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從愛情的角度,與愛情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解析:
內容: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都反映征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都表現追求人生享樂、及時行樂的生活觀;但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社會面貌,《古詩十九首》多關註人生,題材範圍寬窄不同。藝術:漢樂府民歌與《古詩十九首》的表現方法、詩體、風格、語言等各具特色。
從內容上看,漢樂府民歌出於社會下層群眾之口,題材範圍很廣泛。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誌》),表達了人民自己的心聲,道出了人民自己的愛和憎,廣泛地反映了兩 *** 民的痛苦生活,像鏡子壹樣照出了兩漢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面貌。
《古詩十九首》大約產生在東漢末年桓靈時期。這壹時期社會矛盾極為尖銳,下層人民深受水深火熱的痛苦。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治腐敗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強壟斷政治,彼此又爭鬥不息。在這種情況下,壹些中下層知識分子既無社會地位,又無政治前途,他們往往落魄江湖,背井離鄉,辛苦輾轉,走投無路,失意仿徨。《古詩十九首》就是這個危機四伏的時代生活的病態反映,它的題材範圍比起漢樂府民歌來,就狹窄得多了。“它所反映的是處於動亂時代失意之士的羈旅愁懷而已” ,“在《十九首》裏,表現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遊子便是思婦之詞,綜括起來,有這兩種不同題材的分別,但實質上是壹個問題的兩面。”[1](P18)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說:“《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遊子思婦的感傷,正是東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走向沒落時期的反映。”[2](P214)當然這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文學研究界比較流行的觀點。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點是封建下層文士從自身地位、利益、處境、遭遇出發充滿感傷哀怨,抒寫惆悵不滿,迸發氣憤不平。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們不得不放棄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謀取富貴,因而造成這壹階層遊子思婦的普遍離愁別緒的叢生。”[3](P264)葉嘉瑩認為:“《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讀者的***鳴,就在於它所寫的三類感情:離別、失意、憂慮人生無常,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4](P79)由此可見,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當時社會,選題範圍廣泛,而《古詩十九首》多關註人生,題材範圍比較狹小。當然其中也不乏***同關註的話題:
1.都反映征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
漢樂府詩中有大量的遊子詩、思婦詩,如《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郁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表達沈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們生離死別顛沛流離的畫面,這個家破人亡的遊子,使我們聯想到《十五從軍征》中那個八十歲的復員老兵,可以想象,他的結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遊子思鄉其實主要是思念著家中的妻子、親人,而家中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日夜思念著外出的遊子,如《飲馬長城窟行》寫婦人對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夢寐:“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夢中固然甜蜜,但夢後更添壹層相思。《古絕句》也寫了壹位閨中思婦對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歸之情,揭示了當時兵役給千家萬戶帶來的家人離散之苦。
遊子思婦的離別和相思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到了《古詩十九首》,表現這種主題的作品更多,占了壹半有余。其中既有遊子之辭,也有思婦之辭,思婦之辭又占其中的多數。如《涉江采芙蓉》寫了壹位漂流異鄉的失意者懷念妻子的愁苦之情。遊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澤采蘭草,“采芙蓉”以遺“遠道”之人,可見遊子對親人感情之深。由於路途遙遠,無法寄贈,惆悵感傷之情油然而生。“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直接寫出了遊子與新人“同心”卻無法團聚的痛苦心情。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仿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孤獨難耐、飄零無著,被強烈的鄉愁苦苦折磨的遊子形象。再如《行行重行行》這樣寫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裏,各在天壹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此詩抒情脈絡清晰,層層加深,突出表現了丈夫出行之遠,別離之久及妻子懷念之深。《冉冉孤生竹》寫了壹個新婚女子與丈夫久別的怨情,不僅抒情濃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達得真摯而強烈。同為寫思婦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機盎然的春景,艷如春花的容顏,來反襯相思女子的孤獨淒涼;《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盈盈壹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神話故事,來寫人間男女相愛而不能相會的痛苦離情,寫得委婉含蓄,生動感人。
2.都表現了追求人生的享樂和及時為樂的生活觀
