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了什麽思想感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了什麽思想感情

抒發了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

原詩如下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壹帶。高興之余,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壹掃愁雲,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壹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誌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壹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晚期,表面繁盛的唐朝社會已經埋伏著種種危機。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王朝迅速轉入了衰亂。安史之亂持續了7年之久,給國家帶來了深重而持久的災難,也改變了詩人杜甫的命運。安史之亂爆發時,杜甫被叛軍困在了長安。

後來他只身逃出,投奔了在鳳翔抗擊叛軍的唐肅宗,不久因為觸怒肅宗而被貶謫。由於戰亂與饑荒,杜甫無法養活自己的家人,他棄官而去,經過艱苦跋涉進入了相對來說比較安定的蜀地——現在的四川地區。

公元762的冬天,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壹個大勝仗,收復了現在的河南洛陽等地。?第二年,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寫下了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題目中的“河南河北”並非現在的河南河北省,“河”指黃河,河南河北是泛指黃河南北兩岸的中原地區。史書記載,安史之亂結束後,蜀地並不安定,杜甫在雲安、夔州等地流浪寓居。五十七歲那年,他終於乘舟出了三峽,卻仍在湖北、湖南壹代的水路上漂泊。

在五十九歲時,死在了湖南耒陽附近的壹條小船上!杜甫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壹,他的後半生幾乎都是在動蕩的形勢下帶著家人過著艱難的生活,安居的時日並不多。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表達的純樸真摯的喜悅,與詩人至死都沒有回到家鄉的悲慘結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深深地震撼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