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望帝的妻子叫什麽名字啊?

望帝的妻子叫什麽名字啊?

中國西南古代民族。大致是從商代到戰國後期,主要活動在四川盆地的西部,但在勢力全盛時,也曾到達陜西南部和雲南北部的某些地區。蜀人傳說中的領袖有蠶叢、柏灌、魚鳧等人,最初活動在川西岷山壹帶,以後才逐漸遷徙到成都平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曾經有蜀的記載,武王伐紂時,有蜀人參加。春秋中期,蜀人由杜宇氏統治,建立蜀國,都於郫(今郫縣)。春秋後期到戰國,開明氏取代杜宇氏為蜀王,原來定居廣都樊鄉(今雙流),大約在戰國前期遷到成都。疆域北 至漢中,南到今青神,西達天全、蘆山,東抵涪水。居川西平原,從事農業。在此時期中,蜀曾不斷與秦、巴作戰。

蜀族是先秦時期壹個不同於華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壹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誌·蜀誌》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古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壹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壹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辟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壹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壹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壹個新的王朝,並持續了壹百多年。

開明氏傳位十二世,於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為秦所滅。秦滅蜀後,置蜀郡,大量移民,發展生產,主要從事農業,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以後即不見於歷史。從考古遺存中看,自商代到春秋,蜀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很深。禮器、酒器等器物,均為中原風格。兵器則有銅戈、銅鉞、銅戟等,裝飾川鳥紋最為常見。從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見,到戰國時楚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多;而小墓則多為船棺葬,殉葬器物與巴人大同小異。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

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壹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壹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

蜀國

遠古時代的蜀國,第壹個稱王的,是蠶叢。他曾經教導當地百姓如何養蠶。在蠶叢的帶動下,四川的養蠶業逐漸發達起來。蜀字的本義,就是蠶的意思。蠶叢這壹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別,是向上直豎的。他死後,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後人稱這種用石棺埋藏的墳,叫叢目人家。蠶叢死了以後,由柏灌當王,然後由魚鳧當王。在魚鳧領導下,蜀國百姓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魚鳧後來打獵時得道成仙。關於古代蜀國,人們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不知過了多少年,忽然有壹個青年男子,叫杜宇的,從天上降了下來,成了蜀國的國王,號望帝。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有壹年,忽然從河裏逆流漂來壹具男屍。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麽這個屍體卻是順流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屍體打撈上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屍體剛壹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因失足落水,從家鄉壹直漂到這裏。這個消息讓望帝知道後,望帝便叫人把他叫來想見。兩人壹見面,便壹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覺。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材,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鱉靈到來不久,壹場大洪水爆發了。這場洪水之大,和當年堯時候的洪水幾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壹片混亂。蜀國人口銳減了百分之六七十。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擔任治理洪水的任務。在治水上,鱉靈顯示出過人的才幹。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這樣,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鱉靈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杜宇十分感謝,便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受了禪讓,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望帝死後,靈魂化成杜鵑。他生前愛護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滿,就飛到田間壹聲聲地鳴叫。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說: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啊!於是相互提醒:是時候了,快播種吧。或者說:是時候了,快插秧吧。人們因此又把杜鵑叫做知更鳥、催工鳥。

杜宇傳帝位給鱉靈,鱉靈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來,他們又把首都遷移到成都。當時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蜀話說,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三國演義中,鄧艾軍隊進攻蜀國,也是用偷襲才得手的。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壹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後面擺上壹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壹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消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但是石牛很重,怎麽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壹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蜀王後來托人狠狠地罵了秦國國君言而無信,並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秦王說聽講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於是又生出壹計,托人向蜀王講:金牛是沒有,但是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願意無私奉獻。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計,來迷惑蜀國國王。美女計,比三十六計還靈,英雄難過美人關。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以 後,欣喜若狂。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國去壹趟,要他們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來。五丁力士帶著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經過梓潼這個地方,忽然看到壹條大蛇正向壹座山洞鉆去。五丁力士中的壹位,趕緊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壹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壹個人拖不動,於是五個兄弟壹起過來。這時蛇頭已進入洞內,蛇尾巴正在洞口。他們幾人聯合用手技去拖蛇的尾巴。過了壹段時間。巨蛇才壹點點地從山洞裏拖了出來,弟兄們十分高興。忽然妖風作怪,只聽到壹聲巨響,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耍那間五個壯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化為血泥,壹座大山化為五座峰嶺!蜀國國王聽了這個消息,悲痛欲絕。他是做夢也想得到這五位美女,供他尋歡作樂啊。他親自登臨這五座山,進行厚顏無恥的悼念,並且命名這五座山為五婦 ,至於死了五位壯士,卻壹點也不心疼。人民對這個昏君的行為十分看不慣,他們們十分熱愛這五大力士,便稱這五座山為五丁。

