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用意象表達思念的詩句

用意象表達思念的詩句

1. 關於風意象的詩句表達愁

關於風意象的詩句表達愁 1.關於風的詩句的意象和列句

古詩詞中“風”的意象解析

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古詩詞是壹顆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則是古詩詞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麽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作品中通過形象描寫體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表現在詩詞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詩詞藝術的精靈,在我國古典詩詞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展開浩如煙海的文卷,有關“風”的詩詞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發相思和離別之情,或感傷身世和流離之苦,或傾訴曠達瀟灑之胸襟,或是借以抒發對大千世界的贊頌。

壹、以風寄托相思之情,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比如:清代納蘭性德《長相思》中的“風壹更,雪壹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冬日的風伴著雪攪碎了思鄉人的心。元代劉秉忠《江上寄別》中的“好風到枕客愁破,殘月入簾歸夢醒”,夜風襲來,孤客夢醒,再也無法夢回家園,這是何等淒苦之情。卻用“好風”來說,與心情形成鮮明的對照。漢代劉徹《秋風辭》中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落兮雁南歸”。唐代劉禹錫《秋風引》中的“秋風入庭樹,孤客最先聞”。都寫到了秋風,風吹過,花飄落,雁南飛,在這番境地裏不會有他種情緒,只有思鄉的情。滿天的秋風帶來滿目的蕭條又引出滿心的相思。

二、以風渲染淒清的氣氛,烘托愁苦的情懷。

“風瀟瀟,雨瀟瀟,便作陳摶也睡不著”;“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等等,這許多的詩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悠悠而來的風吹出滿腹的蕭瑟孤寂,讀來無限淒涼,真是“風飄萬點正愁人”。

三、以風展現豪氣。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這是豪氣沖天的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塞外無垠的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這又是悲壯的風。在這些意境中愁苦、淒清已經全然消失了。風不再是柔婉、哀思的意象,而是幻化作壹只無形的大手撥動著人世間豪邁曠達的琴弦,讓人不由得激情澎湃,豪情萬丈。這樣的風是氣勢,是力量,是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精神的載體。

四、以風彰顯生命力。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夜放花千樹”;“風吹柳花店滿香”,風把陰霾壹掃而光,帶給人們的是生機盎然,是舒展身心的動力,所以此時的春風“更比路人忙”,把春日的生命力撒播開來。“風”又成了欣欣向榮的生命力的象征,此時,世間萬物只有風最早吹開文人的心靈,讓他們聆聽人間的喜悅,即景抒情把春的美好躍然於紙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風這壹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由於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詩詞中,表現出的意蘊也往往不盡相同,體現出其意蘊的豐富性。不同的意蘊形成不同的審美意境,烘托出詩人、詞人的不同情懷。內心的思想情感與風互為輝映,又將詩詞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壹個更高的境界。

2.古詩文中有關“愁”的意象

落花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

自然的形式豐富多彩,人類對美的擷取也無窮無盡。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與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產生。我國歷史上優秀詩詞數不勝數,本文我只想擷取其中的壹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詩詞,來略談壹二。

落花是壹種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但在我國古詩詞中卻賦予了它們以情感和生命。歸納起來,“落花”意象有這樣幾層意思。

A、壹是把落花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壹種優美的意境。“春城無處不飛花”(韓翃《寒食》),給人的感覺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各種顏色的花兒在風中輕揚曼舞,美妙極了。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伴隨著風雨之聲,落花片片,滿地繽紛,可以想見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爛漫之趣。

B、壹是面對落花,唏噓感嘆:嘆年華易逝,美麗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浪淘沙》)從中可以看出國破家亡之恨,無可奈何之情。“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李清照《壹剪梅》)抒發了濃濃的郁悶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這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

花落巳葬,己去誰葬,暗含自己的命運還不如落花,道盡了心中的綿綿的悲苦。C、還有壹種是以落花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間考生俞樾在禮部復試,以此句為詩開頭,寓意希望在人間。“壹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詩人寧可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粉身碎骨,也不願委曲求全同流合汙。搗衣”和“砧聲”A、關心家人冷暖,為全家人縫制衣服,是古代婦女的主要職責之壹。

在進行搗衣這種機械重復的勞作之時,她們有足夠的時間用於思念遠離家鄉的親人。單調悠長的砧聲有助於摒除外慮,心誌專壹,對思念之情起到凝聚與強化的作用。

正因為這些原因,搗衣的動作和與之相關的清砧的聲響,成為古典詩歌中“思婦”主題下最為常見的意象之壹:“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李白《搗衣》)“不辭搗衣倦,壹寄塞垣深。”

(杜甫《搗衣》)“飛鴻影裏,搗衣砧外,總是玉關情。”(宋?晏幾道《少年遊》)B、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壹。

杜甫的《秋興》,就是以白帝城的砧聲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對故鄉的思念: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詩歌表現了搗衣與砧聲意象,也塑造了這種意象。它不僅感染、感動著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婦與遊子,即使平常詩人,也往往喜歡把這種聲音作為自己詩歌的背景音樂,表達種種復雜的情感:“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十國南唐?李煜《搗練子》)“砧清秋巷迥,燈白夜堂涼。

