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的資料

王安石

(1021~1086)

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時也是壹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於是向宋仁宗《萬言書》,要求改革吏治、實行變法。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積極推行 "新法",與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展開鬥爭,確保"新法"的頒布實施,被列寧稱為 “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詩文造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傷仲永》,情理兼具;他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詩句,至今仍燴炙人口。

壹、州縣做官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於北宋真宗天福五年(公元102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十九歲遇父喪,三年居喪期滿,正逢科舉考試,於是他赴京開封應試,名列進士第四。不久,他被派往揚州擔任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從前的制度規定,任職期滿,準許呈獻文章要求考試館閣職務,可王安石偏沒有這樣做。

1047年,他調往親鄞縣任知縣。鄞縣本是個好地方,灌溉便利,可王安石去時,水道年久失修,以致渠川堵塞,河底朝天。第壹年上任,風調雨順,收成很好,可王安石並沒有放棄大興水利的打算。在征得上司同意後,他利用農閑時組織鄉民浚治水道、興建堤堰,他還把官倉中的谷物借給百姓,豐收後償還。王安石做事不辭勞苦,認真負責,確為壹般 "親民官"所不及。他在鄞縣做的第二件好事,即實行青苗法,貸谷於窮人,抑制土地兼並。當時豪強地主放高利貸,無法償還的百姓被迫拿土地抵債。他實施青苗法,使官倉中的糧食得以更新,民眾也得到方便,有力地打擊了高利貸的剝削活動。

王安石目睹北宋吏制的腐敗、人才的貴乏,於是大力興辦教育。他壹反"近世之法",把鄞縣孔廟改為 "縣學堂"。他還從越州聘請四明山壹帶頗有名氣的學者杜醇當教學官。為了紀念壬安石的政績,鄞縣人民為他立祠廟,並且歷代祠祭,經久不衰。

1057壹1058年,王安石先後擔任了常州知州、江南東路提點刑獄。這時文彥博是宰相,向皇帝推薦王安石,說他淡泊名利,請求越級提拔,以便遏制官場上為名利奔走的不良風氣。不久,朝廷召他考試官職,他沒參加。歐陽修推薦他任課官,他則以祖母年高為由來推辭。在擔任地方官的十幾年間,無論是做知州,還是任監司官,他都努力做壹些實實在在、興利除害的事情。

二、上 《萬言書》

嶽麓書院藏書樓 北宋

1058年10月,王安石被調任三司度支判官,成為京官。在外任官十兒年,此時的王安石己積累了豐富的地方吏治的經驗。體察社會弊病、了解民間疾苦的王安石上任後,決心推行改革。北宋中期,卻尤外患並存,釀成社會危機。於是王安石站出來,向仁宗上了《萬言書》,系統地提出了改革的意見。但仁宗皇帝沒有重視,他本來就懦弱平庸,晚年又沈溺深宮,幾乎不問政事,於是 《萬言書》猶如石沈大海,毫無音信。

兩年以後,他調任直集賢院,又任知制郜,就是負責替皇帝起草文告命令的官員。王安石當時兼管糾察汗京刑獄,他性格倔強。開封壹青年有壹只善鬥的鶉鳥,有人向他要,他舍不得給。有個朋友私自將鳥拿走了,該青年追上朋友並將其殺了。開封府判處青年死刑,王安石則認為青年捕殺盜賊,應視為無罪。於是彈劾開封府的錯誤審判,狀告到大理寺。但大理寺也認為開封府判得對。後來,仁宗下詔要王安石認錯,而王安石還說:"我無罪。"拒不認錯。 在1058年的《萬言書》中,王安石系統地提出了變法意見。首先提出:"現在社會財力壹天天缺乏,風俗壹天天衰敗,士大夫們不能不為社稷擔憂。造成這種形勢的癥結在於:如今的法度多不合時宜。現在應該從實質上學習先王的政治,進行改革。"他還指出,針對吏治腐敗、人才缺乏的問題,要改革學校、科舉、恩蔭,從地方提撥有用的人才來治理天下。針對財政困難、官吏貪汙等問題,他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最後提出,改革的關鍵在於皇帝,皇帝要堅持改革,不能因流俗相僥幸之人的反對而半途廢止。

宋神宗還當太子時,就對王安石的 《萬言書》十分贊賞。太子府掌文書的記事官韓維是王安石的好友。每當他在神宗面前講的意見得到稱贊時,就說:"這其實都是我朋友王安石的觀點。"後來,韓維升為太子庶子,便推薦王安石替代自己的原位。神宗壹即位,就立即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幾個月後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這樣,神宗直接傾聽王安石的改革建議。

