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分唐宋說 在線等。高分。

詩分唐宋說 在線等。高分。

詩 分 唐 宋 , 唐 詩 復 分 初 盛 中 晚 , 乃 談 藝 者 之 常 言 。 而 力 持 異 議 , 頗 不 乏 人 。 《 蘇 平 仲 文 集 》 卷 四 《 古 詩 選 唐 序 》 論 楊 土 弘 《 唐 音 》 體 例 不 善 , 早 曰 : “ 盛 時 詩 不 謂 之 正 音 , 而 謂 之 始 音 。 衰 世 詩 不 謂 之 變 音 , 而 謂 之 正 音 。 又 以 盛 唐 、 中 唐 、 晚 唐 , 並 謂 之 遺 響 。 是 以 體 裁 論 , 而 不 以 世 變 論 。 異 乎 十 三 國 風 、 大 小 雅 之 所 以 為 正 變 者 ” 雲 雲 。 已 開 錢 牧 齋 《 有 學 集 · 唐 詩 英 華 序 》 之 說 。 余 竊 謂 就 詩 論 詩 , 正 當 本 體 裁 以 劃 時 期 , 不 必 盡 與 朝 政 國 事 之 治 亂 盛 衰 吻 合 。 士 弘 手 眼 , 未 可 厚 非 。

補 訂 楊 士 弘 說 實 為 北 宋 以 來 常 論 。 參 觀 《 管 錐 編 》 壹 五 五 二 頁 。 俞 文 豹 《 吹 劍 錄 》 曰 : “ 近 世 詩 人 好 為 晚 唐 體 。 不 知 唐 祚 至 此 , 氣 脈 浸 微 , 求 如 中 葉 之 全 盛 , 李 、 杜 、 元 、 白 之 瑰 奇 , 無 此 力 量 。 今 不 為 中 唐 全 盛 之 體 , 而 為 晚 唐 哀 思 之 音 , 豈 習 矣 而 不 察 也 。 ” 稱 “ 中 唐 全 盛 ” , 正 謂 作 者 處 世 乃 唐 代 之 “ 中 ” , 而 作 者 成 章 則 唐 詩 之 “ 盛 ” 。 區 別 井 然 。 葉 橫 山 《 汪 文 糾 繆 · 唐 詩 正 序 》 曰 : “ 就 初 而 論 , 而 貞 觀 則 時 之 正 , 而 詩 不 能 反 陳 隋 之 變 ” ; 亦 此 旨 也 。 左 仁 、 周 貽 樸 同 輯 黃 周 星 《 九 煙 先 生 遺 集 》 卷 壹 《 唐 詩 快 自 序 》 曰 : “ 唐 之 壹 代 , 垂 三 百 祀 。 不 能 有 今 日 而 無 明 日 , 有 今 年 而 無 明 年 。 初 、 盛 、 中 、 晚 者 , 以 言 乎 世 代 之 先 後 可 耳 。 豈 可 以 此 定 詩 人 之 高 下 哉 。 猶 之 乎 春 、 夏 、 秋 、 冬 之 序 也 。 四 序 之 中 , 各 有 良 辰 美 景 , 亦 各 有 風 雨 炎 凝 。 不 得 謂 夏 劣 於 春 , 冬 劣 於 秋 也 。 況 冬 後 又 復 為 春 , 安 得 謂 明 春 遂 劣 於 今 冬 耶 。 ” 則 另 明 壹 義 , 而 筆 舌 恣 肆 可 喜 。

