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裏的秋天是以“清”“靜”“悲涼”為題眼的壹篇文章,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形成對比。其景色描寫恬淡靜美,讓人印象深刻。下面,將為您帶來“故都的秋具體寫了哪些風景”,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更多內容盡在。
故都的秋具體寫了哪些風景1) 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聲音(馴鴿的
飛聲)、形態(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 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壹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
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 秋蟬殘聲圖。從聽覺(衰弱的殘聲、嘶叫)寫出了清、靜、悲涼,
4) 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閑的聲調)寫出了清、靜、悲涼。
5) 秋日佳果圖。從形態(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心的贊美。
《故都的秋》景色剖析《故都的秋》是已故作家郁達夫寫就的壹篇散文佳作,在他眾多的散文作品中,不能算得上是他最優秀的代表作,但是我們卻能從中感受得到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深切眷戀。仔細品讀全文,發現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和描寫有著獨到的技巧,並用自己嫻熟的筆將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極致地表現了出來,把人帶到壹種“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兮而變衰”的境界之中,撲入懷中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落寞。
首先是對象選取的準確性。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代表性的景物,比如,春之桃花,夏之荷花,秋之菊花,冬之梅花,季季如此,地域亦是如此,南方之於北方,景物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就故都的秋而言,可寫景物,同樣也是眾多,像香山的紅葉,皇家園林頤和園,北京的胡同,以至於故宮,都是北平頗具代表性的景觀,然而作者卻避開不談,為表現自己對故都秋的獨特感受,他遴選秋葉、秋雨、秋蟲、落蕊、日光等等院落街巷的尋常景象。他選取的景處處體現著壹種文人的平民情懷,不造作,不矯揉,是作者處境的真實寫造。他不是旅行者,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壹個普通的文化人,他依憑壹個平常文化人的視野和情感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在這些平常之景裏,寫的是壹個文化人對百姓生活的人文關懷,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秋意。
其次是緊緊抓住了景物的特點。物物各相異,種種在其中,世間萬物以其不同的特征在世上顯示著其鮮明而獨特的個性。故都的秋景亦如此,作者在描寫過程中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全面感受故都秋的韻味。比如寫日光,它是“壹絲壹絲漏下來的日光”;天空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花是“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牽牛花作者喜歡的是藍黑色的;落蕊,作者感受到的是“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覺出壹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青天下訓鴿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寫“灰土上留下來的壹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同時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寫“自己泡壹碗濃茶”“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即便是寫到人,也是“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裏的寫景不拖泥帶水,壹句壹景。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表現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愛,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壹個具有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景物描寫過程中的視覺、觸覺、聽覺效果,讓我們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得到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
第三,就是以情馭景,融情於景的運用。“是白色恐怖,使郁達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調,總想找寧靜處。”社會風雲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裏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壹些苦澀。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以情馭景,融情於景”,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無壹不承載著作者獨特而細膩的審美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秋形是使人覺得有點兒落寞的,秋聲是衰弱的,秋味是都市閑人雨後話秋涼的情韻,秋實也是淡綠或微黃,而不是紅熟了的時候。美學家說:“壹片自然風景就是壹個心靈的世界。”在這壹系列的秋景中,無壹不體現著作者心境中的清,靜,悲涼,都籠罩著壹層奇異的主觀色彩,它所表現的是真實的生活,而不是想像中的虛幻。
選景的平常與寫情的真誠完美結合,寄寓了作者眷戀故都自然風物和對美的執著追求,流露出壹種沈靜、閑淡的心境。正如郁達夫所說“要把情感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體的壹部分”。故都的秋景已融入的是他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壹的境界!
文章讓我們讀出的是他那濃濃的秋味、綿綿的愁思以及那對故都的秋深深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