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與北京、保定並稱為“北方三大鎮”,可見其歷史重要性。但這個離北京不遠的縣城吸引我的是它被譽為“古建築藝術的寶庫”。
說到正定古建築,就不得不提到被譽為中國現代建築之父的梁思成先生。梁先生壹生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的調查和保護。正定,他來過四次了。1933年4月,他和畫圖學生莫來到正定,在混亂中考察古建築。同年6月165438+10月,他和妻子林再次來到正定。1952年,時任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教授,暑假帶著他的學生去正定考察、勘測古建築。65438年至0963年,梁先生第四次視察正定,為正定的文物保護指明了方向。梁先生通過大量的照片、文字、結構圖記錄了正定古建築的真實情況,對正定古建築的建造年代、結構形制、藝術價值等進行了科學的評價,為正定文物的保護和修繕提供了權威依據。
梁先生在正定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古建築和文物。我們今天要走進的這座千年古剎——正定龍興寺,包含了中國六大之最。
"滄州雄獅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本歌謠中所說的正定菩薩,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河北四寶”,是龍興寺大悲亭中所提供的青銅鑄千手千眼觀音。正定當地人常稱龍興寺為“大佛寺”,由此而來。當然,嚴格來說,觀音是菩薩,不是佛,但中國民間常稱觀音為佛。
這個千手千眼的青銅鑄觀音,有著非常傳奇的身世。龍興寺建於隋朝,但保留了許多宋代的經典建築,由此引出了龍興寺與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壹次活動中訪問了正定,向這裏著名的青銅鑄大悲菩薩致敬,據說這座菩薩有4英尺9英尺高。當他聽說銅像被毀壞時,他深感悲痛。後來,由於壹些“吉兆”的出現,趙匡胤非常高興,下令鑄造壹個新的銅像。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開始修建。龍興寺(宋代寺院名稱為龍興寺,清康熙帝改龍興寺)在鑄銅像時以中軸線為布局擴建了寺院,形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宋代建築群,奠定了現在的主體結構。
這座龍興寺銅像高21.3米。擡頭壹看,不僅震撼,還有利於活動頸椎。當妳低下頭,妳還會發現銅像下還有許多精美的雕塑,同樣出自宋代能工巧匠之手。
人們稱銅像為“千手千眼觀音”,但銅像只有42只手。除了疊放在胸前的雙手,兩側還有20只呈放射狀分布的手,分別握著太陽、月亮、凈瓶、金剛、劍等法器。每只手飾壹只眼,40只手40只眼配佛家三界25種因緣,就是千手千眼。壹千只手意味著保護眾生,壹千只眼睛意味著觀察世界。在朱林整理梁思成先生手稿後出版的《致美之大愚:梁思成最美的寫作建築》壹書中,梁先生寫道:“青銅觀音像原蓋三層樓亭,現已倒塌,立於露天的菩薩像少了四十個‘多余的手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疊在胸前的手是原來的,另外40只手是“假肢”。
當時工匠將銅像分成七段,然後鑄造而成。但是因為太高了,越往上越難,尤其是拋頭。相傳工匠們用挖開泥土的方法,在銅像周圍形成壹個很大的斜坡,便於工程的實施。作為1000多年前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這座銅像可謂中國古代冶金史上的壹大奇跡。
梁先生在書中還寫道:“虔誠愚拙的方丈‘翻修’了觀音像。我心愛的銅銹被塗上了壹層華麗的原色漆,菩薩像變成了壹個醜陋的巨型玩偶。看到這個,只是自潔,油漆不耐時間,可能用不了壹個世紀!.....1937年秋,正定遭日軍重炮轟擊,隨即淪陷,塑像命運存疑。”梁先生所提到的方丈行為,在今天依然屢見不鮮,值得人們深思。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座銅像並沒有被戰爭摧毀。今天,我們仍然可以見證它的優雅,覆蓋銅像的大悲亭也已重建。
具有最高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龍興寺摩尼宮,始建於北宋祐四年(公元1052)。其平面造型和建築形式在中國古代寺廟建築中獨樹壹幟。摩尼在梵語中是珍珠和珍寶的意思。佛經上說,摩尼祖,把濁水往裏面壹扔,水就清了。摩尼宮取此名,意為除濁,去塵脫垢,得清靜。
龍興寺的摩尼宮最特別的是什麽?它的立面是壹座雙檐歇山頂的廟宇,四個方向各有壹座歇山頂的大宅(大宅指屋前加的玄關,也指後面毗鄰的小房子,這裏是前者)。由於這種特殊的建築形式,整個莫尼宮從上到下看起來就像壹個十字架。我不能拿這個角度,但是我們可以從梁老師手繪的建築圖中感受到。這裏說的歇山頂是中國傳統的屋頂形式之壹。屋頂上最上面的橫脊是豎脊,左右兩邊向下延伸的人字形是豎脊。四條豎脊下端轉折,形成四條脊,所以斜頂山頂有九條脊,也稱“九脊頂”。所謂山頂雙檐歇腳,就是在基本歇腳頂下面,再加壹層檐。
