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體型似魚,長1.2~1.6米,全身灰黑色,頭短,額部微突出,眼睛小,尾部扁平,無背鰭,很少躍出水面,僅背脊露出江面。
江豚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現已不足1000頭。體長約125~190厘米,體重100~220千克,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江豚的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壹樣長,吻較短闊。牙齒短小,左右側扁呈鏟形。眼睛較小,很不明顯。前5個頸椎愈合,肋骨通常為14對。身體的中部最粗,橫剖面近似圓形。背脊上沒有背鰭,鰭肢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長約為體長的六分之壹。具有5指。尾鰭較大,分為左右兩葉,呈水平狀。兩尾葉水平寬約為體長的四分之壹。背的後關部對尾鰭有較明顯的隆起鰭,在應該有背鰭的地方生有寬3~4厘米的皮膚隆起,並且具有很多角質鱗。全身為藍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顏色淺亮,唇部和喉部為黃灰色,腹部有壹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壹些個體在腹面的兩個鰭肢有的還帶有淡紅色,特別是在繁殖期尤為顯著。它們的體色在死亡後才會變黑。
水中嬉戲的兩只江豚 生活習性跟其他的小鯨壹樣,它們的習性比海豚內向,不太容易見到。
江豚不同地區的江豚性格也會有點不同(例如在香港生活的就比較害怕人類),有些地方的江豚會主動跟著船只壹起遊泳,但是大部分的江豚害怕船只,而不會靠近。
江豚主要食物是魚,但亦會進食蝦及魷魚。
長江江豚是全球唯壹的江豚淡水亞種,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萬年,被稱作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僅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 。江豚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遊地帶等淡水中生活。江豚喜單獨活動,有時也結成2~3只的小群。但也有87只在壹起的記錄。江豚食性較廣,以魚類為主,也取食非魚類,如蝦類和頭足類動物。江豚能發出兩大類聲信號,高頻脈沖信號由壹連串的單個高頻窄脈沖所構成,壹般在20為回聲定位信號,主要是在探測環境、捕食時發出;低頻連續信號為時間連續信號。由於頻率的高低不同,人耳聽起來有的像羊叫,有的似鳥鳴。它與白鰭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爾在壹起***同嬉戲。江豚對水溫的適應範圍很廣,從4~20℃均能夠正常地生活。它的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遊下竄,身體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向等動作。側遊時尾鰭的壹葉露出水面,左右搖擺,從空中劃過。受到驚嚇後便急速遊動,然後壹次或連續數次使身體騰空,大部分露出水面,僅尾葉在水中向前滑行,偶爾全部身體都躍出水面,高度達到0.5米。直立遊動時,身體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與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勢,能夠持續數秒鐘。
江豚圖集每當江中有大船行駛,江豚則喜歡緊跟其後頂浪或乘浪起伏。它還會做出有趣的吐水行為,將頭部露出水面,壹邊快速地向前遊進,壹邊將嘴壹張壹合,並不時從嘴裏噴水,有時可將水噴出60~70厘米遠。呼吸時僅露出頭部,尾鰭隱藏在水下,然後呈彈跳狀潛入水下。呼吸間隔壹般為1分鐘左右,但如果受驚,下潛的時間可達8~9分鐘。壹般如果入水時不弓著腰,在水下停留的時間就不會很久,但下潛時弓腰的幅度很大,則表示將要深潛,不會連續出水。當順流遊動時,下壹次出水的位置壹般在前壹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時壹般在前壹次出水位時只能前進3米左右。
