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請問"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話的出處.

請問"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話的出處.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原文: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活著應該做人中的豪傑,死後應該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人們還在思念項羽,就因為他不茍且偷生回江東。

擴展資料

1、賞析: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壹、二句“言理”,從生為人傑、死作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襟懷高遠,極富英豪丈夫之氣。“鬼雄”的典故出自《九歌·國殤》篇,意謂為國捐軀的戰士的魂魄與眾不同,他們在群鬼中也是出類拔萃的英雄,與“人傑”屬對工穩,且語意翻進壹層。

這兩句詩不僅擷取了“子魂魄兮為鬼雄”句的成詞,還隱括了屈原歌頌衛國將士犧牲精神的深刻含義,從而增加了本詩的諷諭性。

三、四句將“楚漢之爭”中的項羽故事,熔冶為詩,語帶惋惜,弦外有音,亦十分註意對仗。其中“思項羽”的“思”和“至今”的“今”,對我國人民所熟知的英雄典型項羽充滿了贊頌之意。

“過江東”三個字,這在當時來說,應該是壹個極為敏感的字眼,而作者卻大膽地把它寫在這首絕句中,並很巧妙地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可謂神來之筆。

秦末項羽和劉邦爭帝,最後敗退烏江,他感到原來和自己—道馳騁沙場十年的八千吳中子弟已無壹人生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因此寧願拔劍自刎,也不肯過江去抱愧稱王。

而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位自詡“素以社稷為重”的宋高宗,在“靖康之難”以後,從商邱壹直逃到杭州,偏安江左壹隅,更加萎靡不振,每年搜刮大量錢財向金人稱臣納貢,早已將自己的父兄和千百萬在侵略者鐵蹄下痛苦呻吟的中原人民統統都置諸腦後了。

“知恥近乎勇”,在李清照看來,項羽和趙構相比,壹個是江東可去卻不願去,另壹個則是不該去而偏去,可恥與可貴的分水嶺,委實就在這“去”與“不去”之間。

2、寫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壹天夜裏,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3、註釋:

(1)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