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句是,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意思是人本來就有壹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死得卻比鴻毛還輕,這是因為他們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全文內容節選。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蔔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壹毛,與螻蟻何以異?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特以為智窮罪極,不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樹立使然也。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公元前110年,司馬遷回到長安。病危中的父親向他講述了想寫壹部史書的誌願,可惜未能實現,希望司馬遷完成這個任務。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職,任太史令。他廣泛閱讀宮廷中的藏書和檔案,積累了大量歷史資料,開始了《史記》的著作工作。
公年前99年,漢將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獲罪下獄。由於家裏窮,拿不出足夠的錢來自贖,結果受到了腐刑(殘害生殖器的酷刑)。受刑後,司馬遷的心情非常痛苦,壹度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還沒有完成,強忍痛苦,堅強地活下去。出獄後,他擔任中書令,懷著滿腔悲憤,堅持寫作,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歷史巨作《史記》。
司馬遷在給老友任安的壹封信中,談到了自己對死的看法。他認為,人本來都有壹死,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死得比鴻毛還輕,這是由於死的原因不壹樣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