秦王聽說五丁壯士已死,蜀道已通,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由得心花怒放,就派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很快便消滅了蜀國,並把蜀王殺死了。這時那望帝魂靈變化成的杜鵑鳥,眼見故國滅亡,內心十分痛苦,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壹聲聲地叫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國人民壹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國了。

以上這些傳說,在李白的《蜀道難》詩歌中有所反映:噫籲戲,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茫。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

關於望帝化杜鵑,還有多種傳說。下面再補充兩種傳說:壹、鱉靈治水期間,望帝在家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治水成功回家後,望帝感到對不起鱉靈,心中非常慚愧,才跑到深山裏去隱居。後來死了,靈魂就化做杜鵑鳥。望帝盡管有壹些缺點,但他愛人民,其總體上說,是壹位好國君。人民壹聽到杜鵑的叫聲,就聯想到望帝生前的好處來,自然就感到杜鵑的叫聲充滿著悲哀。二、鱉靈治水不功,望帝把帝位讓給他,自己隱居在西山。而鱉靈卻趁機占有了望帝的妻子。望帝聽到這個消息,內心十分痛苦。但鱉靈大權在手,望帝對付不過他,無可奈何,只有壹天到頭悲憤、哀泣而已。後來,杜宇臨死時,囑咐西山的杜鵑說:杜鵑鳥,妳叫吧,把我的心情,叫給人民聽吧。從此,杜鵑就飛在蜀國境內,日夜哀鳴,直到它的口中流血。

後人對於望帝,批評的少,同情的多。因為無論如何,望帝在愛情上,是個失敗者。而且又有喪國之恨。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首詩主要敘述望帝在愛情上很不得意。他與他心愛的人,無法相聚,只好借助杜鵑聲聲,表達自己對情人無限的思念。

蠶叢

相傳為蜀王的先祖,教人蠶桑。

蠶叢何許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國華夏第壹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是古蜀國第壹個蜀王。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瞿上城,是蠶叢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壹個都城。是蠶叢王創造輝煌古蜀國歷史的第壹個“指揮所”。

蠶叢王究竟是啥樣?蠶從王又是怎樣到的瞿上及當時到瞿上立國的情景如何?四千年前,古蜀歷史沒有文字記載,更沒有留下任何圖片文獻。廣漢三星堆發掘出眾多貼金縱目人面像,有說那個長長眼珠的就是蠶叢王的化身,但也有學者予以否認。蠶叢王究竟啥模樣?所有這些都成為蜀人壹道千古之謎。

岷江是個“太史公”,神筆書寫天地史。岷江奇石通靈,理解人間後來必有人要考證,必然會將蠶叢王的當時身影感應石上。這塊幹幹凈凈的石面上,青白線條相間。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線條中明顯呈現出壹個古蜀人圖案。夕陽西照,這古蜀人高高個子,穿著青衣,後腦勻上壹束長長翹起的頭發,臉部上兩眼縱目,雙手曲拱,連夕照的身影都表現了出來。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壹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說:“四處輾轉,我終於到了我該來的地方!”庚即向隨從傳言,“立國此地也,名瞿上,意為我到了我該來的地方!”