第壹次召見時,宋神宗就問:"治理國家,首先要抓什麽?"王安石回答道:"首先要選擇方法。"又問:,唐太宗如何?"答道:"陛下應當效法堯舜,何必說唐太宗呢?堯舜的方法,非常簡便、非常關鍵、非常容易。只是後來的學者不能理解,就以為高不可測了。"神宗對王安石的回答非常滿意,叮囑他全心全意輔佐改革。在壹次講席以後,神宗將王安石單獨留下來,咨詢變法措施,王安石趁機要宋神宗堅決排斥反對變法的人。這壹年,河北大早,國家財政由於救災費用巨增而出現緊張局面。十壹月,在祭天活動中,

神宗讓學士們議論救濟的方法時,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論起來。神宗看出兩人爭論的焦點反映出了兩條根本不同的救弊路線。司馬光寶張緩變;而王安石要劇變,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宋神宗很贊賞王安石的魄力,下決心排除各種幹擾,啟用王安石變法。

三、入相變法

1069年2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並設置了整頓財政相商議變法的專門機構 —— 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主持,開始實行變法。1070年12月,又任命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賦予他更大的權力以推動變法。在任宰相執政期間,他輔佐神宗實行變法,掀起了持續十六年之久的熙豐改革運動。這場改革發起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至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而結束。"它可分為熙寧新法與元豐改制兩個階段。宋神宗自始至終是變法的領導者,他對王安石非常信任,甚至王安石頂撞了他也不計較。王安石更是感激皇上的恩遇,以天下事為己任,傾全力實行變法。 熙豐改革的目的是富國強兵,為達此目的,王安石陸續推出青苗法、均輸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等,這屬理財富國壹類;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則屬於整軍強兵壹類;更貢舉、興學校等,則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壹類。變法的中心是"理財","理財"的方法是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青苗法於1069年9月頒布。在青黃不接時,政府主動向農民發放貸款救急,壹年按春、秋發放兩次,要他們二分的利息。春天分發出去的須秋天收回。農田水利法(或稱農田利害條約)於1069年11月頒布,規定各地興修農田水利工程,工料由當地居民照戶分派。均輸法發布於1069年7月。朝廷征調財物時,考慮到富商壟斷物資,擡高物價,從而使百姓困苦不堪,於是均輸法規定征調權統歸

發運使,由發運使掌管六路、京師生產和府庫的儲備等狀況,然後根據實際需要和各地產品肯況征收,由國家調劑有無、權衡貴賤、統壹運輸,所謂 "徒貴就賤,用近易遠",從而打擊商人牟取暴利的行為,給農民減輕了壹些負擔。

募役法是熙豐變法中影響最大的壹項改革。王安石在制訂過程中慎之又慎,與神宗商議兩年才頒行,從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到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才付諸實施。這是王安石最得意的壹項新法。募役法又稱免役法,北宋中期,差役的危害極大,但官戶、將吏、僧道戶、女戶、單丁戶、城市居民戶和商賈均可享受免役僅,繁重的兵役就落到農村中的小地主和自耕農身上,對農村生產力摧殘極大。王安石改革時規定,按百姓家庭財產多少,分別讓他們出錢雇人充役,使本來不服役的家庭也都壹律出錢。這樣,自耕農免除了差役,而朝廷增加了收人。

保甲法,王安石在上 《萬言書》中就己經提出過。保甲法實行的目的之壹就在於鎮壓農民各種形式的反抗。把鄉村人口編入籍簿,兩名男丁取壹人,十家為壹保,保丁都發給弓督,農閑時操練,教給他們戰鬥的方法。保甲法作為改革冗兵弊病的措施,為國家節省了巨額經費。作為封建政治家,王安石的遠見卓識,己能從此窺見壹斑了。

在培養人才上,王安石對學校進行整頓,改組太學,擴大太學生名額,增至壹千人。為統壹上下思想,以推動變法的開展,王安石親自編訂各學校統壹教材。他註解了《詩經》、《尚書》、《周禮》三部書,幾科舉考試,都奉為教材。

熙寧變法使 "富國強兵"收到了壹定效果,尤以 "富國》成效最大。公元1078壹1085間,"中外府庫無不充盈","可以支二十年"。邊防方面也取得成效,1072年,在變法高潮中,經略安撫使王韶曾取得了打敗西夏、收復熙河等五州二千裏土地的勝利,使唐中葉以後失陷二百年的舊疆重歸故士。由此可見,變法在壹定程度上扭轉了 "積貧積弱"的局勢。