如果即將發生大風天氣,江豚的呼吸頻率就會加快,露出水面很高,頭部大多朝向起風的方向"頂風"出水,在長江上作業的漁民們把它的這種行為稱為"拜風"。這可能是天氣變化之前氣壓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它的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等,隨著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改變。覓食的時候首先快速遊動,多為深潛,露出水面頻繁,呼吸聲也較大,有時嘴上還沾有汙物,在水面激起數十厘米高的湧浪。發現獵物後就向前猛沖,接著快速轉體,用尾葉擊水、攪水,驅趕魚群,使其驚散。接著快速遊動,迅速接近獵物,頭部靈活地轉動、擺動以便準確定位。咬住獵物後,將魚頭調整為正對著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後再進行下壹次捕食,也有時將較小的數條魚都銜在口中後,再壹次吞下。飽食後便緩慢地遊動或懸浮在水中。如果集體發現魚群,就協調行動,彼此分開遊動,潛水不深,遊動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撲和甩頭的動作,將獵物包圍,被追逐的數十至上百條銀白色的小魚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壹片銀光閃閃,場面甚為壯觀。江豚捕食同時,空中盤鏇的鷗類就會及時趕來,趁小魚露出水面時不停地飛速掠過水面,搶食小魚。
活動範圍江豚分布範圍較廣,如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國沿海等熱帶至暖溫帶水域,在中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長江等水域,在長江甚至能上溯
江豚的分布江豚的交配從雄獸和雌獸之間的熱烈追逐開始到交配結束,壹般需要30~60分鐘,壹天之中可以出現十多次,而且晝夜不分。雄獸在追逐雌獸時腹部及尾柄前後遊動,有翻滾、側遊、仰遊等多種姿勢,水面常常被攪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濺。伴遊時,雄獸和雌獸平行露出水面或潛入水中,身體不同部位觸碰、相蹭,有時它們還用吻端相碰,吻觸對方生殖部位等,逐漸引發交配。當 *** 到壹定程度後,它們將腹面相對,生殖裂靠近,雄獸將生殖器外露,繼續相伴遊動,直至雄獸的生殖器插入雌獸 *** 內,達到結合。這時水面相對平靜,大約2分鐘之後,交配結束。雄獸和雌獸緩慢地從水中上浮,然後分開。
人工飼養的兩頭江豚 分娩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獸的呼吸頻率逐日增高,食量漸減。到分娩之前5天時乳裂、生殖裂逐漸漲大,張開, *** 外突。遊泳時常停止於水面,身體左右晃動,好像失去平衡壹樣。分娩開始前約25小時,外 *** 進壹步張開, *** 口有乳白色液體流出。分娩時 *** 右上下急遊、翻滾壹次,大約持續2~3分鐘後緩慢遊動,間歇3分鐘後再次急遊。每次急遊時,雌獸便開始用力,這樣幼仔就可以產出來壹點,但壹松勁的時候,仔豚就又縮進去了。壹直到壹次間歇之後,雌獸突然持續用力,才將胎兒整體娩出,幼仔馬上奮力向上遊動,雌獸則腹面朝上,身體朝與幼仔相反的方向遊動,拉斷臍帶。幼仔順勢沖出水面,呼吸空氣。整個分娩過程大約歷時約160分鐘左右。
出生江豚的妊娠期是11個月,它們多會在晚春至早夏繁殖。當小江豚生下來後,它們會黏著江豚媽媽的背部,跟隨著母親暢泳,而小江豚會在六至十五個月內斷奶。江豚的雌獸每年4~5月份為產仔期,初生仔豚長約70厘米,每胎1仔。
養育雌獸有明顯的保護、幫助幼仔的行為,表現為馱帶、攜帶等方式,非常有趣。馱帶時,幼仔的頭部、頸部和腹部都緊貼著雌獸斜趴在背部,呼吸時幼仔和雌獸相繼露出水面。幼仔長大壹些後,雌獸就常用鰭肢或尾葉托著幼仔的下頜或身體的其他部位遊動,呼吸時也相繼露出水面。攜帶的方式更為常見,雌獸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約5~10米遠,但身體並不接觸,也是前後相繼露出水面。授乳時,雌獸和幼仔常出沒在水較淺、較緩的區域,雌獸身體稍微側向壹邊,將壹側鰭肢的露出,幼仔則緊貼雌獸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時間大約為5~10分鐘。有時雄獸也參與撫養幼仔,讓幼仔遊在雄獸與雌獸之間,但壹般更靠近雌獸,"壹家子"在水中同時沈浮,幾乎平行地露出水面。江豚雌獸的母性極強,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獸往往不忍丟棄
現今認為江豚可分為三個亞種: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分布印度洋沿岸及香港普遍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分布長江、湘江、贛江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sunameri,分布韓國及日本
種群現狀 數量下降狀況及原因2006年,中國聯合7個國家調查長江幹流江豚,為1200多頭,種群數量已經少於大熊貓。宜昌到上海水域,野生江豚數量平均每年下降6.4%,如果不加以保護,估計多年後,野生江豚將滅絕 。