四川著名歷史學家李澄波考證,瞿上城在雙流縣南牧馬山九倒拐。實地查看,"九倒拐"山勢特殊,暗藏玄機。山前,八百多米寬的歷史洪江古河、楊柳河匯合後,浩浩蕩蕩從九倒拐山腳下流過,江中有豐富的魚群;洪江對面,是壹馬平川的平地,溝河縱橫,土壤肥沃,可供種糧,發展農業生產;山後,山巒重疊,綿綿起伏,兩條九彎八拐的山溝從山腳通向山頂,與其它山地交匯。在那茂密陰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還有老虎出沒,可以狩獵,為這裏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兩溝間的半山腰,是壹塊梯度平地,山勢就象壹把巨大的交椅穩穩安放在兩山溝壑之間;兩側,綿綿山巒伸向遠方,就象壹只巨鷹的雙翅。如果把兩溝間半山腰那塊梯度平地比著壹只鷹身,前面那塊山包比著鷹頭,後面的諸山比著鷹尾,從歷史洪江對面遠看過來,這裏地勢就象壹只將要離地騰飛的巨膺。從山體的石質看,多為砂石巖,是開山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勢可進,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聯系,讓人壹看,這裏就是壹塊"風水"寶地。蠶叢王率部駕著木筏順著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著岸邊長途跋涉來到牧馬山腳下,壹眼看中九倒拐這塊地方,決定在此立國治蜀,並取名"瞿上"。意為縱目人建立蜀國治所選擇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館已故李金彜先生認為"瞿上"可作"瞿到"解,說瞿父之山的人到過這裏,尤今言"上街"可言為"到街"。前輩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民國二十九年考察雙流牧馬山後得出結論說:"這是平原西部的壹座開頭的山,雖甚低小,而岡阜縈回,仿佛城垣壹般,防守極便,立國在這裏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種,足以自給。假使我是當時的王者,走到這個形勝所在,也不肯把它放棄的"。"我敢臆斷,牧馬山定是壹塊好地方,蠶叢和杜宇的都城遺址有尋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發掘出來的希望"。

該石甚奇,翻轉背面,石上還呈現壹幅圖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壹位古模樣的人正手揮竹桿撐筏靠岸,其意又合蠶叢當時是率部是從岷江上遊順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該石定名為《蠶叢王瞿上》再合適不過了。

柏灌

柏灌之名,晉人常璩的《華陽國誌》、六朝《文選·蜀都賦》、宋朝《太平禦覽》皆雲蜀國“次王曰柏灌”。唯獨《蜀王本紀》記載的叫“柏濩”(音貨)。唐人在《藝文類聚》中說得更玄,“蜀王始曰蠶叢,次曰伯雍”,把柏灌換成了伯雍,不知道根據是什麽。由此可見,柏灌的生平,雖然沒有記載,其名字卻仍然是歷代史官爭論的焦點。也許,他們也曾急切地想揭開這個接近無解的謎團。

為何關於柏灌的名字會有如此多的分歧?究其原因,歷史上,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壹般用史詩記載本族的歷史。部落的祭司是這些史詩的保存者,壹到祭祀、施法時,便吟唱出來,祭司死後,將史詩背給繼任者,這樣壹代壹代傳承下來。古文獻對於遠古歷史的記載,常常依據這些口傳下來的史詩。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大抵也不會例外,當時的蜀人大抵還會流傳著壹些先王的傳說。據此,揚雄寫道,“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在這裏,揚雄筆下的蜀王,都是壹些神仙。不過,他並沒有單獨論及柏灌,由此可以判斷,自西漢以來,關於蜀王柏灌的記載或傳說,便鮮有人聞,揚雄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到了兩晉,蜀人常璩根據《蜀王本紀》、《本蜀論》等史料寫成《華陽國誌》。也許是手中史料更多的緣故,常璩補充了蜀王蠶叢的生平,他說,“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時間雖錯了,卻仍不失為寶貴的原始史料。然而,讓後人詫異的是,關於柏灌的記載,常璩的記載非但沒有增多,反而減少了,只剩下了“次王曰柏灌”壹句話。常璩並沒有沿用揚雄的觀點。這不禁讓我們陡生疑惑:為何常璩不沿用揚雄的觀點?在兩晉,關於蜀王柏灌的爭論,似乎空前激烈過。

