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譚嗣同全集》*石菊英《錄筆誌》記載,南朝文學家劉(481-539)精通平仄之音,其詩清新自然。他曾為昭明太子集作序,晚年辭官,不肯會客,自問:“關門慶吊。”語言樸實,表達了作者厭惡官場應酬,不與權貴打交道的閑適心態。他的三姐劉淩仙以文筆優美著稱,她也用union回應:“落花還在壹起,叢林復活。”文壇兄弟姐妹的對仗,珠聯璧合,很好的組合,在江南很有名氣,“亭臺樓閣,無壹例外。”這是我們所知道的南京最早的兩副對聯,比“新年余慶,佳節如意”的碑文早了450多年。964年五代後蜀國的主人孟嘗君所作的《長春》。
對聯中的天子朱元璋
明朝初年,由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導,大部分貼春聯迎新年,上至官員,下至普通百姓家中。據清代陳《毛雲樓雜記》記載:“春聯始於”。當時帝都金陵突然頒布法令,除夕之夜,官員、學者家中必須加掛壹副春聯。”壹道聖旨將明代的春聯推向了壹個新的高潮。
“天子”朱元璋不僅讓別人寫春聯,還親自寫對聯。據《金陵瑣事》記載,朱元璋送給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壹副對聯:“破敵,古今第壹人;妳出去了,就天下無雙了。”史書上有記載。明太祖看到大臣陶安把書當枕頭,於是作了書的第壹部分“枕著經書,頭上頂著許多聖賢”。陶安急中生智,做出了《捧扇帝》的第二部“扇寫江山,手握大壹統幹坤”。後來,朱元璋還為他贈送了壹副對聯,“天下無雙策,漢源第壹文”,以贊賞陶安的文采。
由於朱元璋對對聯的偏愛,出現了壹些以朱元璋名字命名的民間對聯,如“清風明月無價,近水遠山有情”(莫愁湖於進堂),“事如棋,爭千古事;柔情似水,六朝春水何時流》(勝七樓),是真是假,現在沒有執照可考。
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朱元璋等人的對聯軼事,如“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的街談巷議,“十歲小兒為馬帖,十歲天子坐龍亭”與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00歲小兒等民間傳說,還有“彎西臂,七竅勝心”等文字遊戲。
清代學者非常重視“對聯”
清代統治階級為了拉攏知識分子,特別重視駢文,從朝廷、政府到民間,都非常重視詩詞歌賦中的對偶句。在皇帝的倡導下,文人自然更加重視對聯。在南京,出現了曹雪芹、袁牧、魏源、龔賢、陶澍等楹聯大家,許多精美的楹聯匯成名作。
《紅樓夢》中的對聯看似得心應手,實則寓意深刻。1集裏描述的十碑廣場,刻著壹副對聯“真真假假,真假難辨,無為而無不為。”第五屆中寧國府上房有壹副對聯,說“事明則萬事學,人明則文章”,蘊含哲理,發人深省。第二回,中直通寺有壹副對聯:我忘了把手縮在身後,前面卻沒有回頭的路。這幅對聯用來對比賈府的興衰,是壹個極好的總結。
《儒林外史》作者吳,家住南京秦淮水閣,有幾幅精美的對聯,耐人尋味。“三座東倒西歪的房子,壹座南水北調的房子”是吳當年貧困生活的縮影。雖然貧窮,吳仍然深愛著南京。“讀書好,耕田好,學習好就是好;創業難,留業難,知難而進”是吳的代表作對聯,寓意深刻。
