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無須簫管與絲弦,山水自然有清樂。
出自《招隱》,是左思創作的詩兩首。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招隱》通過描寫隱士的生活及居住環境,表達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全詩寫景細致、真切,語言簡潔,風格古樸。?
全詩(節選)如下: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譯文如下:
無須簫管與絲弦,山水自然有清樂。
因何非要聽嘯歌,灌木隨風發悲吟。
采摘菊花兼作糧,幽蘭佩戴我衣裳。
猶豫不前腿勞累,率性拋簪脫頂戴。
擴展資料:
絲竹猶言管弦,指官僚貴族飲酒作樂時所欣賞的音樂。(需要說明,壹般講「絲竹」時,是指由女伎演奏的音樂,所以高士獨自彈弄以遣懷的琴,是不包括在內的。所以劉禹錫的《陋室銘》既說「可以調素琴」,又說「無絲竹之亂耳」。把琴排除在絲竹之外了。)
聒耳的笙歌與山水之音相比,前者代表的是富貴和庸俗,後者代表的卻是高情雅趣。史載梁昭明太子蕭統「(嘗)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雲:『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軌慚而止」。就很可以說明這壹點。
嘯歌則是魏晉以來名士包括隱士常常喜歡用來抒發感情的壹種方式。《三國誌?諸葛亮傳》註引《魏略》說諸葛亮「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西晉的阮籍也是善嘯的;《晉書?阮籍傳》說他遇到過壹個蘇門山真人名叫孫登的,嘯起來「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
如此看來,嘯歌和彈琴壹樣,也是高人雅士的舉動。然而作者對此卻不以為然。在作者看來,再動聽的人為之音也無法與泉水漱石,泠然清越,風吹陽林,嗚嗚悲吟的「天籟」相比。在這四句中,前兩句用的是對比手法,後兩句則是襯托,更突出地強調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
百度百科——招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