梁先生在《正定略論》中寫道:“十字形平面,兩邊向前枕山,略似北平故宮角樓。這種風格在宋畫中常見,但在遺構中未得。”他形容看到摩尼宮的結構布局的感覺是“那種如畫的雅致,古老而莊嚴,真的給人壹種說不出的感覺,特別是從立體布局的角度來看,這座摩尼宮氣勢恢宏,重疊錯落,堪稱極品藝術,在中國建築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除了摩尼宮精巧的建造技藝,寺廟的墻壁上還貼滿了以佛教故事為主題的壁畫。這些明清壁畫,過了這麽多年還是那麽鮮艷,可想而知當初畫的時候有多美。
摩尼宮內墻後面,整面墻掛著五彩島觀音。山石突兀起伏,祥雲縈繞。羅漢和山中威武之神各有神韻。坐於正中,佛像高3.4米,面容恬靜,姿態優雅。她左腳踩在蓮花上,右腿盤腿站立,雙手撫膝,宛如世俗生活中的完美女人。她的擬人化外表突破了傳統佛像的藝術造型,令人嘆為觀止。
據說1923年魯迅先生在北平山本照相館買了這幅觀音像,稱之為“東方美神”,他壹直放在自己的案上。有的文獻還說照片是梁思成先生送給魯迅先生的。當妳站在她面前,似乎妳可以從任何角度看她。
龍興寺的這個輪子是北宋的遺物。轉輪收納可以理解為存放佛經的旋轉書架。據說那時候不識字的和尚或者香客轉身躲在壹個輪子裏,哪怕念壹次經。
梁思成先生在《影像中的中國建築史》壹書中提到了龍興寺的摩尼宮和轉輪藏。他寫道:“奔跑者隱堂是為安置奔跑者隱堂而建的寺廟。殿內柱的位置被改變了,為輪子的隱藏騰出了空間。進而影響到上層的露梁式框架結構(指屋頂的梁式框架結構完全露在外面的建築室內頂層做法,使人們在室內仰望時能清楚地看到屋頂的梁式框架結構),在這種做法中,許多建築巧妙地組合成壹個整體,就像壹部性能卓越的交響樂,其中各個部分準確而及時地出現,真正達到了完美和諧的境地。轉輪存儲是壹個八角形的旋轉書架,裏面有壹個立軸,這是這種結構的壹個罕見的例子。其造型猶如重檐的亭子,建築構件的加工極為精美。下檐八角,上檐圓形,兩檐均采用復式鬥拱。因為這款小木作嚴格遵守《營造法式》中的規定,是非常有價值的宋代構件範例。遺憾的是,我最後壹次在1933看到它的時候,寺廟正被當作兵營使用,在士兵的野蠻傷害下,破敗不堪。”
從上面的壹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梁先生對龍興寺的轉輪藏堂和轉輪藏堂的高度評價,也感受到了梁先生對古建築的熱愛和作為理工科學生的浪漫情懷。今天,非常令人欣慰的是,轉輪神廟已經修復,轉輪保存完好。
龍藏寺碑刻於隋開帝六年(公元586年)。碑文記載了衡州刺史王孝賢以聖旨說服州內萬余人修建龍藏寺的情況。這個碑為什麽叫“龍藏寺碑”?記得我之前說的,龍興寺建於隋代,原名“龍藏寺”。此碑被稱為“隋代第壹碑”,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楷書碑。碑帖書法繼承了南北朝的神韻,開初唐之先河。它見證了中國書法從韓立到唐凱的過渡,在書法藝術發展史上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為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毗盧寺不是龍興寺的“原配”。是1959年從正定市崇陰寺遷來的。Pilu是梵文單詞“Pilu Zena”的縮寫,意思是“光芒普照四方”。
寺內供奉的銅鑄毗盧佛像是明萬歷皇帝朱翊鈞為其母親慈禧太後的生日所鑄,也是皇家的國寶。佛像高6.42米。由四體相連、面向四面八方的三座坐式毗盧佛,三座刻有壹千尊小佛的圓鼓形蓮花座,自下而上逐漸縮小,形成“毗盧周圍壹千尊”的格局。整尊銅鑄毗盧佛像造型獨特,構思巧妙,技藝精湛。
除了這些“全國之最”,龍興寺還有很多地方也值得壹去。
剛入門的時候會看到廢墟。以前有壹個大覺寺第六部的大廳,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這是龍興寺的正殿,相當於大雄寶殿。民國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從左側基座來看,大覺寺六部大殿的規模在當時應該是非常大的。
在龍興寺慈世閣內,有壹尊高7.4米的彌勒佛木雕像,為北宋時期的單體木雕。彌勒佛菩薩的背面用8.8米高的火焰圖案背景燈裝飾,以示佛光璀璨。慈氏是梵文彌勒佛的意譯。
梁思成先生在正定時期居住在龍興寺方丈院內。如今,梁思成的文物保護與古跡陳列館就坐落在這裏。看完這個展廳,我對梁思成先生有了更深的敬佩。
2016中國郵政發行正定龍興寺全套兩枚特種郵票。以古建築為題材發行郵票,實屬罕見,這也體現了龍興寺在古建築史上的重要價值。
正定遠比龍興寺精彩。如果妳對這座千年雕琢的古城感興趣,
正定,光是龍興寺就是六國之冠。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