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戴望舒的《雨巷》和賞析

戴望舒的《雨巷》和賞析

賞析:《雨巷》創設了壹個富於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沈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仿徨的孤獨者。

他在孤寂中懷著壹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壹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壹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壹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壹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仿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壹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擴展資料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沈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壹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壹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壹二”大屠殺之後。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仿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個性的輕柔、憂郁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仿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參考資料:

雨巷-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