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原名徐壽康。他幼時由於家境貧寒,衣著儉樸,也沒有進過正規學校,常遭到別人的冷落。後來為了在社會上謀生立足,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父親拿不出錢。於是他便向別人借,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以後他
壹直以此自勵,發奮學習繪畫,終於成為壹代藝術大師。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因為他的家鄉四川省樂山有兩條水:壹條是沫水(即大渡河),另壹條是若水。他少年時飲二水長大,所以其後發表新詩時,就用了“沫若”這壹筆名。
1 同義互訓。比如諸葛亮,字孔明。
2 反義相對。比如韓愈,字退之。
3 聯義推想。比如關羽,字雲長。
4 聯義指實。比如嶽飛,字鵬舉。
5 辯物統類。比如周鼎,字伯器。
6 原名加辭。比如杜牧,字牧之。
7 形體離合。比如宋玫,字文玉。
8 形體增省。比如秦檜,字會之。
9 成語貫穿。比如錢謙益,字受之。
10 表白思慕。比如陸遊,字務觀。
古人取字的方法很多,這裏列舉了常用的10個。不過有些古人的字,我實在想不出用的是什麽方法。或許是無規則取的。
我,字竹之,好象用的是第1個方法(我不能確定,不過無所謂)。我的真名是李*楠,取的是楠竹的意思,我很喜歡“四君子”之壹的竹子。
我又叫李鵝。給自己起這樣壹個名字是因為我喜歡王羲之,他喜歡鵝,所以我就叫李鵝了。而且這樣壹個名字很特別,估計重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煜,字重光,用的是哪個方法呢?“煜”是照耀的意思。看來用的是第1個方法。(同義互訓)
就順便再舉3個古人吧——
屈原,名平,用的是第1個方法。(同義互訓)
李白,字太白,用的是第3個方法。(聯義推想)
唐寅,字伯虎,用的是第4個方法。(聯義指實)
還可以舉例,大家繼續玩。有興趣的,也給自己起個字吧!!!
至於“號”,我就不說了(壹方面是由於懶,壹方面是由於暫時沒有找到這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