詩 自 有 初 、 盛 、 中 晚 , 非 世 之 初 、 盛 、 中 、 晚 。 故 姜 西 溟 《 湛 園 未 定 稿 》 卷 四 《 唐 賢 三 昧 集 序 》 , 即 詰 駁 牧 齋 , 謂 : “ 四 唐 不 可 以 作 詩 者 之 年 月 論 。 如 毛 詩 作 誦 之 家 父 , 見 於 桓 公 八 年 來 聘 、 十 五 年 來 求 車 , 為 周 東 遷 後 人 , 而 其 詩 不 害 為 小 雅 。 黍 離 行 役 之 大 夫 , 及 見 西 京 喪 亂 , 為 周 東 遷 前 人 , 而 其 詩 不 豁 為 王 降 而 風 ” 雲 雲 。 斯 言 也 , 並 足 以 上 折 平 仲 , 惜 尚 未 能 明 拈 風 格 之 分 。 唐 詩 、 宋 詩 , 亦 非 僅 朝 代 之 別 , 乃 體 格 性 分 之 殊 。 天 下 有 兩 種 人 , 斯 分 兩 種 詩 。 唐 詩 多 以 豐 神 情 韻 擅 長 , 宋 詩 多 以 筋 骨 思 理 見 勝 。 嚴 儀 卿 首 倡 斷 代 言 詩 , 《 滄 浪 詩 話 》 即 有 “ 本 朝 人 尚 理 , 唐 人 尚 意 興 ” 雲 雲 。 曰 唐 曰 宋 , 特 舉 大 概 而 言 , 為 稱 謂 之 便 。 非 曰 唐 詩 必 出 唐 人 , 宋 詩 必 出 宋 人 也 。 故 唐 之 少 陵 、 昌 黎 、 香 山 、 東 野 , 實 唐 人 之 開 宋 調 者 ; 宋 之 柯 山 、 白 石 、 九 僧 、 四 靈 , 則 宋 人 之 有 唐 音 者 。 《 楊 誠 齋 集 》 卷 七 十 九 《 江 西 宗 派 詩 序 》 曰 : “ 詩 江 西 也 , 非 人 皆 江 西 也 。 ” 《 劉 後 村 大 全 集 》 卷 九 十 五 《 江 西 詩 派 小 序 》 仍 以 後 山 、 陵 陽 、 子 勉 、 均 父 、 二 林 等 皆 非 江 西 人 為 疑 , 似 未 聞 誠 齋 此 論 。 時 人 之 分 唐 宋 , 亦 略 同 楊 序 之 恉 。 猶 夫 英 國 十 八 世 紀 女 主 (Queen Anne) 臨 朝 , 而 其 壹 代 詞 章 , 乃 號 羅 馬 大 帝 時 代 文 學 。 按 此 名 初 見 於 Goldsmith : The Bee , NO.viii , 第 二 篇 “ An Account of the Augustan Age in England. ” 當 時 文 壇 主 監 為 安 迪 生 , 而 身 後 論 定 , 竟 被 十 九 世 紀 女 主 時 班 首 之 稱 。 參 觀 Bonamy Dobrée:Essays in Biography , 第 三 篇 “ Joseph Addison : The First Victorian. ” 固 知 文 章 流 別 , 初 不 拘 名 從 主 人 之 例 , 中 外 壹 理 也 。 德 詩 人 席 勒 (Schiller) 有 論 詩 派 壹 文 ( über naive 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 謂 詩 不 外 兩 宗 : 古 之 詩 真 樸 出 自 然 , 今 之 詩 刻 露 見 心 思 : 壹 其 德 壹 稱 其 巧 。 顧 復 自 註 曰 : “ 所 謂 古 今 之 別 , 非 謂 時 代 , 乃 言 體 制 ” ; (Dass wenn hier die neuen Dichter den alten entgegengesetzt werden,nicht sowohl der Unterschied der zeit als der Unterschied der Manier zu verstehenist.) 故 有 古 人 而 為 今 之 詩 者 , 有 今 人 而 為 古 之 詩 者 , 且 有 壹 人 之 身 攙 合 今 古 者 。 見 Correspondance de Flaubert,édition Louis Conard,Ie série,p.385.按 福 樓 拜 亦 分 詩 人 為 二 派 (classes) ; 語 意 與 席 暗 合 , 見 Correspondance de Flaubert , é dition Louis Conard , Ie s é rie , p.385. 席 勒 以 古 詩 人 賦 物 之 不 著 我 相 , 比 為 上 帝 創 世 , 人 見 神 工 , 而 不 睹 帝 相 (Wie die Gottheit hinter dem Weltgebaude so steht er hinter seinem Werk-S.183). 福 樓 拜 亦 謂 上 帝 無 往 不 在 , 而 無 處 可 見 ; 作 者 書 中 有 我 , 宜 如 此 。 (L'artiste doit être dans son oeuvre comme Dieu dans la création,invisib le et tout-puissant;qu'on le sente partout,mais qu'on ne le voie pas.) 語 尤 巧 合 。 見 Corr,IVe série,p.164. 福 樓 拜 書 牘 中 屢 申 明 斯 意 。 是 亦 非 容 刻 舟 求 劍 矣 。 李 高 潔 君 (C.D.Le Gros Clark) 英 譯 東 坡 賦 成 書 , 余 為 弁 言 , 即 謂 時 區 唐 宋 , 與 席 勒 之 詩 分 古 今 , 此 物 此 誌 。 後 見 吳 雨 僧 先 生 宓 《 艮 齋 詩 草 序 》 , 亦 持 是 說 。 夫 人 稟 性 , 各 有 偏 至 。 發 為 聲 詩 , 高 明 者 近 唐 , 沈 潛 者 近 宋 , 有 不 期 而 然 者 。 故 自 宋 以 來 , 歷 元 、 明 、 清 , 才 人 輩 出 , 而 所 作 不 能 出 唐 宋 之 範 圍 , 皆 可 分 唐 宋 之 畛 域 。 唐 以 前 之 漢 、 魏 、 六 期 , 雖 渾 而 未 劃 , 蘊 而 不 發 , 亦 未 嘗 不 可 此 例 之 。 葉 橫 山 《 原 詩 》 內 篇 卷 二 雲 : “ 譬 之 地 之 生 木 , 宋 詩 則 能 開 花 , 而 木 之 能 事 方 畢 。 自 宋 以 後 之 詩 , 不 過 花 開 而 謝 , 謝 而 復 開 。 ”

