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句吧,詩句是高度凝練的語句,集中地反映著社會生活。那什麽樣的詩句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1季冬:農歷十二月,冬季最末壹個月,包含小寒、大寒兩個節氣。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唐·杜甫《小至》
岸邊已有暖意,等到臘月柳葉便可舒展。山中尚存寒氣,迎著北風梅花就要開放。這兩句詩極有趣味。柳是春天之物,梅是冬天之物。因冬天比較溫暖,所以才會出現詩中描寫的現象——柳欲舒葉、梅欲吐蕊。然而,柳葉將舒未舒,梅花欲放未放,壹個將字,壹個欲字,使人猶見兩者誰先孰後爭執不下之狀,竟讓人也難以判斷此刻究竟是春天,還是冬天了。
衡茅林麓下,春氣已微茫。
宋·林逋《山村冬暮》
雪竹低寒翠,風梅落晚香。暮冬時節,坐落在林邊山腳下的小山村裏,已經可以微略地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那雪後的翠竹還泛著微微的寒氣,輕風吹拂著已雕殘的梅花,散發著陣陣沁人心脾的香氣。山村的冬暮本是缺乏生命力的,而詩人筆下的山村冬暮卻充滿了勃勃生機。
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宋·沈括《延州詩》
二郎山下紛紛揚揚飄著雪花,人們效仿邊塞地區的習俗住在盤旋直立的帳篷裏。雖然積雪已漸化盡但冬天的寒氣尚未退盡,看那帳篷中吐出的黑色煤煙仿佛洛陽街上的塵土壹樣多。詩句描繪陜北延安冬末的景色。積雪雖已化盡,但冬寒尚存人間,故人們尚需生煤火爐取暖,正是北方氣候的特點。
雪盡虛檐滴,春從細草回。
宋·黃庭堅《次韻高子勉十首》其壹
陽光融盡了最後壹抹殘雪,晶瑩的雪水也不再順著屋檐邊壹滴壹滴地落下來了,春天伴著纖嫩的小草悄無聲息地回到了人間。詩人抓住典型事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冬去春回的景象。描寫生動傳神,詩人喜悅之情蕩漾其間,也給讀者帶來了溫馨和甜美。
正使盡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華。
宋·黃庭堅《詠雪奉呈廣平公》
正要叫這大雪盡情地飄落,落盡透骨的冬寒。為的是不妨礙桃李享受自己美好的年華。兩句詩寓意深刻。冬天即將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不管殘冬多麽寒冷,它終不能妨礙春的到來,桃李依舊要開放,要芬芳。這是事實,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淡天如水霧如塵,殘雪和霜凍瓦鱗。
宋·範成大《宿東寺二首》其壹
淡淡的天空如水壹樣霧氣迷濛,屋頂上殘雪和積霜凍結在鱗片似的瓦上。詩句寫江南冬景。上句寫殘冬初春之交水蒸氣升騰的景象。次句的“凍瓦鱗”把本來就屋瓦鱗次的房頂又塗上了壹層斑駁陸離的銀光。詩句極其簡煉地將水、霧、雪、霜連為壹體,勾勒出壹幅淒情蕭瑟的江南殘冬圖,襯托出詩人客旅他鄉的'孤寂愁悵的心境,更給人以淒楚之感。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2仲冬:也稱中冬,農歷十壹月,包含大雪、冬至兩個節氣。
嚴風截人耳,素雪墜地凝。林上飛霜起,波中自生冰。
晉·傅玄《詩》
凜冽的寒風可刮落人的耳朵,紛紛揚揚的白雪壹落到地面便凝結住了。樹枝上的積霜在北風中頻頻飛起,水中也已生成厚厚的冰層。詩句寫深冬的嚴寒景象。詩人列舉最能體現寒冬氣象的風、雪、霜、冰四物,加以渲染,便描繪出壹幅令人生畏的冰天雪地圖。首句截人耳最為誇飾,北風尖利似刀,簡直可以割截人耳。
零雪霏霏集宇,悲風徘徊人襟。
晉·陸機《上留田行》
飄零的雪花飛飛揚揚地灑落在屋頂上,淒厲的寒風打著旋兒吹進人的衣襟。詩句描繪了寒冬裏雪花紛飛、冷風刺骨的蕭殺景象,反映了詩人淒苦悲涼的心境。詩人擬人化的“徘徊入襟”,形象地表現出狂風回旋的景象,首句霏霏寫出飛雪之密集。
冬日淒慘,玄雲避天。素冰彌澤,白雪依山。
晉·包播《詩》
冬天的太陽淒暗慘淡,黑雲避開了天宇,緊緊籠罩著大地。素冰充滿了水澤,白雪依附著群山。詩句描寫了仲冬季節的蒼白景象。前兩句寫仰望寒空,日色晦暗。後兩句遠眺山澤,滿目冰雪。塗滿天宇山澤的冷色使人更加畏懼冬季的淒慘。“避天”為誇飾彤雲密布、緊壓山河的嚴冬景象,極有氣勢。
仲冬寒氣嚴,霜風折細柳。
梁·蕭衍《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
仲冬季節,寒氣逼人。凜冽的朔風吹折了細長的柳枝。詩句描寫的是仲冬時節,冷氣刺骨,霜風呼嘯的景象。詩句緊緊圍繞壹個“寒”字,先寫寒涼的空氣,後寫寒冷的冬風。“折細柳”突出寒風的猛烈、瘋狂,使人對無形的寒風有了具體的感受。詩句運用淒寒的冬景申訴自己無力實現孔子的遺訓。
霜風有恨號平楚,寒日無光下遠岑。
元·安熙《仲冬初吉歸途即事》