由於生活動蕩不安、禍福難測,漢樂府很多詩歌在哀嘆生命短促的同時,希望通過及時行樂的方法來解脫自己。如《西門行》在“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的豪語之後,實際上卻流露出內心無可消解的苦悶。“在人生短暫的壓力下,及時行樂的宣言與其說是世俗生活的享樂,莫如說是急於把握生命的焦灼。”[5](P147)《古詩十九首》也同樣如此,詩人熱戀仕途追求富貴,抱怨同門友的不引薦,當這些文人不得不直面這短暫而虛幻的人生時,就迫切地為自己尋找慰藉和解脫之道,而其中之壹就是及時行樂。“他們希望通過及時行樂來麻痹、充塞自己虛無的人生,希望以短暫的快樂來消釋人生的悲涼”。[5](P226)《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這是來自下層文士們仕途幻滅後的真切的生存感受——對生命短暫的悲嘆。
除了以上***同表現的內容外,樂府民歌中余下的多是揭露統治階級,表達自己反抗情緒和歌頌愛情、 *** 封建禮教封建婚姻的作品。
1.訴說生活艱難,抨擊社會不公以及人民對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反抗。
漢代在大壹統帝國強盛外表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社會矛盾。剝削階級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班固《漢書·食貨誌》)。漢代民歌中的很多詩篇訴說了生活的艱難,對不公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憤慨的情緒。其中《相逢行》通過童子對主人豪富的誇耀,就揭露了統治階級奢侈淫佚的生活:“ 黃金為 君門, 白玉為 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五日壹來歸,道上自生光。黃金絡馬頭,觀者盈道傍。”這首詩把統治階級用黃金作屋,狎妓飲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無忌諱地反映出來。另壹首《平陵東》則通過官吏敲詐良民,使無辜百姓傾家蕩產的描寫,控訴了貪官汙吏的惡行:“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統治階級生活的越是奢華,勞動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他們的那種花天酒地的背面,隱藏著千千萬萬無衣無食的勞動人民的血淚。如《婦病行》中病重的婦人在臨終前放不下親兒的命運:“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饑且寒!”但是由於殘酷的剝削,做父親的最後還是違背了妻子的臨終囑托,狠心地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著名的《孤兒行》就上演了壹部封建制度下的家庭悲劇:壹家父母死後,為了獨占家財,兄嫂用對待奴隸的辦法來虐待自己的親弟弟。不是令其外出行賈,便是令其在家挑水、燒飯、看馬、養蠶、種瓜,什麽活都幹。孤兒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在這樣非人般的折磨下,孤兒喊出了“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這既是孤兒對兄嫂虐待的血淚控訴,也是廣大人民對統治階級殘暴行為的譴責!
2.對愛情的歌頌及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的 *** 。
在質樸、自然的樂府民歌中,有許多反映愛情婚姻的作品。《上邪》通過誓詞表現了少女對幸福無所顧忌的追求:“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中列舉了壹系列不可能的事情,用它們來宣誓,表現了對愛情的堅貞專壹。追求幸福美滿的愛情是人的天性,可在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和鉗制下,何談美滿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婦女們往往要面臨被拋棄的命運。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主人公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雖好,卻敵不過代表封建權勢的婆婆,劉蘭芝被掃地出門,夫妻勞燕分飛,最後只能以死抗爭。《上山采蘼蕪》寫的是壹個被休棄的婦女與故夫相遇,詢問新人情況的對話:“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流露出婦女對自己悲慘身世的幽怨和無奈之情。《有所思》壹詩則抒寫了愛情受挫前後的情感,女主人公先是為愛人精心準備禮物,出現變故之後,則將禮物“拉雜摧燒之”,還要“當風揚其灰”。前後兩種態度的鮮明對比,形象地表達了愛之深與恨之切的強烈感情。《白頭吟》通過壹個被休棄的婦女的命運,表達了天下婦女的殷切期望:“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壹心人,白頭不相離。”
而《古詩十九首》余下的則是大量反映中下層知識分子傷時失意,嘆息人生短促,知音難遇,要求建功立業的作品。
(二)
從風格和創作特點上看,由於樂府詩采自民間,正如十五《國風》也采自民間壹樣,這些“街巷謠謳”便上承《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形成“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這壹特點,“使漢樂府的題材、思想、藝術、形式都有壹股活躍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的新源頭。”[9](P37)
《古詩十九首》以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風格,被譽為“壹字千金”和“五言冠冕”。這兩種因素結合在壹起,加上運用的是當時新興的五言詩形式,使《古詩十九首》自《詩經》、《楚辭》以來,成為壹種新經典。
可以說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迥異,各具風采,在中國詩歌史上都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1.表現方法:敘事與抒情
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使得詩歌具有敘事性與抒情性的雙重特征,但“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誌著壹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2](P193)中國詩歌壹開始,抒情詩就占絕對的優勢。《詩經》中僅有少數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直到漢樂府民歌的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占主流的局面,但已能夠宣告敘事詩的正式成立。現存的漢樂府民歌,約有三分之壹為敘事性的作品,這個比例不算低。與《詩經》、《楚辭》相比,漢樂府的敘事成分大大增加,具有壹定的情節和場景。如《孤兒行》敘寫孤兒遭受兄嫂虐待、辛苦勞役的經歷,選取了“行賈”、“汲水”、“收瓜”幾件事進行描述。《平陵東》、《孔雀東南飛》等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些詩則突出壹定的場景或片段,如《婦病行》敘寫病婦臨終囑托、丈夫孤苦無助兩個畫面;《東門行》截取平民男子欲鋌而走險,妻子加以阻攔的片段;《上山采蘼蕪》選取棄婦與前夫相遇的場景等等。在生動的情節中,人物形象也得到了鮮活、生動的表現。《孤兒行》中孤兒的委屈與苦楚,《東門行》中丈夫的惆悵與悲憤,《陌上桑》中羅敷的美麗勤勞、機智勇敢,都從字裏行間表現了出來。