補 訂 葉 橫 山 《 原 詩 》 外 篇 卷 四 論 何 大 復 與 李 空 同 書 譏 李 詩 “ 入 宋 調 ” 曰 : “ 李 不 讀 唐 以 後 書 , 何 得 有 宋 詩 入 其 目 中 而 似 之 耶 。 將 未 嘗 寓 目 , 自 為 遙 契 吻 合 , 則 此 心 此 理 之 同 , 其 又 可 盡 非 耶 。 ” 即 謂 詩 分 唐 宋 , 亦 本 乎 氣 質 之 殊 , 非 僅 出 於 時 代 之 判 , 故 曠 世 而 可 同 調 。 聖 佩 韋 好 言 “ 精 神 眷 屬 ” (les familles d'esprit) , 近 世 德 國 談 藝 言 “ 形 態 ” (Morphologie) 者 別 作 家 才 情 為 二 類 (intellectus archetypus , intellectus ectypus) , 亦 有 見 於 斯 也 。

蔣 心 餘 《 忠 雅 堂 詩 集 》 卷 十 三 《 辯 詩 》 雲 : “ 唐 宋 皆 偉 人 , 各 成 壹 代 詩 。 宋 人 生 唐 後 , 開 辟 真 難 為 。 元 明 不 能 變 , 非 僅 氣 力 衰 。 能 事 有 止 境 , 極 詣 難 角 奇 。 ” 可 見 五 七 言 分 唐 宋 , 譬 之 太 極 之 有 兩 儀 , 本 乎 人 質 之 判 “ 玄 慮 ” 、 “ 明 白 ” , 見 劉 邵 《 人 物 誌 · 九 徵 》 篇 。 按 即 Jung: Psychologische Typen 所 分 之 Introvert 與 Extravert 。 非 徒 朝 代 時 期 之 謂 矣 。 乃 尚 有 老 , 或 則 虐 今 榮 古 , 謂 宋 詩 時 代 太 近 , 何 不 取 法 乎 上 ; 或 則 謂 唐 詩 太 古 , 宜 學 荀 卿 之 法 後 王 。 均 堪 絕 倒 。 且 又 壹 集 之 內 , 壹 生 之 中 , 少 年 才 氣 發 揚 , 遂 為 唐 體 , 晚 節 思 慮 深 沈 , 乃 染 宋 調 。 若 木 之 明 , 崦 嵫 之 景 , 心 光 既 異 , 心 聲 亦 以 先 後 不 侔 。 明 之 王 弇 州 , 即 可 作 證 。 弇 州 於 嘉 靖 七 子 , 實 為 冠 冕 ; 言 文 必 西 漢 , 言 詩 必 盛 唐 。 《 四 部 稿 》 中 , 莫 非 實 大 聲 弘 之 體 。 然 《 弇 州 續 稿 》 壹 變 矜 氣 高 腔 , 幾 乎 ■ 言 之 瘢 , 刮 法 之 痕 , 平 直 切 至 。 屢 和 東 坡 詩 韻 。 《 續 績 稿 》 卷 四 十 壹 《 宋 詩 選 序 》 自 言 , 嘗 抑 宋 詩 者 , “ 為 惜 格 故 ” , 此 則 “ 非 申 宋 ” , 乃 欲 “ 用 宋 ” 。 卷 四 十 二 《 蘇 長 公 外 紀 序 》 於 東 坡 才 情 , 贊 不 容 口 , 且 曰 : “ 當 吾 之 少 壯 時 , 與 於 鱗 習 為 古 文 詞 , 於 四 家 殊 不 能 相 入 , 晚 而 稍 安 之 。 