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是死於非命嗎?
我對明仁宗朱高熾死因的看法 袁晟瀧simon 明仁宗(1378~1425)朱高熾,漢族,明成祖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後繼位,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病死,終年48歲。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皇後張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今北京十三陵)。在位期間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的繁榮鋪平了道路。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壹年,因此對於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壹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壹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愧。 古往今來人們對明仁宗朱高熾的死因壹直沒有壹個固定的說法,《明史·仁宗本紀》和《明仁宗實錄》上均未對其死因做出說明。本人比較贊同的是當今比較公認的壹種說法,就是明仁宗死於心臟病或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原因主要是: 1.朱皇室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不光是明朝皇帝有,中國歷朝歷代很多皇帝(如唐朝李皇室)都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可見這類疾病在古代皇室屬於多發病。 2.明仁宗朱高熾因為身體過於肥胖而體弱多病,患有嚴重的哮喘和心臟病。體胖的人心臟不可能很好,何況走路從來都需要攙扶的仁宗呢。 3.不得不說壹個人了,那就是李時勉。當日李時勉在朝堂之上與仁宗對質,在文武百官都在的公眾場合下,不給仁宗留壹點面子,讓仁宗下不了臺。仁宗因此壹怒之下生平第壹次對人用刑,且當晚便壹病不起,而後暴斃。據史書記載仁宗死前三天還勤於政務日理萬機,可見仁宗因死於突發性且之前無任何征兆的病癥,且因怒而並發。上述疾病正好符合這幾點特征。 其實皇帝雖貴為九五至尊,但也是人。是人都有嗜好,只要不耽誤朝政便是好皇帝。高熾並未耽誤朝政,他是很寬仁的,但是皇帝是有尊嚴的,他肯定會先已皇帝的威嚴來震懾群臣。在皇帝面前必須顧及其顏面,更不能讓其下不了臺。李時勉未免有些迂腐,按照現在的話說叫“缺心眼”。幸虧遇上高熾只是打他幾下,如果是朱元璋或朱棣在位的話,讓他們下不了臺可是要“人皮草囊”的。 然而古今許多史學家對於仁宗洪熙皇帝的死因眾說紛紜,但這些死因在本人看來都是站不住腳的。史學家猜測的死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壹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死於嗜欲過度。朱高熾之貪欲好色人所***知,大臣李時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壹奏疏,其中有勸他謹嗜欲之語。他覽奏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喪命。直至垂危之際,他仍難忘此恨,說“ 時勉廷辱我” 。由此可見,朱高熾確實縱欲無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於懷。繼他即位的宣宗朱瞻基,曾禦審李時勉:“ 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 李時勉叩首答曰:“ 臣言諒閣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 朱瞻基嘆息,稱李時勉“ 忠” ,復其官職。 不知為何許多史學家都贊同這種觀點,然而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明顯站不住腳的。 1. 中醫理論認為精血同源,都來源於人體的精微物質。因此嗜欲過度而死主要是人體的精微物質燃燒殆盡。所以因嗜欲過度而死的人壹般都身體瘦弱,明光宗朱常洛大概就是這個死因。 2. 凡是嗜欲過度而死的人,即使是因嗜欲過度而得了其他病癥,也有壹個段時間過程。也就是說之前的壹段時間都會有萎靡不振或其他等等的壹些征兆,不可能突然暴斃。這與仁宗死前三天還勤於政務日理萬機相矛盾,也與突然暴死的史實不符。 3. 其實仁宗之所以在守孝期間親幸嬪妃是因為對朱棣的壹種叛逆。朱棣在位時因害怕高熾的實力太大而處處壓制他,殘忍的殺害了高熾身邊的人以及為高熾說話的人,夏元吉等因此入獄。朱棣在位時期不僅君臣關系十分緊張而且他和高熾的關系也成為了十分不正常的父子關系。因此高熾韜光養晦二十年的“多難太子”便由此得名。朱棣死後高熾自然會有壹種叛逆的情緒,但高熾的性格是不會將這種叛逆明確的表現出來的,所以必定采取如上所說的這種方式。 此外他讓瞻基去南京也是有想遷都回南京的意思。 事實仁宗後宮佳麗並不多,他最愛的還是他的結發其子張皇後,而且仁宗家庭和睦,留下十子七女。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後張氏之外,僅譚妃壹人。張皇後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受;譚妃也是壹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謚為昭容恭禧順妃。但相比之下明朝的其他皇帝,如瞻基,他的嬪妃比高熾多,此外與他發生關系的宮女也很多,但最後卻只留下二子二女,其中長子祁鎮還系宮女所生,生母不詳。可見很多孩子都因為嬪妃們的爭鬥,還沒出世便已死於非命。像高熾這樣的皇帝歷史上已經很少了。 另壹種觀點: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 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癥也。”“ 陰癥” 之說出自朱高熾時壹太監之口,應當有壹定可信度。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治療此等“ 陰癥” 恐無特效良藥,這使壹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對此,《明史· 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 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 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由此看來,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 陰癥” 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本人認為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 後宮的嬪妃都是在無休止的政治鬥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自然都十分聰明。