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望月懷古
作者張九齡?朝代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壹輪明月,此時妳我都在天涯***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妳,只望能夠與妳相見在夢鄉。
擴展資料:
望月懷遠賞析
首聯,開門見山,緊扣題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題。浩瀚無邊的東海之上,壹輪明月冉冉升起,同時升起的是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這裏用壹種闊達的意境渲染的是是壹份動人的相思之情,這壹份情感不只是屬於詩人壹個人的,也是屬於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的,同壹片天空,同壹輪明月,同壹種相思!首聯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它用樸實自然的詩句,寫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同情感。
頷聯,直露情感,從想象之中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望月之後的自然生發。漫漫長夜,無邊無際的愁怨在遊蕩,多情的人兒怎能忍受這壹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當空照,平時多麽美好的月亮,此刻卻是多麽的無情啊,它不管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還是照樣高掛空中,將月光盡情揮灑!滿心相思之苦的詩人,如何受得了這壹份招惹,怎能不輾轉反側,無法能眠啊?
頸聯,緊承上聯而來,寫相思之情引發的行動。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讓詩人內心漣漪頻頻,濃濃的相思之情已經按耐不住,惹人無眠,於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動。此時的詩人,翻身而起,熄滅昏暗的蠟燭,披衣而出,飽受相思之苦的詩人反而越發覺得這月光的充盈可愛,這是非常復雜的情感。
月亮引發相思之苦,詩人本來應該怨恨它,怎麽會覺出美來呢?因為此刻的詩人是孤獨壹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為了他寄托情感的對象。雖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連這輪明月也不在的時候,那詩人就會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無邊無際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壓抑在心中,我想這該是多麽的無助和沈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為了詩人的依托,成為的詩人的希望,成為了詩人的知己。
獨自對月,浮想翩翩,整個人已經陶醉,已經沈迷,已經身不由己,時間在這壹刻凝固,人已癡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濕了衣裳才回過神來!詩人的這壹行為,把詩人對遠人的思念之情彰顯的淋漓盡致!
尾聯,還是緊承上句,由望月產生遐想。遠人不在,唯有明月,詩人想將壹輪滿含相思的明月寄遠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結果卻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還是回到床上期許在夢中的相會吧!尋夢是今晚的九齡,這是無奈之人的無奈之舉,是壹種癡戀的美好念想!這就更加反襯出詩人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更加增添了壹種孤苦之情!當夢醒時分,剩下的只有無限的思念了。
《望月懷遠》翻譯
望月懷遠唐代張九齡詩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翻譯:
海上面升起了壹輪明月,妳我天各壹方***賞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長夜,徹夜不眠將妳苦苦思念。
滅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濕衣衫。
不能手捧美麗銀光贈妳,不如快入夢與妳***歡聚。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此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開頭緊扣題目,首句寫“望月”,次句寫“懷遠”;接著直抒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結尾兩句進壹步抒寫了對遠方親人的壹片深情。全詩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情意纏綿而不見感傷,意境幽靜秀麗,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壹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壹時期的作品。
望月懷古的作者是誰
金庸的詩,題目是《丘處機之未成詩》,主旨表達了對中秋月亮的喜愛之情。
全文:自古中秋月最明,涼風屆候夜彌清。?壹天氣象沈銀漢,四海魚龍躍水精。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
從本質上來說,金庸正是企圖通過在小說中抒發強烈的悲劇情懷,旨在達到解構負面價值、弘揚正面價值的效果。
擴展資料:
金庸對作品時代背景的選擇也是為小說內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服務的。縱觀金庸的文學作品,幾乎所有的歷史背景都放在動亂年代,這是因為動亂時代更能體現出歷史人物的英雄豪情,與廟堂之上懦弱陳腐的官員相比,俠客具有強烈的民族正義感。
正如郭靖所言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以“為國為民”來作為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們最後的歸宿,這是俠之精神境界的升華。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雖不居廟堂,卻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真正英雄。
望月懷遠古詩原文及翻譯
《望月懷遠》是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此詩是望月懷思的名篇。開頭緊扣題目,首句寫“望月”,次句寫“懷遠”;接著直抒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體描繪了徹夜難眠的情境;結尾兩句進壹步抒寫了對遠方親人的壹片深情。全詩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情意纏綿而不見感傷,意境幽靜秀麗,構思巧妙,情景交融,細膩入微,感人至深。我為妳整理了望月懷遠張九齡翻譯,希望對妳有所參考幫助。
壹、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二、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海上”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壹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著同壹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裏兮***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壹說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⑷竟夕:終夜,通宵,即壹整夜。《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⑸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根據上下文,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歷十五左右。當壹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壹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壹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⑹“不堪”二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
