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健
竇圌山坐落在江油城北25公裏處的涪江東岸,由於它在富庶的川西平原突兀而起,便足以以僅海拔1140米的身軀雄視四方。它有三座標誌性的高峰,分別為東嶽峰、飛仙峰和神斧峰。
遠遠望去,三峰高聳入雲,矗立如屏,令人感覺那幅巨大的屏風背後,有壹方與世隔絕的天地。這山形奇異、古風盎然的自然景觀,令少年李白浮想聯翩,寫下了“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優美詩句。
竇圌山之奇險與俊秀
於右任手書李白詩
竇圌山如屏的三峰,如刀劈斧削,筆直陡峭,構成它的主要景點。東嶽廟、竇真殿和魯班殿分別屹立在三峰的峰巔。自古以來,只有東嶽廟所在的東嶽峰有小道可上,其余二峰都無路可登。
當遊人沿著那條唯壹的登頂石板道來到東嶽峰腳下時,左、右、前三方赫然而現三座高聳入雲的峭壁,令人感覺進入了只見壹線天光的巨大的死胡同。躊躇不前間,前方山崖上,自上而下的各壹米見方的石刻大字“別有天”,更令人感到神秘莫測。這三個頂天立地的大字,是竇圌山的主要景觀之壹。此時,遊人無不駐足徘徊,有的尋覓登頂之路,有的欣賞那三個勁健、撲拙的魏碑大字。
據記載,清代康乾時期,此峭壁上便有三合土制“鬼門關”三個楷字。清代道光年間,始更名為“別有天。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別有天”石刻經風雨剝蝕,即將湮滅。1930年,駐紮在江油的國民革命軍二十壹師第四十壹旅旅長董宋珩,令江油縣公安局長蹇幼樵組織工匠人力修葺“別有天”。
於是,人們在平武的崇山峻嶺中,采得4塊優質天然白漿石,開鑿成各長2米、寬1.6米的巨大石塊,每塊重達千斤以上。
為將這4塊巨石運上竇圌山,用工上萬個,費時兩月,且專門在涪江上築成便橋壹座,開山路數十公裏。
四十壹旅旅部秘書尹莊伯,在3塊巨石上各寫“別”、“有”、“天”三個各1.3米見方的的魏書,其筆劃外方內圓,內部結構緊密,外部舒展伸放。第4塊巨石上,寫著“董長安民國庚午年立”9個行草大字。從采石到最後鑲嵌於石壁,當時鄉紳們估算,整個修復工程的花費,相當於 4塊同樣大小的黃金。
在“別有天”下面這“山重水復疑無路”的逼仄處,自此成為文人墨客的流連之地。
1942年8月,詩人、書法家謝無量陪同於右任遊竇圌山,同行的有書畫家張采芹、吳壹峰等人。大概是為了感謝蹇幼樵修復“別有天”石刻,也為了感謝他的盛情款待,於右任先生為蹇幼樵在江油縣城(今武都鎮)的公館“水竹居”題寫門額“人於水竹得古趣,天將風日娛清懷。竹亭陰合偏宜夏,水稻風多不待秋”。
上山後,於右任對竇峰美景也贊不絕口,於是乘興手書“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人們將他的手跡鐫刻於石碑之上,如今在上山途中依然可見。作為此行主人的謝無量也觸景生情,寫下《竇圌山別有天》壹詩:“雙峰累卵上參天,細路縈絲斷復連。石磴清涼宜暫住,揪坪閑倚白雲邊。”
竇圌山於右任手書李白詩碑
竇峰國寶飛天藏
過“別有天”不遠,看似疑無路的絕壁下,有壹天然隧道通往上東嶽峰的山道。
行進在登頂的山道上,令人好奇的是,其山體是由豆子大的石子構成。而在唐代以前,此山便因山體似豆粒堆砌、山形如農家草屯而稱其豆圌山。後因唐代彰明主薄竇子明傾慕此山的清、奇、幽、秀,棄官隱居山上,建索道、修寺廟並飛身成仙,後人為紀念他,便將豆圌山改名為竇圌山。如今,竇圌山又以全國最大的礫崖叢而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竇圌山與古寺
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有了竇子明修煉成仙的傳說,因為有了魯班在這裏修築神殿,兩斧頭下去將原來的壹座孤峰劈成現在三峰並立奇觀的神話,江油民間便有“三月三,朝圌山”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四鄰八鄉的百姓扶老攜幼上竇圌山趕廟會,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竇圌山與古寺
這個習俗,在經歷了對江油人來講算是壹次慘烈 歷史 大事件後,更為篤信。史料載,清鹹豐十壹年(公元1861年)三月,雲南農民起義軍藍朝鼎率十萬余眾攻打綿州。同時,分兵出擊,先後攻克安縣、彰明縣和江油中壩場。十二日黎明,起義軍攻破江油縣城(今武都鎮)。
所幸城內上萬鄉紳百姓躲避到險峻地勢的竇圌山上,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因此,當地人們又稱竇圌山為“福地仙關”,並撰寫楹聯“地藉雲巖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煙”,鐫刻於此山古寨門上。
竇圌山如今僅存的這道飽經滄桑的古寨門,不在景區開發的遊覽區域內,而是位於此山東北方向的山腰絕壁處,名副其實的“壹夫當關萬夫莫開”。
東嶽峰上的雲巖寺,是竇圌山最著名的景點。雲巖寺始建於唐代乾符年間,經歷了宋、元的天災人禍和佛道相爭,於明末毀兵燹,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