毋 論 蘇 公 文 , 即 其 詩 最 號 為 雅 變 雜 糅 者 , 雖 不 能 為 吾 式 , 而 亦 足 為 吾 用 。 ” 《 讀 書 後 》 卷 四 《 書 蘇 詩 》 後 曰 : “ 長 公 詩 在 當 時 , 天 下 爭 趣 之 , 如 諸 侯 王 之 求 封 於 西 楚 。 其 後 則 若 垓 下 之 戰 , 正 統 離 而 不 再 屬 。 今 雖 有 好 之 者 , 亦 不 敢 公 言 於 人 。 其 厄 亦 甚 矣 。 余 晚 而 頗 不 以 為 然 。 ” 下 文 詳 言 東 坡 神 明 乎 少 陵 詩 法 之 處 , 可 與 早 作 《 四 部 稿 》 卷 百 四 十 七 《 藝 苑 卮 言 》 論 東 坡 語 參 觀 。 然 《 卮 言 》 以 東 坡 配 香 山 、 劍 南 為 正 宗 而 外 之 廣 大 教 化 主 , 又 曰 : “ 蘇 之 於 白 , 塵 矣 ” ; 此 則 逕 以 蘇 接 杜 , 識 見 大 不 同 。 《 四 部 稿 》 卷 四 十 六 《 醉 後 放 言 》 雲 : “ 死 亦 不 須 埋 我 , 教 他 蟻 樂 鳶 愁 ” , 全 本 東 坡 “ 聞 道 劉 伶 死 便 埋 ” 壹 絕 , 則 是 弇 州 早 作 已 染 指 蘇 詩 矣 。 雖 詞 氣 尚 負 固 矜 高 , 不 肯 遽 示 相 下 , 而 乃 心 則 已 悅 服 。 故 錢 牧 齋 《 列 朝 詩 集 》 丁 集 、 周 櫟 園 《 因 樹 屋 書 影 》 卷 壹 皆 記 弇 州 臨 歿 , 手 坡 集 不 釋 。 要 可 徵 祖 祧 唐 宋 , 有 關 年 事 氣 稟 矣 。 按 此 特 明 弇 州 早 晚 年 詩 學 之 不 同 , 非 謂 弇 州 晚 年 詩 勝 早 年 也 。 吳 梅 村 《 家 藏 稿 》 卷 三 十 《 太 倉 十 子 詩 序 》 有 “ 拯 挽 近 詩 弊 者 , 芟 抹 弇 州 盛 年 用 意 之 瑰 詞 雄 響 , 而 表 晚 歲 頹 然 自 放 之 言 , 詘 申 顛 倒 ” 雲 雲 , 議 論 極 公 。 弇 州 《 續 稿 》 中 篇 什 , 有 意 無 韻 , 木 強 率 直 , 實 不 如 前 稿 之 聲 情 並 茂 ; 蓋 變 未 至 道 , 況 而 愈 下 者 也 。 近 來 湖 外 詩 家 , 若 陳 抱 碧 、 程 十 發 輩 , 由 唐 轉 宋 , 適 堪 例 類 。 唐 宋 詩 之 爭 , 南 宋 已 然 , 不 自 明 起 ; 袁 子 才 《 與 施 蘭 垞 書 》 、 《 隨 園 詩 話 》 卷 十 六 引 徐 朗 齋 語 等 調 停 之 說 , 當 時 亦 早 有 。 如 戴 昺 《 東 野 農 歌 集 》 卷 四 《 答 妄 論 唐 宋 詩 體 者 》 雲 : “ 不 用 雕 鎪 嘔 肺 腸 , 詞 能 達 意 即 文 章 。 性 情 原 自 無 今 古 , 格 調 何 須 辨 宋 唐 。 ”

