈隱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雲峰產的“白雲茶”和葛嶺寶雲山產的“寶雲茶”已列為貢品。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也是當年與蘇東坡等文豪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聖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之句贊美龍井茶,並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此開始有名氣,該匾至今尚存壽聖寺胡公廟、十八棵禦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巖上。龍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風氣。 清乾隆皇帝曾到此,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禦茶”遺跡。乾隆還題“湖山第壹佳”五個大字,並將過溪亭、滌心池、壹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定為龍井八景。乾隆下江南時,曾遊龍井茶園並親采茶葉,看茶農炒茶和留有詩作。他采摘過的茶樹***有十八棵,後人用心培養,稱之為“十八棵禦茶”,並做為貢品每年進奉朝廷,如今這十八棵禦茶樹依然生長於獅子峰原胡公廟旁,亭亭玉立。

清朝乾隆爺更有《坐龍井烹茶偶成》,通過皇帝的禦口把龍井正式正名了:

龍井新茶龍井泉,壹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谷雨前。

何必鳳團誇禦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龍井茶列為貢品,聲譽益隆。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種茶,老龍井還留有“十八棵禦茶”遺跡。

《西湖夢尋》說:南山上下有兩龍井。上為老龍井,壹泓寒碧,清冽異常,棄之叢薄間,無有過而問之者。其地產茶,遂為兩山絕品。再上為天門,可通三竺。南為九溪,路通徐村,水出江幹。其西為十八澗,路通月輪山,水出六和塔下。龍井本名延恩衍慶寺。唐乾祐二年,居民募緣改造為報國看經院。宋熙寧中,改壽聖院,東坡書額。紹興三十壹年,改廣福院。淳祐六年,改龍井寺。

龍井四周,碧嶂千繞,怪石林立,古木參天,松篁交翠,自然景色幽美。西湖龍井茶產於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平挺秀,色澤綠翠,內質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葉色綠,好比出水芙蓉,栩栩如生。西湖龍井茶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稱著。

戲說乾隆竊龍井:

乾隆皇帝當年下江南時,微服來到杭州龍井村獅峰山下,胡公廟的老和尚陪著乾隆皇帝遊山觀景時,忽見幾個村女喜洋洋地正從廟前十八棵茶樹上采摘新芽,不覺心中壹樂,快步走入茶園中,也學著采起茶來。剛采了壹會,忽然太監來密報:“皇上,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壹聽太後有病,不覺心裏發急,隨即將手中茶芽向袋內壹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宮中向太後請安。

其實,太後並無大病,只是壹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中不適。忽見皇兒到來,心情好轉,又覺壹股清香撲面而至,忙問道:“皇兒從杭州回來,帶來了什麽好東西,這樣清香?”乾隆皇帝也覺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帶東西,哪來的清香?仔細聞聞,確有壹股馥郁清香,而且來自袋中。他隨手壹摸,原來是在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來的壹把茶葉,幾天後已經幹燥,並發出濃郁的香氣。太後想品嘗壹下這種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撲鼻,飲後滿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氣爽。3杯之後,眼腫消散,腸胃舒適。當時太後可樂了,稱杭州龍井茶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後這麽高興,自己也樂得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自己親手采摘過茶葉的十八棵茶樹封為禦茶,每年專門采制,進貢太後。從此,龍井茶的名氣越來越大。這塊“禦茶園”卻壹直保留至今,而且成為壹個獨特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