它現存的建築格局與壹般的佛教寺廟相同,座北朝南,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文武殿、護法殿、大雄殿、震終樓五重主體建築,再輔以配殿、經堂、禪房、客廳等。整個古建築群主次分明、錯落有致。
竇圌山飛天藏
竇圌山的精華,是寺內珍藏的道教飛天藏(又名“星辰車”)。 它位於雲巖寺西配殿內,是根據宋代李明仲《營造法式》的小木作轉輪經藏的原理和結構,於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 建造,距今已有八百多年 歷史 。
作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飛天藏,其規模宏大,車高9.82米,直徑7米,上下***4層,中立大圓柱,柱下端固定於地坑中名“壽山佛海”的藏針上。其工藝精巧,雕刻有宮闕樓閣,木柱及額枋上均施瀝粉彩繪,腰檐有鬥拱裝飾,每層雕有形神瀟灑、衣紋流暢的執笏人物。經文物專家考證,此乃全國 歷史 最為久遠的道教飛天藏。
與歷盡滄桑的飛天藏相伴的,是生長在竇圌山懸崖的珍稀植物白皮松。它是我國特有的樹種,在四川境內僅生長於竇圌山和鄰近的觀霧山。
白皮松多生長在懸崖峭壁上,其異常發達的根系死死咬定青山。其枝葉如柏樹,枝幹婀娜多姿,如魚鱗般的樹皮在陽光下銀光閃爍。竇圌山的白皮松最老的已有五百年樹齡,它們汲天地之靈氣,至今仍生機盎然。
無論是登峨眉還是上青城,到頂後遊人俯瞰的是波濤般的群山,而站在竇圌山頂的東嶽峰,遊人看到的卻是綠茵茵的坦平原野,涪江如壹條飄帶,仿佛就在眼前飛舞。富庶的江油中壩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物我皆忘。
淩雲飛渡鐵索寒
三百年前,為修建與東嶽峰對峙的飛仙峰、神斧峰上面的竇真高殿和魯班殿,人們在東嶽峰頂與飛仙峰頂之間架起壹條鐵索道。
在斷崖絕壁的三座孤峰之巔淩空而掛的索道,其實不能稱之為道,它僅是上下兩根如小酒杯壹般粗細的鐵鏈。
若要從東嶽峰去對面的飛仙峰,再從飛仙峰去神斧峰,必須雙手緊握上面的壹根鐵鏈,雙腳踩著下面的壹根鐵鏈,晃晃悠悠地從數十丈的深淵之上飛渡過去。
飛渡者的腳下,是亂雲翻卷,是鳥飛鷹翔。
正因為有了這鐵索的烘托和誘惑,孤峰之巔的竇真殿和魯班殿,便長久地流傳著壹個令人垂涎的神秘傳說:竇真殿裏有聖水,喝了能夠得道成仙,魯班殿裏有金庫,得到能夠買下江油縣。
當年,謝無量陪同於右任登上東嶽峰後,佇立於下臨深淵、鐵索淩空的東嶽廟前,凝望對面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的竇真魯班二殿,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端。於是,壹首題為《竇圌絕頂》的七言絕句脫口而出:飛橋幾斷結繩新,掩靄寒杉鐵殿春,絕頂但聞觀日出,不知何處有仙真。
竇圌山鐵索飛渡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駐江油某部的壹名戰士或許是為了練膽,或許是為了尋寶,不顧山民警告,擅自“飛渡”索道,結果墜入深淵身亡。過去我上山看到,兩根鐵鏈已被砍斷,無言地垂懸在崖壁上。據山民講,是該部隊首長為杜絕後患,派工兵將鐵索砍斷了。
因此,如今遊人在嶽峰觀看到的在鐵索上高空行走表演,便有人稱之為死亡舞蹈。這死亡舞蹈的表演者,是壹位世代生活在竇圌山上的老者,氣定神閑地行步於鐵索之上。他先是徐徐地如雲中漫步,繼而擡腿如金雞獨立,然後伸展雙臂如白鶴亮翅,其間不時突然翻身騰挪作失手墜崖狀……觀看表演的人們不時發出驚聲尖叫。
當年我插隊落戶時,時常上竇圌山打柴,便已聽說山上有壹位在鐵索上來去自如的飛人。現在想來,他應該是這位名叫楊海平的老者。
他13歲那年,每天目睹雲巖寺常聰法師在鐵索上如履平地,便在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驅使下,虔誠地拜常聰為師,從而練就了在鐵索上既能行走自如又能做各種具有觀賞性動作的絕技。
老者的高難度動作
在表演者與遊人互動的環節,人們問楊海平最多的問題是“妳怕不怕”。
楊海平回答,自從學會了在鐵索行走之後,只怕過壹次,怕得刻骨銘心。這令他終生難忘的怕,便是令全川人都怕的5.12汶川大地震。
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前10分鐘,楊海平剛剛表演完畢。此時,遊人散去,他便壹人坐在亭子裏吃午飯。突然,壹陣天崩地裂般地搖晃,將他摔出亭子,滾到了懸崖邊。他條件反射地做了幾個魚躍空翻後脫離險境,隨即仰臥在亭外觀看表演的廣場上。此時,只見濃烈的黃色煙塵彌漫山頂,東嶽峰、飛仙峰、神斧峰三座山峰壹張壹合,眼看要相互撞擊又瞬間分開……所幸的是,家住竇圌山後山的他,雖然房屋全部倒塌,但其家人卻沒有受傷。
近幾年,我又多次上竇圌山,每次的心情,都與其他遊人不同。因為30多年前,我曾在這裏打鳥獵獸、濫砍林木,留下了斑斑劣跡。還好,青山依舊在,竇峰仍壁立。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