乾隆十三年(1748),袁牧居南京。在小倉山,有兩副敘事對聯,新穎別致:“不做公職,便是懶,除非有福報;難成仙佛,愛花為文章。”“每壹個柴米油鹽醬醋茶,除了神仙,缺壹不可;孝、忠、禮、誠,無銅錢可做。”簡單中蘊含著真理。
清代有壹些寫對聯的專家,如李煜、林則徐、魏源、龔賢、彭玉麟,他們也在南京留下了許多對聯,這裏就不贅述了。
太平天國的“紅色旋風”
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甚至修建帝王宮殿時,對聯的活動很多,這與天王洪秀全對對聯的喜愛是分不開的。
太平軍攻陷南京後,席卷了各地衙門寫對聯的“紅色旋風”。洪秀全在天王王宓的金龍殿上親筆題寫“三千武士,掃幽燕之地九五期間,龍威重開堯舜之天,歌頌太平軍戰無不勝的勇士,建立了壹個全新的“人間天堂”。天王還寫了壹個標題:“單槍匹馬,重整大明新氣象;單鑫報國,掃洋人舊衣。”“天流行,雨深;朝綱統治,運行幹坤”,“天命懲魔,萬裏河山歸化;王赫斯生氣了,勃然大怒,第六軍的鐵甲威風掃地。
王府對聯在用詞上也不落俗套,鏗鏘悠揚,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色和風格。有意思的是,東、翼、北、豫都用了“封頭閣”和“順嵌”的方法,顯示了君王們不同的政績和地位。他們的對聯是“東方諸侯,代天;王績千裏,地無疆界。”“翼韋德明,輕蔑的伯母是孩子,與周宇可視為骨肉;墓葬忠義。棄項羽如敝宮,知劉基英雄”,“豫州在天下,萬方為憲;王玨淩駕於封建之上,與百國君、秦“合而為壹”,列為北王,率領大批人馬圍著天國轉;後有後護,常是石壹夥人。”洪秀全還為忠君李秀成題詞“馬上得之,馬上治之,建太平天國數億年,弓刃與鏑之間,廉潔健康;東征西征拯救21省無辜市民,在水火會上稱之為“仁”,並巧妙地運用各種歷史典故來歌頌天王的功績。
田萍王國政府與政府的對聯通俗易懂,具有農民起義軍的特點。在晚清的南京,形成了壹道亮麗的對聯文化景觀。即使忠君李修成了太平軍陣亡將士寫的挽歌,語氣也是莊重感人:“魂歸,梵音猶斷;悲秋,壹花壹世界,國喪新兵五羊話。"
民國名人愛永璉
民國時期,南京的對聯活動大多集中在社會上層。政府官員和社會賢達喜歡吟誦對聯來表達他們的政治抱負或贊揚他們的戰友的行動和成就,壹些輝煌的對聯被刻在名山和古寺。
最輝煌的是孫中山寫宋的挽歌:“三尺劍,千言萬語,美雨歐風不穿,天地有義,英雄幾十年籠,小學生壹支筆;五丈原,壹堆土,臥龍騰躍,我們的首都擠滿了好管閑事的人,當妳孤獨無助和貧窮,灑壹些長虹的血和淚來召喚屈子的靈魂。”
詩詞、散文、書法,是國民黨著名元老於右任贈給孫中山的挽聯,感情深厚:“四十年苦幹,真是壹生為民,壹心為天下,過程中的懲罰,都視為塵埃;我為萬裏人民流淚,才知道它的到來是有原因的,它的生命也有它自己的原因。我閉上眼睛後,我的精神和勇氣仍然和世界壹樣好。”
南京的對聯總是與歷史事件密切相關。雖然有些對聯不是名家所寫,但對聯中有不少記載,即三聯痛斥漢奸汪精衛叛國投誠。壹副對聯說:“國不長,八十多天;邊界多窄,兩三條巷是偽政權。”同盟會借古諷今,嘲笑王的偽政權,但也只能影響幾條大街小巷,必然像袁世凱壹樣曇花壹現。
1941大年三十晚上,汪精衛恬不知恥地在王公館門口貼了壹副對聯:“立國家民權民生之大誌向,為黨報國利民之大事業。”本來是想標榜自己的宏偉計劃,但是人心是騙不了的。那天晚上,有人在對聯上加了“偏心”,使對聯的意義完全相反。“建立人民權利生活,開辟偽黨偽國偽公大業”的野心,把漢奸的醜惡嘴臉暴露在世人面前,人人唾棄!