此意無人會,重城醉夢鄉。”(林景熙《夜意》)月亮A、古詩中的月亮往往是思鄉的代名詞,是相思之情的載體。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B、明月還常常蘊涵邊人的悲愁。“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唐?王昌齡《出塞》)的悲壯雄渾。C、有時明月還蘊涵時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D、由於月亮的特點是普照天下,有圓有缺,月圓可喻親朋相聚,事情結果圓滿;月缺可喻親朋分離,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歌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恨君不是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宋?呂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這兩個特點來喻人事。

3.急需壹些以風為意象的詩

春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唐·李白《春思》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南唐僧誌安《絕句》秋風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淒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臯: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範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 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壹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壹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遊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禦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

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裏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冬風?si=4東風 春 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1.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 尋芳:遊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 等閑:平常、輕易。

“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壹般都認為這是壹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

“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

次句“無邊光景壹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

“壹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壹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壹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

“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麽能“等閑識得東風面”。

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壹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

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

“萬紫千紅”喻孔學的。

4.古詩中描寫愁的詩句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簡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來源於李白的著名詩歌《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雲》,該詩以送別為題,卻不寫敘別,不寫樓,直抒郁結,表達詩人在經歷了人生太多的榮辱和悲歡之後,仍然不能忘懷那十年前於長安呼風喚雨的得意,雖然它早已是過眼的煙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壹句,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壹,是詩中最於精彩的壹句,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來描繪愁緒的名言。希望灑脫的抽刀斷水,但是過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糾纏無法擺脫。所以詩人只能舉杯銷愁,在日漸增長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貼切的形容了詩人當時不得誌的郁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

5.古典詩詞中用什麽意象寫愁

那“殘月”,讀來,使人深受感染。

借殘月言愁的詩詞很多,下面再舉幾例:

1. 壹聲征雁,半窗殘月,總是離人淚。——曹組《青玉案》

2.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憶舊》

3.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生查子》

4. 惆悵小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韋莊《荷葉杯》

5.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二 以“明月”寫憂愁古人常用明月來營造清麗、冷寂的氛圍,用明月與親人相離,戀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烘托相別之意,感傷之情。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

詞人為傾吐對戀人的思念之情,便營造壹種淒冷靜寂的氛圍,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發的感傷,也借助月亮這壹意象,比較委婉的呈現在讀者面前。

借助明月寫憂愁的詞句也很多,下面再舉幾例:

1、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江城子》

2、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菩薩蠻》

3、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蘇軾《永遇樂》

4、誰***我,醉明月?——辛棄疾《賀新郎》

5、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

三 以“淡月”寫憂愁

“人散後,壹鉤淡月天如水。”——謝逸《千秋歲》

詞人借助淡月這壹意象,來寫人們散去後的那莫名的惆悵。可謂形單影只,淡月相***,傷感無限!

借助淡月來詠愁的詞句還有:

1、啼春細雨,籠愁淡月。——盧祖臯《安清都。初春》

2、正銷魂,又是疏煙淡月,子規聲斷。——陳亮《水龍吟。春恨》

四 借“新月”寫憂愁

“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馮延已《鵲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這壹意象,把那在風中佇立,由朝至暮的難以拋卻的新愁 寫得淋漓盡致。

五 借“缺月”寫憂愁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蘇軾《蔔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詞人借助缺月這壹特有的意象,將晴空幽絕的境界,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種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貶之後,寓居時愁悶難遣的生動體現。

六 借“皓月”寫憂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灑下的清輝,營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時,很自然的將難以排解的憂愁流露出來,使讀者的心靈受到巨大震撼!

七 借“斜月”寫憂愁

“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衣上酒痕詩裏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晏幾道《蝶戀花》

詞人借助斜月這壹意象,在點明長夜難眠的同時,也營造了壹種淒婉的氣氛。於是,早對故舊往事的執著追懷中,抒發了纏綿的憂愁和感傷之情。

此外,還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來抒發詞人心中的無限感傷和淒婉惆悵之情的,這裏不再例舉。

總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態的月亮。無論“殘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筆下都含悲帶愁,通過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壹個個古人躍然紙上。

-----------以上復制

但我覺得詩歌中的意象太多了 要依具體語境來判斷的

同壹物體 比如“葉” 在不同的詩歌中會帶有不同的寓意的

還是要多看些例子 重點理解文字背後的意境為好

6.有哪些表達愁苦意象的詞

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淒冷、悲涼氣氛) 1. 梧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淒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宋詞有李清照《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傷心、愁悶壹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

水在我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壹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

古詩詞中常常借助於猿啼表達壹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壹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

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沈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

7.關於愁的古詩,最好有意象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 作者:李煜 無言獨上高樓, 月如鉤,寂寞梧桐, 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雲 作者: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添字采桑子 作者: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 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武陵春 作者: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