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資料
基本信息
漢字書寫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漢語註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漫畫感情色彩貶義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結構主謂式組合的復句式
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塞翁失馬,焉知(安知)非福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押韻詞弊帷不棄、稱心快意、薰蕕異器、觸禁犯忌、同心***濟、街譚巷議、無立錐地、三征七辟、梭天摸地、時談物議......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成語辨析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辨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成語示例
1.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 (朱德《和董必武同誌七絕》之三)
鷸蚌相爭tu(13張)
2.“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編輯本段
成語典故
原文
趙①且伐燕②,蘇代③為燕謂惠王④曰:“今者臣來,過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鷸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⑧。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⑨之為
鷸蚌相爭(8張)漁夫⑩也。故願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譯文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了燕國,去勸趙惠王說:“臣這次來的時候,(我)經過易水,(看見)壹只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壹只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妳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妳,明天不放開妳,妳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打漁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壹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父”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說:“對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編輯本段
詞語註釋
解釋字詞意思
①趙:國名,都城在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壹帶地區。
②燕:國名,都城在現在的北京市。音yān,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壹帶地區。
③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⑤易水:在現在河北省境內。
⑥曝:pù,曬太陽。
⑦鷸(yù):壹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⑧喙:huì,嘴,專門指鳥的嘴。
⑨秦:國名,都城在現在的陜西省鹹陽市。
⑩漁父:漁夫。
11.即:就
通假字
拑 :通“鉗”,夾住。
禽 :通“擒”,擒獲。
弊 :通“蔽”,蒙蔽。
古今異義
熟:今常用義:成熟;熟練。文中古義:仔細,周詳;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支:今常用義:支撐;支持。文中古義:對峙;如“燕趙久相支.”
大眾:今常用義:群眾,民眾。文中古義:軍隊;如“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恐:今常用義:害怕。文中古義:擔心;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願:今常用義:願望;願意。文中古義:希望;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壹詞多義
且
(1)副詞,將要,快要;如“趙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連詞,姑且,暫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3)連詞,況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1)動詞,攻打,討伐;如“趙且伐燕”。“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2)動詞,砍伐;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賣炭翁》)
即
(1) 副詞,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副詞,立即,馬上;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為
(1)介詞,為了;如“蘇代為燕謂惠王曰”。
(2)動詞,成為;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3)動詞,作為;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計
(1)動詞,謀劃,考慮;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2)動詞,計算;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3)名詞,計謀,策略;如“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強
(1)qiáng,形容詞,強大;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2)qiáng,形容詞,僵硬;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幼時記趣》)
(3)qiǎng,動詞,勉力,努力做;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舍
(1)shě,動詞,丟棄,放下;如“兩者不肯相舍”。“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
(2)shè,名詞,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詞類活用
1. 名詞用如壹般動詞
“今日不雨”之中,名詞“雨”用如動詞,即“下雨”;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下雨”。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之中的“弊”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疲憊”,或“使……困乏”;這兩個分句可譯為“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
3. 動詞的使動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動詞“出”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出來”;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讓妳出來”或“今天不放開妳”。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1)“過易水”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過易水”;該分句可譯為“(我)經過易水”。
(2)“故願王熟計之也”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故願王熟計之也”;該分句可譯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
2.省略賓語
(1)“漁者得而並擒之”之中,謂語動詞“得”的後面省略賓語“之”,即“漁者得(之)而並擒之”;該分句可譯為“打魚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壹齊捉去了”。
(2)“乃止”之後省略賓語“之”,代“伐燕”這件事,即“乃止(之)”;該分句可譯為“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編輯本段
成語啟示
分析評論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這個故事說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制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選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說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甕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對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趙惠王,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揭示道理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壹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致對方與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壹步海闊天空嗎。問題似乎並不止於此。因為我們不僅要問了:它們為什麽會相爭呢?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呀!因為它們都缺乏壹顆愛“人”之心,它們只知道愛自己,要消滅對方,結果在不愛對方的、不愛敵人的同時,也不愛了自己,導致了自己的滅亡。這才是故事的深意所在呀!只知道愛自己的人,必然導致自取滅亡,與敵人同歸於盡。所以要有愛人之心,而這種愛人之心,又不是出自於對自己有好處的思想,而只是愛對方,哪怕是愛所謂的敵人。愛我們的鄰舍,愛我們的敵人,這是聖經當中愛的教導。這才是大愛。無大愛之境的人,不理解這種大愛,只會看到這其中的不可能,而不會看到這其中的可能,不會看到這其中的美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境。教育孩子只止於表面的現象,而看不到其中的愛的教育,不能挖掘其中的愛的教育。那只是很淺表的教育的境界。
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壹致,***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