江豚的處境江豚是長江裏唯壹的淡水哺乳動物,分布於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近20年來種群量快速衰減。資料顯示,1991年長江江豚數量是2700多頭;2006年,國際聯合科學考察組經壹個多月調查發現,江豚數量已不足1800頭;2011年,它們的數量可能僅為1000余頭,洞庭湖僅剩85頭江豚。長江中江豚的數量比國寶大熊貓的數量還要少。截止2012年,長江江豚的數量只剩下1200頭,如不抓緊保護,長江江豚預計將會在10~15年出現功能性滅絕 。
"江豚躍浪亮晶晶,遠古遊來淡水鯨;物種瀕危須保護,它和人類是良朋。"江豚是對海水、淡水均適應的小型豚類,由於它在分布上的廣泛性和特殊性,所以江豚在研究鯨的進化發展方面有壹定的意義。它的肉可供食用,皮可制革,油脂是治療燙傷的特效藥。江豚還有較大的觀賞價值。由於江豚其本身的可利用價值極高,所以長期以來都被許多不法商人抓捕殺害以獲得自身的利益。江豚走向瀕危的路還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水位下降、水質惡化、江湖淤積、食餌減少等給江豚的繁殖與生長帶來了威脅。加之,濫捕對親豚和幼豚殺傷力極大,導致長江、洞庭湖江豚資源銳減。截止2012年,因為長江流域水體汙染加劇、人類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漁具等原因,長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育受到嚴重影響。
面臨滅絕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長江流域的江豚約有1800頭左右,近幾年來,這壹數量進壹步減少。
這次長江淡水豚類科考結果顯示,長江幹流總***發現長江江豚380頭次;加上2005年在鄱陽湖和洞庭湖科考中發現江豚540頭次,當時全流域約有920頭。
2012年,長江流域多個江段出現江豚死亡事件,洞庭湖、鄱陽湖、幹流鄂州江段、安慶江段、南京段等總計發現30多頭江豚死亡。
2001年,中外科學家宣布白鱀豚功能性滅絕,從此江豚成了長江裏唯壹的淡水豚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克雄說,如果種群數量銳減得不到改善,未來15到20年江豚可能滅絕。
國際淡水豚類專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介紹說,食物鏈中間環節的生物滅絕可能造成食物鏈崩塌,作為長江生態系統裏的頂級物種,如果江豚也消失,則標誌著整個長江自然生態的健康狀況發生嚴重改變,水生物種消亡的序幕也就此拉開。
王丁說:"從生物學意義看,白鱀豚、白鱘、鰣魚等相近物種,幾乎同步走向滅絕,這意味著長江生態在壹段時期裏發生了嚴重突變。"
原因考察造成江豚數量減少的原因與造成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原因相同,主要就是人類活動。
經常在江面上作業的挖沙船,就是壹個實例。這些挖沙船對生態環境破壞特別嚴重,對白豚、江豚的影響非常大;水質汙染和水利工程也在壹定程度上破壞了江豚的生存環境。此外,沿江非法懸掛漁網、長江機動船螺鏇槳、野蠻的無差別捕魚方法都使得江豚被誘捕、殺死。隨著電捕魚規模的擴大和冬季炸魚的盛行,江豚被電死和炸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迷魂陣(湖裏圩堤邊相對平淺的湖面上,沿線設定著壹道道網陣,竹桿牽拉著壹張張大網,向湖內延伸,圈出壹大塊水域)也屬於非法漁具,江豚經常會誤入迷魂陣而死。
同時,專家指出,食物資源銳減、長江航運、汙染排放,是導致流域物種消亡的三大"殺手"。
專家介紹,長江中下遊流域內,包括兩湖流域,漁民的酷漁濫捕導致漁業資源大幅減少。"各種捕魚的'迷魂陣'甚至把 *** 增殖放流的魚苗都撈了起來。"
受傷的江豚"對於江豚這樣的水生哺乳動物,長江裏繁忙航運也是導致它們死亡的重要原因。"王丁說,江豚和白鱀豚壹樣主要依靠聲吶回聲定位,輪船螺鏇槳的聲音會誤導江豚,最終導致被螺鏇槳絞死或者絞傷。
記者在壹些死亡江豚的照片上看到,那流線型的身體上滿是壹道道被螺鏇槳以及滾鉤漁具劃傷的痕跡,看了讓人心疼。
科考隊成員、世界自然基金會江豚項目官員張新橋介紹說,長江幹流,尤其是下遊區域貨船作業密度非常高,平均每半小時有近50艘貨船。而在鎮江至江陰江段,半小時貨船密度105艘。
我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保護區的核心區不應該建設生產性設施,但是科考人員沿途卻發現,很多豚類保護區成了航運要道,航運、漁業等活動很難避免。
壹些江段隔不遠就有采沙點、工廠、碼頭,機聲隆隆,壹片繁忙。沿江兩岸的鋼鐵廠、化工廠、造紙廠、造船廠、拆船廠、危化碼頭等重汙染企業也很多見。
掠奪性開發帶來的嚴重後果是水質汙染。每年註入長江的廢汙水320億噸到340億噸之間。"廢汙水排放總量逐年小幅增加。"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局總工程師穆宏強說。
