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翠微嶺之上,譚磊之下。雨巖陡峭,懸於瀑中,墜入池中,瀑布高約數尺,石邊破碎,噴如細雨,故名梅雨潭。旁邊有亭子,欄桿上的冷氣襲人,令人心曠神怡,俯瞰池中碧波,沁人心脾。清詩琴方寫了壹首亭臺雲:“仰視九天墜珠玉;坐聞千古鐘,當代作家朱自清為梅雨池寫下散文《綠》,廣為傳誦。
譚磊:又名雷湘潭,在湄潭上。被巖石包圍,被懸崖打斷。頂上有龍須潭,池水汩汩而下。它沿著壹條只有幾英尺長的狹窄石溪流淌,註入壹個水池,這個水池大約有幾英尺深,水平如鏡。兩邊巨大的懸崖峭壁,陡峭險峻,石塊亂擲,聲音在我耳邊嗡嗡作響,如雷。
龍須潭:譚磊之上。瀑布從幾十米高的懸崖頂上直瀉而下,懸崖的突角折成樹枝,宛如兩條龍須。由於風和冉冉飛行,從遠處看它是很有趣的。前面有壹座石亭。
聖壽寺:俗名仙巖寺。位於姬翠峰腳下。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歷經滄桑後又毀又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賜名“聖壽寺”至今。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空見禪師奉命進京,紫袍還山,梵天盛世。此寺由清順治十七年(1660)著名僧人譚希敏創建,光緒十四年(1888)及近幾年進行了大規模修繕。該寺原分五進,現居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包括樓、亭、軒、居、禪房***119。大雄寶殿歇息於山頂,重檐,寬五間,深四間,七根吊梁,復式鬥式藻井,巨大飛檐,瑰麗藻飾。廟前原有北宋慧光塔,朱希淑“西山壹號”八仙桌,今毀。
陳公祠:原名齋堂。仙巖寺旁邊。祭祀宋儒的有陳福亮、師傅蔡友學和曹倩。傅亮強調“經世致用”的學問,反對空談性理,開創了永嘉學派。這座古老的寺廟原本在薩滿的西邊;建於明朝弘治年間,後來廢棄了。萬年十二年(1584),市裏勒令張佑成遷到這個地址。二十三年,城令歐大成重修,有重疊發展。同治人孫主張修改這壹名稱。13年,甌海路尹集資重修,祠堂二進。現在還有王樹高題寫的《仙巖重修陳之齋先生祠堂》阿明碑。
神社後面是當代書法家鄒夢禪的墓。墓前立著沙孟海題寫的“先生,女墓”石碑,郭書的墓誌銘上刻有五個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