1942 5月12日,汪精衛迎來了自己的60歲生日。假南京警察局長,長者舒以壽說:“過去有大德,現在人才難得。”乍壹看,我覺得我是在歌頌王的德和才。細讀之下才發現,對聯中的“無與倫比”和“難得”是“該死”和“漢奸”的諧音,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讀來壹目了然!1945,14年8月,日本侵略軍無條件投降,舉國歡騰。有人把這件事記錄在對聯史上,成為家喻戶曉的對聯:“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雖然這幅對聯並不出眾,用“捷克”也代替不了八年抗戰的艱辛,但南京再次慶祝成為首都,是很自然也很恰當的,可見作者的獨到之處。
南京地名直接嵌入對聯,屬於文字遊戲:“冬夜燈火前,夏侯讀春秋傳;東門上,南京人唱《北西廂》。“據說是南京人的第二副對聯,可見其精巧獨特。
金陵風景優美,人脈很好。
自古以來,景區就有很多好對聯。它們高度概括了景觀特色和人文歷史,畫龍點睛,成為點綴名勝古跡的璀璨明珠。
“南朝四百八十殿,煙雨多梯田”,南京的許多古剎都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對聯。比如在興教寺,為南朝李煜的宮殿修建了壹座清涼道場,有壹副古聯:“四面有山,正對古寺;壹日風雨送秋。”北宋王安石家中建半山廟,薛題寫對聯:“鐘府剪秀,清溪分源,近樓,嘆禁園皆空;留在這座廟裏;富歇棋臺,龔景第壹居所,海市蜃樓,問孤墩死時歸誰。”古靈祥雲遷建於明代。"
明末清初畫家郭仁、文徵明、文伯仁、高岑等先後畫了《金陵八景》、《金陵十八景》、《金陵四十景》等。,而詩人、楹聯作家也隨之傳唱楹聯,產生了許多佳作,如清代的詩《莫愁湖對聯》:“勝景廣傳,得壹代之名,錢曰;其樂無窮,且看這半湖煙水十頃荷花。”在崇文書院講學的薛為玄武湖寫了壹副對聯:方策三百年猶存,只剩幾只海鷗,時而煙雲入畫;昆明還有四十裏,聽淩哥釣魚,不用打鼓喇叭。”熱情地稱贊南京的自然風光。
在現代,許多名人也與南京的風景名勝聯系在壹起。晚清維新派領袖梁啟超說:“山川重疊,爭目;風雨闖入了大樓。"曾任江蘇知府的譚嗣同為《莫愁煙雨》題詞,也是深情壹片:"身為六朝人,猶樂在國,誰教誰急;是的,我住在這裏,在河邊,為了記住洞庭煙雨,我很抱歉在過去的壹年裏旅行。“被譽為當代草聖的林散之為莫愁湖題了壹副對聯:“虎居龍盤,鐘山為王;風箏飛魚跳,姑娘莫愁。"
1983年4月,南京周末報社、江蘇電視臺等7家單位聯合開展“點評金陵新貌”活動,* * *獲得3萬多幅風景對聯,美如浮雲。最終,79幅對聯獲得壹、二、三等獎。至此,金陵新景40個。如中山陵:“廢帝制兩千年,第壹義歸於先行者;四十年經驗,遺言開導後繼者。”明孝陵連:“帝已抑郁,留孝陵郁郁蔥蔥,石像巍峨,度假村重溫前史;中國終於在改變,我喜歡看到鐘嶸,人民解放了,驕傲的在努力創新。”陽山碑材會:“深谷好管,海未填海;難用大材小用,任其補天。”雨花臺蓮:“石桂丹心易寸,人拜青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