此外,專家認為,長江上大型水利設施的興建,阻斷了壹些洄遊水生生物的生命通道,也破壞了江豚等珍稀水生動物的棲息地。還有長江兩岸越來越多的水
泥護坡,王丁說:"這些正在打破原先那個相互關聯、互為依存的生態系統。"
保護情況 級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極危(VU)
江豚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屬中國壹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2006年,中、美、英等6國科學家組成"長江淡水豚科考調查組"在長江1700公裏的江段尋找白鰭豚,最後得出結論:白鰭豚功能性滅絕,江豚數量銳減,僅剩1800頭左右,數量少於大熊貓。並警告說,長江豚正以每年5%~10%的速度減少,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頭,達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危標準。
女孩為江豚流淚 實行禁漁令2008年《科學》雜誌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並發表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壹次機會》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說,江豚數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而人類活動則是造成江豚滅絕危機的重要原因。江豚很可能會在15年左右滅絕。相關專家正在呼籲長江流域內實行10年的禁漁令。
許多跡象也表明,如今的長江越來越不適合江豚的生存,與其說她是養育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生命河""母親河",不如說她更像壹條人工運河。王丁表示,她的自然屬性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渠道化"和經濟屬性。
"試想壹下,如果有壹天長江淪為壹條只供輪船航運和廢汙排放的人工運河,那麽發源於斯延續幾千年的文明何以為繼?如果長江江豚這個標誌性物種滅絕,那麽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何以生存?"王丁說。
江豚在水裏嬉戲如何保護江豚?如何保護長江生態?如何防止文明斷裂?這已經是無法回避的現實拷問。
穆宏強認為,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今後高耗能、高汙染企業堅決不予立項,壹些落後的產能必須被淘汰,使經濟成長與長江生態承受力趨於平衡。"
對於江豚而言,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均需進壹步加強,要提升對江豚人工繁育的科研投入。王克雄說,與大部分江段數量減少不同,部分經濟活動少的就地保護區江豚保護較好。
專家呼籲,對長江實行全面禁漁制度。統計數據顯示,長江捕撈量壹年10萬噸左右,不到市場需求的三十分之壹。水產養殖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如果能有5到10年的休養生息,長江漁業資源乃至整個長江生態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改善。"曹文宣說。
設立保護區"江豚躍浪亮晶晶,遠古遊來淡水鯨;物種瀕危須保護,它和人類是良朋。"中國對"活化石"江豚的科學研究,起始於上世紀的90年代,在中外有關學者專家的呼籲推動下,中國第壹個長江江豚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在安徽銅陵建成並投入研究工作。
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圍繞著對江豚的活捕、飼養、繁殖和棲息地保護,進行了壹系列科學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經國務院批準,保護區已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豚的經濟價值非常高,因此捕殺江豚的數量與日劇增,再加上過度捕撈、航運業、水利設施的建設和水體汙染等人類活動仍在加劇,使江豚也面臨著與白鰭豚同樣的威脅,野外數量急劇下降。不過,由於江豚原有的野外數量尚多,所以當中國對白鰭豚、江豚和其他水生動物采取了保護措施後,它的數量便有所回升,在長江的江面上時常會出現數十只,逆流而上,在滔滔的江水中戲水玩耍,黑色的脊背時而躍出水面,時而潛入江水之中,起起伏伏,轉體靈活,情景頗為壯觀。更為可喜的是,過往船只紛紛為江豚主動讓道,惟恐江豚受驚,表現了人類保護野生動物的自覺意識正在逐步提高。