補 訂 孫 礦 《 孫 月 峰 先 生 全 集 》 卷 九 《 與 李 於 田 論 文 書 》 論 王 世 貞 曰 : “ 鳳 洲 氣 脈 本 出 子 瞻 , 稍 雜 以 六 朝 , 後 乃 稍 飾 以 莊 左 及 子 長 。 俊 發 處 亦 仿 佛 近 之 , 然 終 不 純 似 。 自 謂 出 《 國 策 》 , 正 是 子 瞻 所 祖 耳 。 ” 則 王 氏 老 去 手 《 東 坡 集 》 不 釋 , 晚 歲 之 歸 依 , 正 敦 少 年 之 宿 好 耳 。 《 文 子 · 道 原 》 所 謂 : “ 求 之 遠 者 , 往 而 復 返 。 ” 明 承 唐 宋 , 法 後 王 其 事 順 , 法 先 王 其 勢 逆 。 前 後 七 子 始 必 順 流 從 時 , 繼 乃 逆 流 復 古 。 王 九 思 《 渼 陂 續 集 》 卷 中 《 康 公 神 道 碑 》 曰 : “ 喜 唐 宋 韓 蘇 之 作 , 尤 喜 《 嘉 佑 集 》 。 ” 康 海 之 初 法 老 泉 , 猶 世 貞 之 本 出 子 瞻 矣 。 又 按 戴 東 野 此 詩 亦 見 清 初 邵 湘 南 陵 《 青 門 詩 集 》 卷 壹 , 題 為 《 疏 園 集 自 題 》 , 只 “ 不 用 ” 作 “ 安 用 ” , 差 壹 字 而 已 , 將 無 心 之 暗 合 , 抑 張 膽 之 豪 奪 , “ 性 情 無 今 古 ” 異 , 詞 句 遂 人 我 *** 乎 。

不 知 格 調 之 別 , 正 本 性 情 ; 性 情 雖 主 故 常 , 亦 能 變 運 。 劃 水 難 分 ; 直 恐 自 有 異 同 , 摶 沙 不 聚 。 莊 子 《 德 充 符 》 肝 膽 之 論 , 東 坡 《 赤 壁 賦 》 水 月 之 問 , 可 以 破 東 野 之 惑 矣 。 錢鐘書在《詩分唐宋》中說,“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大慨的意思是,詩可以隨時代變遷而變化,也可以不隨時代變遷而變化。詩是人作的,人不變,詩也不變。而人,變來變去,也就“兩種人”。“故有古人而為今之詩者,有今人而為古之詩者,且有壹人之身摻合今古者”,“第三種人”不過是“兩種人”的復合體而已。用我的常用語來講就是,時代對詩的作用,是“決而不定”的。其然哉?豈其然哉?

