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春曉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思 李白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涼州詞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書憤 陸遊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雙鬢已先斑。
出師壹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州橋 範大成州橋南北是天街,老父年年等架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參考資料:
妳都需要問這種問題啊?!!!!!我只能淺顯的告訴妳哦,可能答案妳都知道
壹、固定句式:
古代漢語,疑問句通常分成是非問疑問句、特指問疑問句、選擇問疑問句、正反問疑問句四四種。
在疑問句中,如疑問代詞(何、奚等)作賓語,提到動詞(或介詞)之前。
二、疑問代詞:
根據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
(1 )指人的。有“誰、孰”。
a “誰”用於壹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 “孰”用於選擇問句,壹般有先行詞。
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壹個”,壹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孰與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於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有“哪裏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賓、定、判謂,a 常用來詢問原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麽”“為什麽”;b 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裏”。
“胡、奚、曷”經常a 作狀語,用來詢問原因,相當於“為什麽”或“怎麽”,如“子奚乘是車也?”;
b 它們也經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原因。c “奚以”詢問方法。
(3 )指處所。有“安、惡、焉”。a 它們主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當於現代的“在哪裏”。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 還可以用於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於“哪裏”。d “焉”用於反問句後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
三、疑問語氣詞:
古代漢語中的語氣詞分句首語氣詞、句中語氣詞和句尾語氣詞。
句首語氣詞——夫、蓋、維。
句中語氣詞——也、與(歟)。
句尾語氣詞——也、矣、乎、哉;已、耳、焉、與、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陳述語氣;乎、與、邪是疑問語氣;哉、夫、兮是感嘆語氣。
重點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3. 文言文中的疑問助詞1、乎 語氣詞“乎”可以用在疑問句句尾表示疑問語氣。
疑問句中的“乎”字表示疑問語氣時,按提問的出發點和疑問的性質不同,可分為詢問、反問兩種情況。 詢問 詢問是說話人提出問題,要求對方回答,這類疑問多見於是非問句、特指問句和選擇問句。
這是壹種純粹的疑問,“乎”可譯為“嗎”或“呢”。例如: ①(王日)“戰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 ②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許行》)以上二例是是非問句,要求對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譯作“嗎”。 ③事齊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將救韓乎?其不乎?(《戰國策?韓策》)以上二例是選擇疑問句,說話人把兩種可能提出來,要求對方選擇壹種作答。
“乎”字可譯作“呢”。 ⑤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論語?先進》) ⑥我則無禮,何以戰乎?(《載流之戰》)以上是特指問句,句中有“何”這樣的疑問代詞特別提出疑點。“乎”字可譯作“呢”。
反問 反問是無疑而問,用疑問的形式表示毫無疑義的意見,所以不要求對方回答。因為是無疑而問,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時,句中還要用別的反詰語氣詞等來配合。
這種“乎”字也可以譯成“嗎”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廢乎?(《城漢之戰》) ②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許行》) 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內容。
其中1、3兩例與“乎”字呼應的是語氣詞“其”和副詞“寧”。 如果句中使用“不”“無”等否定詞,就構成否定形式,表達的也是肯定的內容。
例如: ④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城漢之戰》) ⑤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莊子?秋水》) “乎”與“不亦”構成“不亦……乎”,是壹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其反問語氣比帶其他反詰詞語的反問句要輕緩壹些。例如: ①夫子嘗與吾言於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識乎?(《左傳?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③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2、歟(與) 語氣詞“歟”先秦多寫作“與”,“歟”是後起字。“歟”(與)和“乎”壹樣,可以表示疑問語氣。
“歟”(與)表示疑問語氣時,在是非問句句尾壹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而是說話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種看法,但還不能深信不疑,提出來要求證實。這是“歟”(與)和“乎”在表疑問語氣時的主要不同之處。
這樣的“歟”(與)可譯為“嗎”或“麽”。例如: ①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論語?微子》) ②“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許行》) ③子非三閭大夫歟?(《史記?屈原列傳》) “歟”(與)用在特指問句,幫助表達疑問語氣,句中也另有疑問詞,疑問的重點落在疑問詞上。
可譯為“呢”。例如: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②誰與,哭者?(《禮記?檀弓》) ③大閹之亂,縉紳而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歟”(與)用在選擇問句句尾,是表示無法肯定或否定某項或某幾項事情,要求對方選擇而發出的疑問語氣。
可譯成“呢”,分句中常有“抑”來配合。例如: ①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②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禮記?中庸》) ③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歟”(與)用在反問句,表示不要求對方回答無疑而問的反詰語氣,可譯為“嗎”,有時也跟“也”連用,或跟“豈”、“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孟子?公孫醜上》) ②得非急於求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韓愈《答吳充秀才書》) ③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3、哉 “哉”字可以跟疑問詞配合用於詢問句和反問句,句子的詢問語氣和反問語氣由疑問詞來表達,“哉”字則給它們帶上感嘆色彩,可譯為“嗎”、“呢”。例如: ①此何鳥哉?(《莊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壹諾。
’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間哉?”(《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③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蘇軾《教戰守策》)以上諸例是詢問句,“哉”譯為“呢”或“啊”。 ④晉,吾宗了也,豈害我哉?(《左傳?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陳涉世家》)以上二例是反問句,“哉”譯作“嗎”或“呢”。
4、耶(邪)句末語氣詞,用在疑問句句尾,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或“呢”。例如:①為壹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莊子?齊物論》)④令名不彰邪。
——《世說新語·自新》。
4. 如何判斷文言文中所表達的語氣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幾個: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
如:夫將者,國之輔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祈使語氣。
如: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問語氣。
如:壯士,能復飲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祈使語氣。如:天乎!吾無罪。
/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頓語氣。如: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時間詞後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昔者吾舅死於虎。
(3)用在句尾表疑問。如: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 5、耶:(1)用於句尾表疑問,相當於“嗎”“呢”。
如: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2)用於句尾疑問中略帶測度,相當於“嗎”。如:得無教我獵蟲所耶?(3)用於句尾表反問,相當於“嗎”。
如:嗚呼!州縣者真驛耶?(4)用於句尾表感嘆,相當於“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
5. 文言文中語氣詞用法其:本義為簸箕,假借為表示推測的語氣詞:“今日其雨.”〈助〉用作語助.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又如: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類好辭書,尤其需要;說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壹個音節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又雲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謂幾於成乎.――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句中語氣詞 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無後乎?” 《左傳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尚書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見的語氣詞有以下幾個: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如:夫將者,國之輔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陳述語氣.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如: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問語氣.如:壯士,能復飲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祈使語氣.如:天乎!吾無罪./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4、者:(1)表停頓語氣.如: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2)用在時間詞後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昔者吾舅死於虎.(3)用在句尾表疑問.如:無差,誰為多與者?(《獄中雜記》)5、耶:(1)用於句尾表疑問,相當於“嗎”“呢”.如: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然則何時而樂耶?(2)用於句尾疑問中略帶測度,相當於“嗎”.如:得無教我獵蟲所耶?(3)用於句尾表反問,相當於“嗎”.如:嗚呼!州縣者真驛耶?(4)用於句尾表感嘆,相當於“啊”.時耶,命耶?從古如斯.6、邪:(1)表疑問,相當於“呢”“嗎”.如:趙王豈以壹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嘆,相當於“耶”.如:乾坤其易之門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