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馬未都:辟邪的三大民間寶物是什麽?

馬未都:辟邪的三大民間寶物是什麽?

馬未都,山東榮成人,出生於北京。著名收藏家,關府博物館創始人,現任館長。端午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這壹天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如吃粽子和賽龍舟。“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是15600年前。“段”字的意思是開始,比如諧音“武”就相當於中間。端午節在五月的第五天。這是壹個屏風插頁,上面是景泰藍,圖案中間的人物是鐘馗。屏風鑲嵌是從最古老的家具屏風演變而來的。最早的屏幕是落地式的,因為它們過去是坐在地板上的。後來屏風的造型被分離出來,有落地大屏風,有折疊屏風,有放在炕上的炕屏,有放在桌子上的桌屏。這個藏品是清初的壹個臺屏。最初是為了給硯臺擋風,後來逐漸演變成桌上的壹道風景。鐘馗的形象在唐代就開始出現,現在已經家喻戶曉。為鐘馗畫像的第壹人是唐玄宗時期的畫家吳道子,被後人稱為“畫聖”。相傳,唐玄宗做了壹個夢,夢見大鬼和壹個小鬼,大鬼想吃小鬼,這時鐘馗出來惡作劇。還有壹個傳說是唐朝的儒生鐘馗因為相貌醜陋被科舉開除,於是壹怒之下撞上宮門臺階而死。後來鐘馗被附身為專門捉鬼的鬼王,年底成為人們貼出的門神。人們習慣在除夕懸掛鐘馗的畫像,端午節懸掛鐘馗畫像的習俗起源於清朝二十二年壹場大瘟疫的流行。人們請鐘馗示範捉鬼,從此年年成風俗,所以鐘馗壹直是驅邪的象征。端午節是壹個辟邪避毒的節日。中國常用的辟邪三寶是鐘馗像、石天符和雄黃酒,都與道教有關。鐘馗的形象體現在日常的藝術作品中,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內心的安定,因為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的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不相信鬼神了,但是在壹千年、兩千年甚至幾千年前,對科技還不太了解的時候,人們還是相信鬼神的。中華民族是壹個非常物質化的民族,任何文化都是盡可能通過物質來傳承的。我們看到了很多表象,也看到了很長的文化過程,所以很多文化現象都變了,現在也不容易理解了。馬未都點評:《離騷》最著名的詩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騷”字原意為“給”,意為給馬撓癢癢、清洗,後來演變成壹種悲哀。“離”字的本義是遠離,“離騷”的意思是遠離憂愁。現代詩不分形式自由發揮,古詩詞則不然。宋以後,詞的流行又是壹種制約,哪句長,哪句短。早期的詩歌裏什麽都沒有,只是壹種情感上的要求。離騷之後,出現了所謂的“離騷體”。今天網絡上有很多種“風格”,源於對詩歌的早期認知,所以人們會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風格”。我們可以從網絡文化中看到過去文化的壹些影子,這不是憑空而來的。每年端午節,人們在汨羅江上劃龍舟來紀念屈原。粽子不是人吃的,是餵魚餵龍的,為了防止動物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逐漸演變成成年人的食用食品,表達人們內心的寄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來源於避邪日的說法。從先秦時期開始,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邪月,初五是邪日,所以有很多禁忌。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要插菖蒲和艾葉驅鬼,還要喝雄黃酒...這些都是為了避開邪惡的壹天而形成的習俗。另外,有壹個節氣說端午節在五月初最危險,此時蚊子開始繁殖,各種毒物開始蠢蠢欲動,很多疾病都處於高發狀態,所以端午節是特別提醒人們的。2古代稱為“五毒”的毒藥有哪些?馬未都評論說,五毒應該是蠍子、蜈蚣、蛇、蟾蜍和壁虎。壁虎有毒,北方常見,但海南島的壁虎很大。30年前,當我第壹次踏上海南島時,我住在壹個招待所裏。南邊招待所的門窗沒有關緊。晚上睡著後,突然感覺上面有東西。這時候,房間裏有壹盞小燈。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看到了滿墻的壁虎。他們發出那種“嘎嘎”的聲音,很可怕。壁虎有很多種形態。小時候,我們看到最多的就是它長在草叢裏。北方人稱之為托卡孜。如果妳急追它,它會斷了尾巴活下來。小時候我們故意弄斷了它的尾巴,被割斷的尾巴還會繼續動。那是逃避的方法。抓它的動物會盯著它動的尾巴,好讓它逃跑,然後再慢慢長出壹個。蛤蚧是壹種藥性很強的中藥。中國人講究以毒攻毒,這五毒可以入藥。這個屏幕顯示了這五種毒藥。《鐘馗驅魔圖》上,蛇潛伏在巖石上,壁虎在樹幹上,蜈蚣在劍上,蟾蜍在巖石上,蠍子在另壹塊巖石上。這幅畫很美。雄黃和雌黃是壹回事嗎?馬未都評論說:中國人觀察事物非常仔細。既然有雄黃和雌黃之分,那肯定意味著兩件事。有男有女,肯定是* * *生的。雄黃和雌黃是礦物,產於礦山。先說雌黃。有個成語叫“信口雌黃”。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真正高質量的白紙出現在唐朝以後。漢唐時期,大量紙張發黃。如果字寫錯了,就蓋上雌黃,可以再用。所以“信口雌黃”就是不負責任地說,然後改。最早的雄黃酒也是為了防止惡龍傷害屈原而倒入汨羅江中。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徐賢為白蛇喝了雄黃酒,白蛇才露出真面目。這個情節是古代文學創作中沒有的,是現代人加上去的,利用了現代人對雄黃酒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