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禁火,始於春秋時期的晉文公與介之推的故事,後延續成習。清明掃墓,始於秦漢,“編為五禮,永為常式”,成為後來節日的主要內容。此外,清明節還有踏青、郊遊、沐浴、插柳、蕩秋千等習俗。
清明節是壹個重要節日,很受重視。老人們壹般不叫清明而稱寒食。寒食的前幾天,就開始做準備。蒸饅頭、買供品、打紙錢,孩子們則圍著大人要紮秋千,忙的不亦樂乎。寒食當天,不舉火,全家吃冷食。小孩子則趁機纏著大人要求買些平時難得壹見的餅幹、糕點,解解饞。清明節那天,上墳祭祖,添土培墳,插楊柳枝,擺上供品,跪拜磕頭。結束後,則郊遊踏青,小河裏洗臉,打彈子,蕩秋千,真是喜樂無極。
從歷史上看,古人對清明節也很重視。詩詞中常有有關寒食清明的吟詠。只是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心情不同,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也大不壹樣。唐朝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最為有名,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不僅抓住了清明節時春雨綿綿,乍暖還寒的特點,表達了遊子在外孤獨思家的心緒,還用清新的筆觸勾勒出壹幅雨中田園風光的水墨畫圖。有人將該詩的標點略作改動,形成了壹幕精彩的話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妳看,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話,典型的話劇。
唐朝另壹詩人韓翃的《寒食》也很有名:“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本是禁火,皇上卻傳火給宦官,宦官的權勢之大可想而知。這首詩借古諷今,詩味很濃。特別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壹句,將清明時節的春意傳神地表達出來,表現出作者高超的煉字能力。
宋朝的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壹詩中,則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清明是祭祀掃墓的日子。但是,宋人高翥對掃墓卻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在《清明日對酒》壹詩中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娟。日暮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壹滴何曾到九泉。”祭祀時悲悲切切,又是供品,又是叩頭,晚上回來,嘻笑如舊,歡宴燈前。澆奠的酒水逝者何曾享受?真是壹種鮮明的對比。所以,“死後元知萬事空”,莫不如活著時“今朝有酒今朝醉”,“會須壹飲三百杯”。這是壹種歷經滄桑的灑脫,是洞明世事的成熟。“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娟”二句對仗工整,比興貼切,歷來為後人所傳誦。
明人王磐也有壹首詞《清江引》寫清明,寫的很輕松,也很陽光。“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妳看,晴空萬裏艷陽照,草色遙看近卻無,年青的書生信馬由韁,折柳而行,女子笑臉盈盈,輕蕩秋千,是春醉倒,還是人醉倒?抑或是鶯花醉倒?好壹幅清明遊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