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
“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蔔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另外艾草入藥,性溫、苦、辛、微甘。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壹,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艾葉曬幹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
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
《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案葉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幹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壹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壹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壹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食用
艾草也是壹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壹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壹比二的比例和在壹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艾草米果
每逢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采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內有餡,美味可中可當主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
印泥
印泥的主要原料是朱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調和而成。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復曬杵,篩選幹凈,除去雜質,令軟細如綿,既成為艾絨,方可使用。而艾絨又有兩種,以上法炮制者為粗艾絨,壹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壹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壹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者,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也是作印泥的原料,用於直接灸法,物美價廉,可以選購。細艾絨用放大鏡壹看,好像壹堆小毛毛蟲,幹幹凈凈,沒有壹點雜質。日本有傳承幾百年的名牌艾絨商家,如東京“釜屋會社”,釜屋牌艾絨有三百多年歷史了。還有“三惠貿易會社”等等,他們的貨源多來自中國湖南艾醫,釜屋壹家壹年產艾絨就達十余噸之多。
植物文化
艾蒿具有特殊的馨香味,做成馨香枕頭,還有安眠助睡解乏的功效。艾蒿葉熬汁,然後稀釋兌水沐浴,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此外還可以驅蚊蠅、滅菌消毒,預防疾病。艾蒿還用於針灸術的“灸”, “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熏、燙穴道。用艾蒿泡腳有很多保健功效。因為它有著治病的功能,特別是在五月節這天乘著露水采到後,藥效最好。.艾蒿還是壹種食用植物,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艾蒿饃饅、艾蒿糍粑糕、艾蒿肉丸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5]
懸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