四、變法失敗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進行變法萬從壹開始就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反對派以司馬光為首,在太皇太後和歧王趙顥的支持下,對新法進行了全面的攻擊。

守舊派反對改革,首先制造謠言,阻撓王安石上臺參預大政,王安石以身許國,義無反顧,面對流言,毫不畏縮。1067年,神宗剛把王安石調到京師,守舊派就預感到力主改革的他將被重用。壹時間,朝廷中刮起壹股阻撓王安石參政的陰風。當他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後,禦史中禾呂海急不可待地捏造了王安石十大 《罪狀",攻擊他 "大奸似忠,大詐似信"。當時王安石剛上任幾個月,連司馬光也感到驚訝,覺得呂海操之過急。神宗看完呂海的彈幼文,立即退還,弄得呂海難以下臺,不得不要求辭官,神宗於是讓他做了地方官。王安石推舉呂公代替呂海任禦史禾。韓畸規勸神宗停止實行變法,神宗有些猶豫,剛想同意韓琦的意見,王安石立即要求辭職。後來司馬光為神宗起草的詔書中有 "士大夫沸騰,百姓騷動"等言語,使王安石大怒,他立刻上章為自己辯護。神宗深感王安石的說法有道理,於是沒有采納韓琦的意見,而繼續任用王安石管理政事。

反對派認為,變法針對那些地方富豪是不應該的,他們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如果把他們都搞垮,壹且邊境形勢緊張,需要興師動眾,軍需的錢糧將沒有著落。他們反對保甲法,擔心保丁習武,壹且災荒出現,保丁就會拿起武器,成為國家的大患。對於青苗法,反對派認為政府實際上是在放高利貸,有損國家體面,而且荒年借貸肯定要虧本。在推行免役法上,兩宮皇太後親自到神宗面前哭訴,說她們的親屬被強迫交納很重的免役錢,恐怕京城會因此發生動亂。

對於反對派的責難,王安石據理進行反駁。1070年3月,宋神宗問王安石:"外邊傳言,朝廷認為 。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這是什麽話?朝廷哪有過這樣的話?"王安石沒有正面回答自己是否說過 "三不足",而是寫了《上五事劄子》,對反對派攻擊最厲害的五件事進行了反駁。"三不足"口號是1072年王安石提出來的。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春,司天監靈臺郎元瑛奏言:“天久陽,星失度,這是由於強臣擅國,政失民心之故,應當罷免王安石。"樞密使文彥博為了阻撓市易法,居然上書說:"市易,招民怨,致使華山都崩塌了,這難道不是上天在警告嗎?”反對派企圖借壹些自然異常現象動搖神宗,打敗王安石,以廢新法。因此,王安石勇敢提出?quot;天變不足畏"的響亮口號。1075年10月,彗星出現,在當時被稱做 "妖星",反對派趁機又掀起壹次反對變法的高潮。由於王安石對天象有樸素的唯物論知識,保守派的陰謀才末得逞。元瑛被刺而發配到英州,文彥博的奏章被扣壓並被派出去任魏地的留守。

五、罷相還鄉

王安石任宰相期間,壹次禮官討論確立太廟中太祖牌位方向的位置時,王安石擅自決定把信祖的牌位奉人太廟中,參加討論的官員聯合起來與王安石爭論,也沒能改變他的決定。上元節晚上,王安石隨聖駕騎馬迸人宣德門,守門衛士阻止呵叱,並鞭打王安石的馬匹。王安石大怒,上章要求懲治這些衛士。禦史蔡確為衛士辯解,但神宗最終還是杖打了衛士,·斥責內侍。壬韶開鑿熙河向朝廷報功,神宗認為這是王安石的建議,解下隨身的玉佩賜給了王安石。由此可見,王安石在當時是多麽受神宗寵信。

但宋神宗在反對派的強大攻勢面前還是開始動搖了。1074年4月,天下大早已經八個月了,反對派聲言這是上天不滿的表現。王安石的壹個學生鄭俠在反對派的支持下,上書神宗,並獻上《流民圖》,並說:"旱災主要是新法招來的,罷了王安石的官,天就會下雨。"宋神宗反復觀看該圖,因此對變法有些懷疑。王安石不得不自請辭退。於是神宗罷免了他的宰相職務,而任命他為觀文殿大