挾霜帶雪的寒風似乎有訴不盡的怨恨,在遠處平林間怒號。寒冷淒殘的斜陽暗淡無光,從遙遠的山峰後慢慢地沈落了下去。這兩句詩描寫仲冬傍晚日落時的景色。詩中著力渲染了冬天的寒冷和蕭索,風是“霜風”,日是“寒日”,都透著壹股逼人的涼氣。作者又以擬人的手法,把“風”擬人化,那風的響聲似乎是“有恨”,因此才這般號鳴,更增添了冬天的淒慘。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3孟冬:農歷十月,在24個節氣中的立冬、小雪兩個節氣。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初冬寒氣已至,北風呼嘯,令人感到淒慘戰栗。詩句以誇張的筆觸狀寫初冬十月的淒冷景象。初冬遠不至於如詩中所描述的那樣淒冷寒凍,然而對於心境極其孤寂的人來說,完全可能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產生慘栗的效果,這是藝術上的誇張。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明月皎月光》
看那北鬥七星中的玉衡三星所指的方向,知道時節已進入孟冬。天空寒星閃爍,格外分明。詩句狀寫初冬時的景象。以寫眾星位置的推移來點明季節的變換。詩句較為含蓄,耐人尋味。
颯颯滿池荷,翛翛蔭窗竹。
齊·謝朓《冬日晚郡事隙詩》
滿池荷花象遭到風雨襲擊壹樣雕零衰謝,而那綠蔭遮窗的翠竹也像鳥的羽毛壹樣枯焦無光澤。詩句寫作者閑暇坐觀卉木時眼中所見的蕭條、冷落的初冬景象。冬日之荷必然會雕殘,竹木自然也要枯蔫。作者之所以描寫如此之殘景,正反映了他心境之無緒。
季月寒氣重,滋蘭錯無芳。
梁·江淹《就謝主簿宿詩》
孟冬寒氣刺骨,培植的蘭花雜亂無章,沒有芳香。詩句寫出了孟冬時節寒氣逼人的氣氛。下句“錯無芳”三字不僅寫出了蘭花無人照料,雜亂而生,沒有清香的蕭瑟景象,而且將冷氣逼人的數九寒冬用具體形象渲染了出來,使“寒”可見可感了。
荷盡已無擎雨蓋,殘菊猶有傲霜枝。
宋·蘇軾《贈劉景文》
昔日淩波挺立的荷花,現在已經枯衰,枯敗的荷莖再也不能舉起那似傘的碧綠荷葉來遮擋風雨了。後雕的幾株殘菊,雖花葉全無,但尚有那挺拔的枝幹傲霜淩寒。詩句描繪秋末冬初的景色。作者寫荷、菊的雕零,側重於荷葉、菊枝的對比,觀察細致,形容絕妙。“傲霜枝”,寫菊雖衰殘,猶存風骨,有贊美之意。
洞庭葉稀秋聲歇,黃帝樂罷川杲杲。
宋·陳與義《居夷行》
洞庭湖畔殘留的落葉更加稀少,秋風繞林的颯颯之聲已經沒有了。黃帝從前在這裏演奏的鹹池之樂再也聽不到了,川原上只留下壹片明亮的日光。詩句寫洞庭湖畔冬初葉落水明的景色。詩人不僅直寫眼前景物用以表達自己對國事的擔憂,而且還引用歷史典故,說明此地確不景氣。
幸自寒林俱淡筆,卻將濃墨點棲烏。
宋·楊萬裏《晚風寒林》
本來寒林都是用淡筆描繪的,卻用濃墨點上了幾只棲落的烏鴉。作者從繪畫的角度描寫了初冬的風光。冬天,樹葉雕零,樹林灰朦朦壹片,如果有幾只烏鴉落在上面,壹定會顯得很黑。再加上作者的藝術處理,濃淡對比分明,便將烏鴉的形象突出在讀者面前。
葉空樹影疏,秋杪禽聲殺。
清·蒲松齡《冬初過石隱園即景》
冬日來臨,樹木枝空葉盡,地上的樹影也顯得稀稀疏疏。秋日已過,疾飛的飛禽,鳴叫聲也變得蕭殺、淒涼起來。這兩句詩描寫初冬時節滿目肅殺、荒涼的景色。詩句運用白描手法,空、疏、秋、殺等字都帶有淒寒之氣,含悲苦之意,表現出初冬的冷漠和孤寂。詩雖短小,卻傳神地表達出初冬之內涵。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41、關河凍合東西路,腸斷斑騅送陸郎。
2、但殷勤折取,自遣壹襟幽怨。
3、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4、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
5、酒未開樽句未裁,尋春問臘到蓬萊。
6、縈空慚夕照,破彩謝晨霞。
7、相思壹夜梅花發。
8、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9、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
10、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11、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
12、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13、隔城半山連青松,素色峨峨千萬重。
14、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15、投宿骎骎征騎,飛雪滿孤村。
16、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17、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18、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19、行人與我玩幽境,北風切切吹衣冷。
20、似帶如絲柳,團酥握雪花。
21、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22、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
23、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
24、無端聽畫角,枕畔紅冰薄。
25、浮玉飛瓊,向邃館靜軒,倍增清絕。
26、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27、昨晚西窗風料峭,又把黃梅瘦了。
28、野橋古梅獨臥寒屋角,疏影橫斜暗上書窗敲。