常璩的反常讓我們覺得柏灌很是可疑,他究竟是否存在過?他究竟是怎樣壹位蜀王?對照史料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我們不妨對柏灌做壹次鑒定。古蜀的歷史,始於蠶叢。壹般的觀點認為,蠶叢是岷江上遊的古羌人,其年代上限大約距今3600年左右,大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朝。《蜀王本紀》說“此三代各數百歲”,證明三代蜀王各自延續了數百年左右。商代末期,魚鳧王派兵伐紂,反被土著偷襲得手,蜀國由此滅亡。商朝滅亡是在公元前1046年,距今約3050年,從3600年到3050年,其中有550年的時間。柏灌的“數百年”,應該有充足的時間。

從考古學上看,自1986年以來,成都平原陸續發現了幾處遺址。金沙遺址的年代大抵距今2000多年左右,與柏灌時間不符;三星堆遺址的古文化年代,延續了大約800年,可以分為四期,中間曾經有過嬗變,如果正如某些考古學家所雲,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蠶叢有關的話,三星堆遺址很可能也是柏灌的國度。蜀王柏灌在考古學上也是說得通的。

在史料和考古學上,我們都不能對柏灌加以否定。在3000多年前,這位蜀王如何神不知鬼不覺地統治著古蜀,不給我們留下壹絲痕跡?

柏灌原來是柏鶴?

柏灌的歷史緣何古史無解?或許,這跟他的族屬有關。

考古學上,不少考古學家曾經把蠶叢、柏灌、魚鳧稱為蜀族,說他們是壹脈相承的。蜀族是古羌人的壹支,古羌人從甘肅、陜西壹帶遷徙至岷江上遊,擊敗戈基人,歷經磨難,在岷山站穩腳跟,並更名為蜀族。因此,學者任乃強猜測,柏灌跟蠶叢、魚鳧同屬蜀族,當年曾是岷江上遊赫赫有名的蜀山氏。任乃強把蜀族的歷史,劃分成了三個階段。最早的蜀族,生活在岷江上遊;自蜀王柏灌以來,蜀族開始向外遷徙;到了魚鳧時,從彭縣海窩子進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國。任乃強撰寫《四川上古史新探》時,三星堆遺址尚未發現,因此,三星堆遺址與蜀族的關系,他並未論及。

在另壹本《霧中王國》中,作者劉少匆補充說,商朝時期,蜀王蠶叢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領導蜀人奮起反抗,結果弱不勝強,戰死岷山。蜀國國破,蜀人四處逃散,他們的壹支,“從茂汶盆地的東面翻過與岷山相連的玉壘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蜀人此舉,誌在伺機復國,因此不願意遠離岷山。然而,商朝人卻遲遲沒有給蜀人復國的機會,岷山壹帶仍然處於商朝人的壓迫之下。戰不能勝,經年累月的等待讓進入四川盆地的蜀人感到絕望。他們不得不放棄了在岷山復國的夢想,轉而向盆地腹地進發。

不過,並非所有的學者都贊成這個觀點。段渝就認為三代蜀王的來源各不相同,進入成都平原的時間也不壹樣。段渝說蠶叢是氐族的壹支,魚鳧是羌人的壹支。不過,他並沒有論及柏灌的族屬。只引用了民族學家蒙默的觀點,“柏灌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地區今都江堰市‘灌口’、‘觀阪’壹帶的土著”。成都平原上的土著,有冉人、濮人等等,大大小小,蒙文通認為其土著部落多達百數十個,究竟誰才是柏灌?

相比較而言,任乃強、劉少匆則勾勒出了柏灌的族屬與地域,甚至得名的原因。蜀人來到彭縣,這裏“高山下白水河與白鹿河分別匯聚成小溪,流入湔江。白水河和白鹿河兩岸層巒疊嶂、竹林茂盛,有很多宜於放牧和耕作的臺地。”尤為重要的是,此處還有豐富的銅礦和玉石、陶土,是蜀人走向文明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蜀人暫時安居了下來。