《古詩十九首》則都是抒情詩,它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抒發了深摯的感情,並且增加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悲嘆。這壹點幾乎貫註在所有的作品中,或隱或顯地得到體現。如《冉冉孤生竹》寫的是新婚久別後的妻子對遠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同時也隱含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感傷,使得這首詩具有更深的內蘊,它啟發讀者不但要珍惜愛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氣蓬勃的生命。
2.詩體:多樣化與單壹化
漢樂府詩的形式多變,自由靈活,具有壹種飛動之勢和流動之美。其句式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還有少量的四言體,但主要是雜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有,呈參差錯落、不拘壹格之態,顯輾轉流動、奔逸飛動之勢。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 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相思與 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唏!秋風肅肅晨風思,東方須臾高知之。”其它如《孤兒行》、《烏生》等詩都是雜言體。樂府古辭的這種雜言體,是自由靈活的,愛怎麽寫就怎麽寫,壹篇之中從壹二字到十來字的都有。這主要是由於樂府民歌來自民間,保留著很多民間的口語。它形式上錯落參差的美感和藝術上的靈活生動,逐漸被文壇上的文人所發現,而成為後世五言、七言古體詩賴以產生的土壤。漢樂府詩中七言體的詩並不多,但整齊的五言詩卻不少,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梁甫吟》、《傷歌行》、《怨歌行》等全都是五言體的。“兩漢時的五言樂府新詩形式,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古典詩歌五言詩的基礎,甚至在二千多年的漫長時間裏壹直發揮著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0](P260)
而《古詩十九首》全都是五言,這是文人們受樂府詩的影響並向樂府詩學習的結果。把漢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和漢末文人們的五言詩相對照,可以發現文人五言詩處處有著脫胎於樂府民歌的明顯印跡。體制如前面所述,漢末文人五言詩就是直接導源於樂府歌辭五言體。只是文人們畢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詩經》、《楚辭》及其它文化遺產對他們的浸潤不斷,再加上他們是在民歌五言體走過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後日趨成熟時,才開始五言詩創作的,因而他們能從民歌中充分吸取經驗,在民歌五言體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得這種遠勝此前詩歌史上其它形式的詩體更加煥發光彩,既有民歌的活潑與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詩特有的工致與精美。從而樹立起五言詩的新典範——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3.風格:明朗與含蓄
樂府詩大多采用第壹人稱,直抒胸臆,以引起讀者的***鳴。由於這些民歌唱的是自己心中事,抒的是自己心中情,飽含著自己的血淚或洋溢著自己的歡樂,感情基調是明朗的。如《上邪》,熾烈的感情獨白式的語言,壹個敢愛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其它如《滿歌行》慨嘆“伶仃荼毒,愁苦難為”,《西門行》感傷“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表達了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憂慮。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典型。
《古詩十九首》卻情思深沈,抒寫蘊藉委婉。《孟冬寒氣至》用了近壹半的篇幅寫孟冬季節的凜冽寒氣,寫寒空星星的清冷孤寂,寫月亮圓缺給人們無情的暗示,目的都在表現女子深閨寂寞的生活、懷人念遠的離思,情景的渲染烘托了詩歌的抒情效果,並使之具有委婉含蓄、余味無窮的意蘊。《凜凜歲雲暮》則主要是在結構的曲折上表達婉轉之情,寫思婦的念夫,因思之切、愛之深而產生“錦衾遺洛浦”的懷疑,因思而不眠,終於“夢想見容輝”,由現實轉入夢境。夢中的描寫也是極盡曲折,既寫迎娶時的歡欣,又寫相聚之須臾,最後寫尋夢之悲哀,曲折地表達了思婦的婉轉不盡的情意。
4.語言:口語的直白與文人詩語的工致精煉
漢樂府民歌語言質樸直白,多用口語,清新自然,表現力強,富有生活氣息。如《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幾句全無雕琢,但卻生動地勾勒出壹幅清新自然的畫面。樂府民歌中的人物語言,更是富有生活氣息和口語色彩,如《婦病行》、《陌上桑》中的人物語言。
《古詩十九首》語言洗煉,詞彩自然生動。可以說這是學習樂府民歌,保持民歌語言樸素自然、平易流暢的特色的結果。但又含意深遠,耐人尋味,又加之這些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比起民歌作者,他們在語言運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方。樂府歌辭之外,漢賦特有的華麗與揮灑,雅頌體的典雅與精致,都是他們語言的營養源。他們還可以吸收和運用前代典籍中許多詞、成語、典故,把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融入簡約精煉的語言形式裏。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上各放異彩、獨具特色,但從中仍可發現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古詩十九首》中體式及風格上的特點,或多或少的是在不斷學習樂府五言歌辭,吸取其精華的基礎上發展提高而來。
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詩歌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它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我們有責任去發掘它的博大精深,去研究它的文學價值,以便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提高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