唐詩,宋詩,在風格上的不同,錢氏表述道:“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也就是嚴滄浪所謂:“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興”之義;或者如德國詩人席勒所說:“古之詩真樸出自然,今之詩刻露見心思:壹稱其德,壹稱其巧。”所以,“顧復自註曰:‘所謂古今之別,非謂時代,乃言體制’”——沒有時代的詩人,只有詩人的時代。其然哉?豈其然哉?

嘗聽蘇芮《灑幹倘賣無》歌曰:“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妳?”,實在是古來哲學,雞生蛋、蛋生雞的大問題。美國實用主義大師詹姆斯,也曾把人分為剛性之人,與柔性之人。進而把古今哲學,分為剛性的哲學,和柔性的哲學。我們要問:人,何得而成為剛性的人?何得而成為柔性的人?也即是:“本朝人”為什麽會“尚理”?“唐人”為什麽會“尚意興”?當看完“英雄造時勢”的全部高論之後,還要來追問壹下,難道時勢不造就英雄嗎?難道時代對人沒有影響、沒有作用嗎?難道真的沒有時代的詩人嗎?唐詩變宋詩難道僅是“兩種人”的作用,中間沒有時代的氣息?

胡適在《逼上梁山》壹文說到:“我認定了中國詩史上的趨勢,由唐詩變到宋詩,無甚玄妙,只是作詩更近於作文!更近於說話。近世詩人歡喜做宋詩,其實他們不曾明白宋詩的長處在哪兒。宋朝的大詩人的絕大貢獻,只在打破了六朝以來的聲律的束縛,努力造成壹種近於說話的詩體”。但宋朝人為什麽會“打破了六朝以來的聲律”呢?正如唐德剛在《胡適口述自傳》譯註中指出:“以現在觀點治中國文學史的大家如胡適、陳獨秀、錢玄同、胡小石——諸先生都承認元、明、清三代的文學主流是‘通俗文學’。但是何以‘通俗文學’在元明之際突然興起?他們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那所以然,其實就是時代變了,吃飯的家夥事變了,市民階層在中國的城市中出現了,有了文化消費的市場了。因此,中國文學史,是不能與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史,分開來讀的。

錢穆說:漢朝“察舉”制,終於在魏晉南北朝,由“累世經學”,形成累世門閥。到唐代,王謝子弟,因門第血統,甚至不願娶皇帝的女兒為妻。唐王朝究本朔源,變“察舉”為“科舉”,故而“文選爛,秀才半;文選熟,秀才足”。“六朝聲律”,實為唐人吃飯的家夥事。經五代,到宋朝,我們讀林語堂《蘇東坡傳》,從東坡中舉,因“文”不因“詩”可知,作文說理已成為取士的根據。而古文中看不中聽,正如曾國藩所說:“文言最不宜於說理”,所以,唐宋禪宗論道都用白話語體,因此,宋人打破“六朝聲律”,做詩更近於作文、說話,就是自然之事了。

人畢竟是經濟動物,吃飯的家夥事變了,人也不得不變;人變了,詩亦不能不變。雖不妨礙“唐之少陵、昌黎、香山、東野,實唐人之開宋調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則宋人之有唐音者”,但“與時俱進”確是時代的主流。“三代不沿禮,五帝不習樂。禮,時為大”也

具體論到 唐詩已成高峰 宋人望其項背欲追之 從這點上就少了詩歌瀟灑之意 而且唐詩下筆多端 意境自然優美 而宋詩則側重以情寓理 少了以文說話的意境 由此 也可作為倘使宋詩 高下之分 而且 唐朝強盛 國民作詩的基本條件 心情較為優越 宋朝孱若弱 在這方面也輸唐人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