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風雕晚葉,蟬露泣秋枝. 唐·王勃《餞韋兵曹》露金熏菊岸,風佩搖蘭阪. 唐·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風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 唐·杜甫《夜宴左氏莊》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 唐·李賀《竹》 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唐·李賀《過華清宮》水弄湘娥佩,竹啼山露月. 唐·李賀《黃頭郎》暗滴花垂露,斜輝月過城. 唐·張繼《春夜皇甫冉宅歡宴》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唐·李商隱《涼思》疏蘭尚染煙,殘菊猶承露. 唐·李世民《山閣晚秋》艷唱潮初落,江花露未晞. 唐·劉希夷《江南曲八首》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唐·王維《秋夜曲》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唐·李白《清平調》壹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唐·李白《清平調》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葉含濃露如啼眼,枝嫋輕風似舞腰. 唐·白居易《楊柳枝》壹夜清風蘋末起,露珠翻盡滿池荷. 唐·王涯《秋思二首》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淒冷蓼花愁. 唐·李煜《秋鶯》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宋·晏殊《清平樂》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宋·蘇軾《蝶戀花》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宋·秦觀 鵲橋仙1.《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壹道殘陽①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② 可憐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註釋: ①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②瑟瑟:碧綠色。 ③憐:愛。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2. 《蟬》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體裁:五古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釋: (1)綏: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3.《詩經 · 蒹葭》 年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1]。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3]。
註釋: [1]:音西,幹 [2]:音四,水邊 [3]:音止,水中的小沙灘 4.《詩經 · 蓼蕭》 年代:先秦 彼蓼蕭兮,零露湑兮。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兮,零露瀼瀼。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兮,零露泥泥。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兮,零露濃濃。
既見君子,鞗革沖沖。 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註釋 蓼(音路):長大貌。零:落。
湑(音許):盛貌。壹說晶瑩貌;壹說露貌。
君子:壹說指諸侯。寫:宣泄。
譽處:安處。 瀼瀼(音攘):露盛貌。
龍:寵,光寵。 泥泥:濡濕貌。
豈弟(音凱替):同愷悌,和易近人。豈(音凱):樂。
鞗(音條)革:皮革制馬韁繩。沖沖:垂飾貌。
和鸞:古代車馬上的鈴鐺。在軾曰和,車轆曰鸞。
攸:所。 5.《憶江南》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詞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浥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註釋 ①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陽人。
②袂(mèi):衣袖。 ③浥(yì):沾濕。
2.關於露的詩句暮江吟 白居易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上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在獄詠蟬並序 駱賓王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
題幘精舍 任翻
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松露滴衣裳。
蒹葭 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短歌行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題女郎廟 曹鄴
年年嶺上春無主,露泣花愁斷客魂。
月夜憶舍弟 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玉階怨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3.描寫露的古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秋荷壹滴露,清夜墜玄天。將來玉 盤上,不定始知圓。
1白居易《暮江吟》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鉤。
2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哀郢----陸遊
淋漓痛飲長亭暮,慷慨悲歌白發新。
欲吊章華無處問,廢城霜露濕荊榛。
「夜宴謠」溫庭筠
亭亭蠟淚香珠殘,暗露曉風羅幕寒。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上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南怨未開。
傷昔 韋莊
昔年曾作五陵遊,午夜清歌月滿樓。
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字莫愁。
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惟見水東流。
題幘精舍 任翻
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松露滴衣裳。
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
蓼蕭 詩經
彼蓼蕭兮,零露湑兮。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兮,零露瀼瀼。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兮,零露泥泥。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兮,零露濃濃。
既見君子,鞗革沖沖。
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4.有關與"露"字的詩詞1.《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壹道殘陽①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②
可憐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註釋:
①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②瑟瑟:碧綠色。
③憐:愛。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2. 《蟬》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體裁:五古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釋:
(1)綏: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3.《詩經 · 蒹葭》
年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1]。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3]。
註釋:
[1]:音西,幹
[2]:音四,水邊
[3]:音止,水中的小沙灘
4.《詩經 · 蓼蕭》
年代:先秦 彼蓼蕭兮,零露湑兮。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兮,零露瀼瀼。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兮,零露泥泥。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兮,零露濃濃。
既見君子,鞗革沖沖。
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註釋
蓼(音路):長大貌。零:落。湑(音許):盛貌。壹說晶瑩貌;壹說露貌。君子:壹說指諸侯。寫:宣泄。譽處:安處。
瀼瀼(音攘):露盛貌。龍:寵,光寵。
泥泥:濡濕貌。豈弟(音凱替):同愷悌,和易近人。豈(音凱):樂。
鞗(音條)革:皮革制馬韁繩。沖沖:垂飾貌。和鸞:古代車馬上的鈴鐺。在軾曰和,車轆曰鸞。攸:所。
5.《憶江南》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詞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浥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註釋
①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陽人。
②袂(mèi):衣袖。
③浥(yì):沾濕。
5.含有露的詩句有哪些1、管領春風陪舞燕,帶露含淒惜別。
——清·鄭燮《念奴嬌 桃葉渡》釋義:綠楊帶領著春風陪著燕子飛舞,帶著露珠淒然離別。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 宋·楊萬裏《小池》釋義: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壹只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3、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釋義: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4、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 漢·漢樂府《長歌行》釋義: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5、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唐·杜甫《月夜憶舍弟》釋義: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6、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宋·李清照《點絳唇·蹴罷秋千》釋義: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7、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唐·虞世南《蟬》釋義: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8、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先秦·屈原《離騷》釋義: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饑。9、壹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宋·文天祥《正氣歌》釋義:壹旦受了風寒染上了疾病,那溝壑定會是我的葬身之地10、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釋義: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
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
6.有關與"露"字的詩詞1.《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壹道殘陽①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② 可憐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註釋: ①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②瑟瑟:碧綠色。 ③憐:愛。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2. 《蟬》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體裁:五古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釋: (1)綏: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3.《詩經 · 蒹葭》 年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1]。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3]。
註釋: [1]:音西,幹 [2]:音四,水邊 [3]:音止,水中的小沙灘 4.《詩經 · 蓼蕭》 年代:先秦 彼蓼蕭兮,零露湑兮。 既見君子,我心寫兮。
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 蓼彼蕭兮,零露瀼瀼。
既見君子,為龍為光。 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蓼彼蕭兮,零露泥泥。 既見君子,孔燕豈弟。
宜兄宜弟,令德壽豈。 蓼彼蕭兮,零露濃濃。
既見君子,鞗革沖沖。 和鸞雝雝,萬福攸同。
註釋 蓼(音路):長大貌。零:落。
湑(音許):盛貌。壹說晶瑩貌;壹說露貌。
君子:壹說指諸侯。寫:宣泄。
譽處:安處。 瀼瀼(音攘):露盛貌。
龍:寵,光寵。 泥泥:濡濕貌。
豈弟(音凱替):同愷悌,和易近人。豈(音凱):樂。
鞗(音條)革:皮革制馬韁繩。沖沖:垂飾貌。
和鸞:古代車馬上的鈴鐺。在軾曰和,車轆曰鸞。
攸:所。 5.《憶江南》 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體裁:詞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浥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註釋 ①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陽人。
②袂(mèi):衣袖。 ③浥(yì):沾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