即使想下毒也不可能在皇後的生日如此公眾的場合下出手,歷朝歷代就連最有地位的嬪妃也是在暗中殺人。在公眾場合下出手只能是情況更加危險,即使是想陷害某人也萬萬不可。這樣做會在皇上面前敗露不說,更有可能會打草驚蛇,導致其他嬪妃的猜忌加深。更嚴重的後果是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是自己最後的結局淒慘。 況且張皇後與仁宗是患難夫妻,壹起抵抗著朱棣的打壓,壹起粉碎了高煦的壹個又壹個陰謀。他們之間的感情好比當年朱棣和徐皇後。朱棣在徐皇後死後壹直沒有再立皇後的事實讓許多嬪妃知道在患難中建立的真情是沒有什麽人可以替代的。 還有壹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他之後登位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熾生性溫厚懦弱,嗜欲享樂,朱棣生前對他大為不滿,只因禮教和祖訓的關系,才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壹直有廢朱高熾儲位之心。 朱高熾長子朱瞻基與其父相反,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利,工於計謀。朱棣在世時,朱瞻基深得祖父賞識。朱棣死後,朱高熾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有勸誡之語。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位籌謀,為此不顧親情。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於四月十四日離京,隨侍朱高熾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親信,他按預先密謀,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熾。 朱瞻基離京後,卻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而是直奔南京。但在離開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傳言“ 仁宗上賓” 。要知道,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亦無如今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見朱高熾“ 上賓” 是在壹些人預料之中的。當時,朱瞻基還說:“…… 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 顯示他有人們難以想像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賫詔而來的海濤,於六月三日抵北京。壹到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 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 顯示壹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對弒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 這種觀點,本人認為在常理上也是站不住腳的。 想要急著奪取皇位,原因無非就是怕等不到做皇上的那壹天,或者是有什麽潛在的威脅。但是這些原因當時都不存在: 1. 朱棣在位時,由於多次南征北戰和鄭和下西洋,已經使洪武時期充盈的國庫十分空虛了。當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以說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國家真的很窮了。洪熙繼位以後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把國家從危難中解救過來,大明開始有了嶄新的局面。宣德即位後基本延續了洪熙時期的政策,可以說是壹種有改革的守成。因此洪熙和宣德之間不存在大的政治分歧。但是洪熙元年時國家雖有好轉,但國庫還是空虛並為充盈。因此瞻基如果真的想殺父為何不在國庫充盈以後再殺呢?難道想做窮皇帝不想做富皇帝嗎? 2. 洪熙在位時期平反了很多冤案,也大大改善了君臣關系。他釋放了在永樂時期入獄的夏元吉,中用了後來著名的三楊內閣。洪熙是期和睦的君臣關系也為宣德時期的君臣和睦打下了基礎。但是洪熙在位時期,瞻基並沒有私下發展自己的實力。而且應為洪熙在位時間很短,宣德如果想發展自己的勢力也根本來不及。而在洪熙以太子身份監國期間就已經建立自己的強大勢力。所以就算瞻基想殺父,也應該等到時機成熟,不可能如此草率行事。 3. 洪熙雖然有十子,但是瞻基早在朱棣時期就已被立為皇太孫,而且當時高熾和瞻基做為“戰友”壹同應對高煦的陷害。在洪熙繼位後並沒有更喜歡別的兒子,因此瞻基的九個弟弟根本對他構成不了皇權的威脅。道是高煦,雖然由於朱棣的種種對藩王的限制政策使得高煦根本沒有實力對高熾正面鬥爭奪取皇位,但是如果朝廷大亂,高煦還是有渾水摸魚的可能。而如果瞻基此時殺父正好給高煦的混亂制造了條件,等於自掘墳墓。所以聰明的瞻基應該是不可能做出這種自掘墳墓是事情來的。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古往今來,史學家們很難做到完全公正的評價壹段歷史和壹個人,多多少少都帶有壹些個人的情感因素在裏面,但這才是“歷史”。如司馬遷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返”的悲壯詩句讓世人都以為荊軻是壹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然而何謂英雄?至少應當做事光明磊落吧。可是搞暗殺算是光明磊落的事嗎?所以荊軻算是英雄嗎?本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司馬遷只是在敘述歷史事件的同時加入了個人的觀點。又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認為唐中宗之死系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所為。但事實上呢?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當時羽翼並為豐滿,可能做出這樣自掘墳墓的事嗎?唐中宗的真正死因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可見多看不同學者對歷史的見解才有可能了解真正的史實。但永遠只是“可能”,而且往往真正的事實是幾乎不可能完全重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