白水河和白鹿河的高山上有不少大柏樹,上面經常棲息著許多吉祥的靈鳥、白鶴。此時,蠶叢已死,蜀人大抵是認為再繼續叫蠶叢,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劉少匆認為,蜀人看到柏樹白鶴,覺得新鮮,就把自己的部落改為柏鶴氏。但是,他們的口音有問題,常常把“鶴”念成“濩”,在別人聽來就是“柏濩”。到了西漢,蜀人揚雄根據蜀地口口相傳的傳說,寫成《蜀王本紀》,記載的其實就是“柏濩”。揚雄另著有《方言》十三卷,加上他又是蜀人,記載的“柏濩”,當是蜀人原話。至於為何以後的古文獻中出現的都是柏灌,可能是後世史官的眼誤。不過以訛傳訛,後人都用柏灌來稱呼這位第二代蜀王了。

從蠶叢、魚鳧的事跡來看,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此說的合理性:“蠶叢”兩字,跟蠶有關,而蜀王蠶叢的功績就是教民蠶桑;“魚鳧”二字,跟魚有關,魚鳧的政績便是教民漁獵。由此來看,蜀王的名字,當與其生平有關,由此推測柏灌得名,出於“柏”和“鶴”,並不為過。今日的彭縣,仍然有村莊叫“白鶴村”,其來歷似乎可以說明其與柏灌部落的絲絲聯系。或許,傳承的正是柏灌部落的名稱。

此時,蜀族返回茂汶故土的希望已經徹底破滅了,他們在彭縣壹帶安居下來,並壹度試圖南下。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玉石器上有鶴的模樣,料想可能跟柏灌部落有關。他們的勢力,似乎壹度滲透到了三星堆壹帶。

如果柏灌是蜀族的壹支,流落到彭縣、乃至三星堆的話。另壹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蜀人在柏灌王時,隱居彭縣,伺機復國,處於守勢,並未形成壹個國家。因此,柏灌的事跡與生平,也絕少為外人知曉。史書中說,蠶叢“教民蠶桑”,魚鳧“教民漁獵”。蜀王柏灌並無此等讓人久久銘記之功績。或許,這兩個原因,就是柏灌無史可載的原因。

柏灌遷到了山東?

柏灌的族屬和生平無史記載,他的命運,更是個謎團。今天的溫江壽安鎮長青村,有座方圓4畝,高3米的圓形土丘,當地人叫它“八卦山”或“八卦墓”。古人有崇拜八卦的傳統,認為八卦蘊藏著乾坤,司馬遷的墓也叫“八卦墓”,本不足奇。然而,《溫江縣誌》卻記載說,此地“歷代相傳為蜀王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之訛。《溫江縣誌》之說,不知源於何處。

柏灌王的命運到底如何?學者譚繼和還提出了壹個猜測。這個觀點不僅揭示了柏灌部落的命運,還可以解釋為何柏灌典籍無載之謎,不過這個猜測,卻已經將柏灌的年代拉到了4000多年前的夏代。

魚鳧

傳說中古蜀國帝王名。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裏,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誌-蜀誌》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即魚老鴰,本是壹種捕魚的水鳥,這是神話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圖騰,現溫江縣壹帶有不少關於魚鳧的故事和遺跡。關於魚鳧國破,古文獻的記載都寥寥數語。“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誌》)還有壹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禦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杜宇

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

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種,以致啼出血來。

傳說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當他的部下鱉靈帶領人馬去治水之際,他卻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歸來,壹種說法是他“自以為德行不如鱉靈”學堯之禪讓,委國而去;另壹種說法則是鱉靈用武力將他趕走,因此後人的詩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誰”,“似向春風訴國亡”這樣的句子。《四川通誌》有“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的說法。望帝化鵑的故事,除《蜀王本紀》中只有簡短的記載,但在民間傳說中卻派生出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把他樹成理想之君。

開明

傳說中中國古代蜀國國王,又有說法認為是蜀國朝代名,其時代大約為中原春秋時。傳說開明原名鱉靈,開明為號,原是蜀王杜宇(望帝)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國“民得陸處”,接替杜宇為王,稱叢帝。傳至開明十二世時,蜀國於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取代杜宇之後開創“開明”王朝的鱉靈,據說是從楚國漂上來的壹具死屍,到紋山下復活了。被杜宇任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著的開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帶來滅頂之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