學士、江寧知府。

呂惠卿服喪期滿後,王安石不停地推薦他,神宗任用呂惠卿為參知政事,又經王安石舉薦,韓絳被封為宰相。這二人堅決支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繼續推行新法。呂惠卿是個品德不佳的人,他早想取代王安石,很怕王安石再度被重用,於是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打擊王安石。他借辦理鄭俠案件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制造李士寧獄案,想進壹步陷害王安石。他的陰謀被韓絳發現了,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加以阻擋,並向神宗揭發此事,密奏神宗召回王安石執政。神宗也深感變法少不了王安石,於是,1075年2月,又下詔恢復王安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

復相後,呂惠卿不但不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反而伺機打擊王安石,變法派內部出現裂縫。這時,隨著反對派攻擊的日益激烈,神宗對王安石的信任度也不如以前高了。10月,有壹顆善星出現在東方,神宗下詔征求直言得失,並詢問政事中不符合民眾利益的地方。當王安石上書勸解時,神宗卻說:"為什麽不能使冬天嚴夏天暴雨這種怨恨消失呢?"氣得王安石稱病臥床,後經神宗勸勉,才肯上朝理事。 1076年6月,王安石的兒子因呂惠卿等攻擊生病死去。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後,曾多次托病請求離職,到了兒子死去,他更是悲傷不已,加上身體有病,他極力請求辭職。王安石想自己任相八年,日夜操勞,不顧毀譽,力排天下異議和誹謗,改革弊政,新立法度,已初具規模。只要神宗在改革上方向不變,新法就不會廢。神宗明白,此次王安石求退之心不可回,再三挽留不住,1076年10月,神宗同意他辭職,以帶使相兼判江寧府,讓王安石回金陵。1079年又封他為荊國公。這就是王安石第二次罷相。

王安石罷相後,宋神宗仍堅持進行了壹些變法。選用的執政大臣,都是和王安石***事多年或制定新法的人,基本上遵循王安石的改革方向。神宗於1085年3月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其子十歲的即位,稱宋哲宗。

王安石退居金陵後,壹直過著隱士般悠閑的生活。他在江寧府城門外築宅,離城七裏,離蔣山亦七裏,稱其家園為 "半山園"。人們常見他騎馬漫遊於各地湖山,借山水、參禪來安度晚年,此間,他作了不少詩。

在金陵時,常有人來訪。其中王安石與蘇軾在金陵的交往,被傳為佳話。

王安石長蘇軾十六歲,在青年時代,都以才學出眾而引人註目。歐陽修為北宋文壇領袖,他最欣賞的兩個人就是蘇軾和王安石。王安石、蘇軾文學成就均十分突出,均被譽為 "唐宋八大家"之壹。在政見上,他倆都主張改革,蘇軾並非像司馬光那般保守,只是在改革的步驟和方法上見解不壹。如此兩個佼佼者,在熙豐變法中成了政敵。王安石執政時,蘇軾曾反對新法,屢遭默降。然而兩人均無害人之心,蘇軾對新法並未壹概否定。1079午,蘇軾因 "烏臺詩案"下獄,王安石已不在京師,驚聞之下,立即在金陵設法營救。

1080年,蘇軾由黃州遷至汝州,途經金陵,多年役有交往的蘇、正在金陵友好地相會了。在蘇軾逗留金陵期間,兩人迸行了多次交談。他們在壹起談詩、誦佛。他們在往來的書信和詩中,王安石破例與蘇軾談及了時事,諸如關於用兵西夏等。其中王安石的《北山》詩:

北山輸綠漲橫玻,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是他與蘇軾壹道遊北山後寫的詩中的壹首。金陵相會,使蘇軾更加了解了安石的為人,後來他逢人就稱贊:"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1084年,王安石得了壹場重病,神宗派了禦醫趕赴金陵診治。病愈後,他把半山園宅第施舍給寺廟,神宗賜額 "報寧禪寺"。自己則在城中租屋居住。

1086午4月,終年六十六歲的王安石在憤憋中去世。哲宗即位,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保守派掌權並開始廢除新法,壞消息接連而至,使王安石痛不欲生。王安石死後被追封為 "太傅";紹聖年間,賜溢號為 "文",配享神宗的廟庭;徽宗時,又配享文宣王廟。而欽宗時,皇帝下詔停止他文宣王廟配享。高宗采納趙鼎、呂聰的意見,削去了其 "舒王"的封號。

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generalship/991102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