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照溝渠是什麽詩句

照溝渠是什麽詩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出自《清詩紀事》掃葉錄(第21冊),第15106頁,最後壹行。

詳解:第15106頁,最後壹行,“曼殊和尚詩,余向嫌其妖冶。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

然佳處自不可沒,七絕佳句,如‘袈裟點點疑櫻瓣,半是脂痕半淚痕’、‘清風細雨紅泥寺,不見僧歸見燕歸’、‘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將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皆風神絕世”。

註:曼殊和尚--蘇曼殊也,(1884~1918)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原名戩,字子谷,後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號。

代表作有《斷鴻零雁記》及《碎簪記》。翻譯過拜倫、雨果等人作品。曾三次出家。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另,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壹出幾言諫父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另,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東廊僧怠招魔黑衣盜奸生殺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譯文:我好心好意地對待妳,妳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出處:詩句,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作品簡介:《琵琶記》故事講述了壹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當官後家裏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壹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作者簡介:高明(約1305~約1371)元代戲曲家。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受業於縣人黃溍時,成古典名劇《琵琶記》。元代戲曲作家。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溝渠在這裏,指的是下水道,留著汙水的渠道。意思是他壹心忠誠於某人,為某人不斷努力貢獻。