科研人員在為江豚體檢 有關詩句早在2000多萬年前的中新世,它們的近親就在長江中生存繁衍。東漢許慎(公元58~148年)在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魚(即江豚)出九江,有兩乳"的記載。
作為哺乳動物,江豚用肺呼吸,在大風大雨到來之前,因江面起霧氣壓變低,它們需要頻繁地露出水面"透透氣"。以前的漁民將江豚視為"河神",只要江豚出來朝起風的方向"頂風"出水,俗稱"拜風",就意味著有大風暴要到來,這幾天漁民是不宜出門捕魚的。因而古今詩人對其作出壹些有名的詩句。
金陵懷古
許渾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壹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
嶽陽樓別竇司直( 句 )
韓愈
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
江豚詩
孔武仲
黑者江豚,白者白鬐。 狀異名殊,同宅大水。 淵有群魚,掠以肥已。
是謂小害,顧有可喜。 大川夷平,縞素不起。 兩兩出沒,矜其頰嘴。
若俯若仰,若躍若跪。 舟人相語,驚瀾將作。 亟人灣浦,踣墻布筰。
俄頃風至,簸山搖嶽。 浪如車輪,氛霧相薄。 舟人燕安,如在城郭。
先事而告,昭哉爾功。 鱷啖牛馬,頭象鼉龍。 暴殄天物,安得爾同。
於人無害,所欲易充。 暴露形體,告人以忠。 又多膏油,以助汝工。
江湖下貧,機杼以農。 鳥鵲知風,商羊識雨。 大廈之下,風雨何苦。
豈知舟航,方在積險。 以爾占天,蓍蔡之驗。 古之報祭,不遺微蟲。
孰揚爾烈,登薦蠟宮。 世不爾好,復惟爾惡。 我作此歌,為昭其故。
詠江豚二題
余亞飛
江豚蔔風 水中結隊江豚躍,逆頂波濤破浪心;見此景觀應有備,大風不久要來臨。
保護江豚 江豚躍浪亮晶晶,遠古遊來淡水鯨;物種瀕危須保護,它和人類是良朋。
相關新聞江豚驚現群死事件 從2012年3月3日到4月17日的43天之內,洞庭湖區域卻發生12頭江豚死亡事件。中科院水生所豚類研究專家王丁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12頭的數量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這將預示著洞庭湖江豚有可能成為長江流域最早滅絕的種群。 整個長江流域這壹物種也僅僅只剩下約1200頭左右,其種群數量甚至已經比國寶大熊貓還少;江西鄱陽湖是江豚最重要的棲息地,約300~500頭,占整個長江流域江豚數量的三分之壹。
壹頭死亡江豚南京江豚慘死
2012年5月21日,南京下關區金陵船廠附近江面,發現壹頭已經死亡的幼年江豚,這是南京2012年發現的第二頭死亡原因不明的江豚。
2012年10月10日,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發現壹頭死亡江豚,距離上次12頭江豚集體死亡約半年時間。據了解,整個洞庭湖50余頭江豚。
"感謝愛豚基金"正式成立
來自武大綠舟環保協會的誌願者向張靚穎展示了在"尋找江豚最後的避難所"活動過程中制作的視頻。會長宋金晶向靚穎介紹活動過程中的收獲及心得時宋金晶同學談到,團隊通過前面的調研活動發現,生活在長江周邊的居民對江豚都比較了解,但十分缺少對於江豚減少的原因與自己的聯系的認識,希望通過WWF保護江豚的活動能讓他們在這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宋金晶同學代表武大綠舟,將兩只分別名叫"珞珞"、"珈珈"的白鱀豚玩偶以及團隊制作的海報贈送給了張靚穎,表示希望江豚今後不要重蹈白鱀豚的覆轍。
2013年6月25日,張靚穎在北京舉辦記者會,宣布與白鰭豚保護基金會、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同發起的"感謝愛豚基金"正式成立,並發行《感謝》公益單曲碟(EP)。作為WWF長江江豚保護大使,張靚穎現場將首筆專項款80萬元的捐贈支票鄭重交付給武漢白鰭豚基金會,宣布"感謝愛豚基金"正式啟動。
張靚穎為設立國際淡水豚紀念日
2009年10月19~24日,亞洲淡水鯨類保護論壇在印度尼西亞東加裏曼丹省召開。來自印度尼西亞,中國,高棉,孟加拉國,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這七個國家的豚類保護專家***聚壹堂,商討亞洲淡水豚類的保護大計。在會上印度尼西亞東加裏曼丹省 *** 官員H.Awang Faroek Ishak建議亞洲國家將10月24日做為國際淡水豚紀念日。
保護措施目前,江豚資源量已不足2000頭,且仍在持續下降。因此,加強江豚資源保護刻不容緩。我國雖已將江豚列入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但尚無其他配套保護措施。因此設立江豚自然保護區,開展人工馴化繁育研究,采取放流幼豚增殖資源,確保江豚世代繁衍,這項措施對於江豚能否離滅絕更遠壹點意義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