29、欲為萬裏贈,杳杳山水隔。
30、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31、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32、斜倚畫闌嬌不語,暗移梅影過紅橋,裙帶北風飄。
33、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
34、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
35、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36、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37、江涵雁影梅花瘦,四無塵、雪飛雲起,夜窗如晝。
38、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39、大雪北風催,家家貧白屋。
40、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51) “彤雲慘慘如天怒,寒龍振鬣飛乾雨。” 唐·李鹹用《大雪歌》
2) “朝來試看青枝上,幾朵寒棧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3)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元稹《南秦雪》
4) “玉花飛半夜,翠浪舞明年。” 宋·蘇軾《和田國博喜雪》
5) “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 宋·辛棄疾《和廓之雪》
6)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 唐·元稹《南秦雪》
7)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唐"高駢《對雪》
8)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飛墜。”李白《清平樂》
9)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
10)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
11)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12) 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
13) 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
14) 霧凇杭蕩,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
15) 豈若天庭瑞 ,輕雪帶風斜。
16)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61.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2.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遊:《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7.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8.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遊:《秋日郊居》)
9.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11、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絕句----杜甫
12、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13、墻角數枝梅, 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梅花----王安石
14.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壹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15.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16.淒淒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淒淒: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17.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18.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淒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19.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20.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裏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21.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22.壹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23.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
