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橫版古詩書寫格式圖片

橫版古詩書寫格式圖片

橫版古詩書寫格式如下:

1.詩名置於詩的左上角,壹般用楷體或隸書書寫。

2.詩的正文從右到左橫排,壹般用宋體或仿宋書寫。

3.詩的每壹句之間應留出適當的空間,壹般為壹兩個字符的間隔。

古詩介紹如下: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形式。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

古詩的特點介紹如下: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漢族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介紹如下: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壹字至十字以上,壹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壹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壹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