三、譯文
海上面升起了壹輪明月,妳我天各壹方***賞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長夜,徹夜不眠將妳苦苦思念。
滅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愛,披衣起露水沾掛濕衣衫。
不能手捧美麗銀光贈妳,不如快如夢與妳***歡聚。
望月懷遠張九齡譯文
導讀:《望月懷遠》是唐朝詩人張九齡所作,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張九齡《望月懷遠》全詩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文解釋
海上升起了壹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妳,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妳在夢裏相見。
翻譯二:
壹輪明月從海上升起,這時,遠在天邊的親人和我同樣在望著月亮。
親人怨恨夜太長了,在經過整整壹夜後,思念之情變得更加強烈。
熄滅了蠟燭,更覺得月色皎潔可愛,披衣走到屋外長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潤的涼意。
月光雖然可愛,卻不能滿滿地捧在手裏把它送給遠方的親人,倒不如回去睡覺,在夢中與親人好好地相會。
詞語解釋
遙夜:漫漫長夜。
竟夕:通宵
披衣:表示出戶。
露滋:露水打濕。
還寢:回臥室再睡。
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這兩句寫對著明月思念遠方的親友——當月亮從海上升起來的時候,我和親人天各壹方,相隔遙遠,各自在天涯的壹地,***看這壹輪明月。前句寫景,點明“望月”,後句由景入情,轉入“懷遠”。意境雄渾闊大,風格渾成自然,乃有名的佳句。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①憐:愛憐。②滿:滿屋月光。③披衣:披衣出屋。④覺露滋:露生覺濕。有露濃濕衣之意。
這兩句是說,月夜懷遠,思緒縈繞,滅燭沈思,只見月光十分可愛。惹得人思情更深,睡意全消,索性披衣起身,步出屋外,望月而又望遠。佇立良久,不覺夜已深沈,露水將衣服都打濕了。兩句詩蘊含深沈的懷遠之情,細微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的實情實景,手法巧妙,意韻傳神。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①不堪:不能。
②盈手:滿手。
③寢:寢室、臥房。此指就寢。
④佳期:相聚歡娛的時候。
這兩句是因望月而引發對親人的思念——月光雖美,卻不能滿手捧著送給親人;不如回臥室睡覺,作壹個和親人團聚的夢。構思奇妙,情感深摯,意境幽清,余韻悠長。
賞析
這是壹首望月懷人的詩。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全詩意境雄渾而又幽清,語言形象真切,情與景有機地交融在壹起,溫婉纏綿,回味無窮。
望月懷人,是古詩詞中習見的題材,但象張九齡寫得如此幽清淡遠,深情綿邈,卻不多見。詩是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的。“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二句,出句寫景,對句由景入情。詩人以樸實而自然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壹幅畫面:壹輪皓月從東海邊冉冉升起,展現出壹派無限廣闊壯麗的動人景象。明月深奧莫窺,遙遠難測,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詩中人的不盡思念,他設想,遙隔天涯的遠人,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吧。詩中人不寫自己望月思念對方,而是設想對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構思奇巧,含蘊有致,生動地反襯出詩中寄托的深遠。句中壹“生”字,極為生動,與張若虛“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字,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天涯***此時”句,是化謝莊《月賦》中“隔千裏兮***明月”而來。詩人巧妙地把寫景與抒情融合起來,寫出彼此***對皓月之境,又蘊含懷遠之情。首聯擒題,以下諸句均由此生發開去。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寫多情人惱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這是表現詩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現實,由望月而轉身就寢的矛盾心情。這裏寫出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的種種動作過程,包含著有情人的主觀感情色彩。這壹聲“怨長夜”,包孕著多麽深沈的感情!
按律詩的要求,頷聯應是工整的對偶,此詩卻采用流水對的格式,這固然因為唐代初期律詩尚無嚴格的.要求,壹定程度上仍保存著古詩的風貌,另壹方面,此聯采用流水對的形式,與首聯在內容上就顯得更為密切,蟬聯而下,自然流動,給人壹種氣韻純厚之感。“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二句,寫詩中人因遙思遠人,徹夜相思,滅燭之後,更覺月華光滿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方覺醒過來。這是壹個為相思所苦的形象。
這壹聯看似寫賞月,實則寓寫懷遠幽思。月的清輝,最易引人相思,詩人神思飛躍,幻想月光能成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與之相依為伴。“滅燭”,正是為了追隨月光:“披衣”,則是為了與月華多停留些時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之意。詩既寫出月光的可愛,也寫出詩人寄意的深遠。這聯屬對工整,頓挫有致。句中的“憐”和“覺”兩個動詞,使詩中人對遠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達,這是因望月而懷人,又因懷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寫法,它勾勒出壹個燭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單思苦,望月懷遠的幽清意境。“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二句,表現因思念遠人而不得相見,因此面對月華情不自禁地產生將月贈送遠人的想法。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句,詩中的“不堪盈手贈”即由此化出。隨之而來就是尋夢之想,這是壹種無可奈何的癡念,但借此更襯托出詩人思念遠人的深摯感情,使詩的懷遠更為具體、更有含蘊。詩歌在這失望與希望的交織中戛然收住,讀之尤覺韻味深長。詩題《望月懷遠》,全詩以“望”、“懷”著眼,將“月”和“遠”作為抒情對象。因而詩中處處不離明月,句句不離懷遠,將月寫得那麽柔情,把情表現得那麽沈著,詩的情意是那麽纏綿而不見感傷,語言自然渾成而不露痕跡。這種風格對以後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壹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壹時期的作品。
作者簡介
張九齡,唐朝大臣。字子壽,壹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是唐朝有名的賢相。開元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