軒轅臺: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25.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回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26.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27.雲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28.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29.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壹作張繼詩)
30.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31.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32.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風聲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33.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 。
描寫冬天的經典詩句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
當年我去戍邊時,楊柳枝嫩隨風搖曳;如今我回家鄉來,大雪紛紛漫天飄飛。詩句描寫了戍卒出征與凱旋時的情景。詩人融多種表現手法為壹爐。對偶的運用造成錯落有致、整齊中富有變化的結構。時間、行動、景物以及哀情樂景的對比,突出了境象的立體感。疊字的運用增強音樂節奏感。這不僅創造了詩句的形式美、韻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創造了壹種淒苦的意境,增強了細微曲折之情的傳達。
陰雪興巖側,悲風鳴樹端。
晉·陸機《苦寒行》
山巖背陰處的積雪尚未融化,被風壹吹,紛紛向上飛揚。寒風掠過樹梢,發出淒厲的鳴聲。詩句描寫冬季朔風呼嘯、積雪紛飛的景象。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風聲生於樹梢,甚合事理,但又為壹般人所疏忽。兩句詩還運用了互文手法。
昔我雲別,倉庚載鳴;今也遇之,霰雪飄零。
晉·陶淵明《答龐參軍》
過去我們話別時,正是黃鶯鳥開始鳴叫的春天;如今相遇時,已是雪花飄飛的冬天了。詩句描寫與故友龐參軍分手與相遇時的不同景色。詩人不是抽象地陳說時序的變化,而是通過描繪當時的季節特征來表現分手與相遇的時間概念。詩句形象含蓄,感情真摯。
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霧烽黯無色,霜旗凍不翻。
隋·虞世基《出塞二首》其二
大雪紛飛使天山的道路昏味不明,千裏寒冰堵塞了交河的源頭。籠罩在濃霧中的烽火暗然無色,結滿霜花的大旗凍僵不能翻飛。這是描寫塞外寒冬的景象。詩人擇取了最能表現冬季特征的雪、冰、霧、霜四物,並將它們放在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中來描寫,真切傳神地突現出塞外冬天的寒冷、寂寥和戍邊生活的艱苦。
漁舟膠凍浦,獵火燒寒原。惟有白雲外,疏鐘聞夜猿。
唐·王維《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
因天氣寒冷,漁船在碼頭邊的河道中都凍住了,獵人們在陰冷的原野上點燃了熊熊的篝火。只有在悠悠白雲的深處,時斷時續地傳來鐘鳴聲和猿猴夜間的啼叫聲。夜,靜極了。陰森、寒冷的環境描寫,抒發了詩人內心孤獨惆悵的思想感情。
櫪馬羸難出,鄰雞凍不歌。
宋·黃庭堅《次韻高子勉十首》其四
馬廄裏的馬骨瘦如柴,無力馱人外出。鄰居家的雞凍得不能司晨報曉。兩句詩通過對馬和雞的描寫,從側面渲染了嚴冬季節寒冷透骨的天氣。詩人展開想象,施以擬人化和極度誇張的手法描摹景物,十分生動形象。
風銜松竹怒咆哮,鳥泣冰霜裂凍巢。
清·陳璧《言懷》
狂風搖撼著松枝竹幹憤怒地咆哮著,小鳥在傷心地啼泣,它那本來就很寒冷的窩巢已被冰霜凍裂了。詩句寫冬景。狂風、冰霜使得松竹失去抵擋的能力,使得孤苦伶仃的小鳥無家可歸。詩中的“銜”字與“泣”字非常形象,把冬季裏寒風和啼鳥的獨特狀態傳神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